“批评”里藏着艺术
更新时间:2025-04-09 08:40 浏览量:3
作为学校管理者,我认为,批评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
多表扬少批评。在我们教联体,每名班子成员每周都会在相应校区值一天班,对当天的安全、卫生、课堂、午餐、午托、午辅、晚辅、两操等进行巡查,工作结束后,在“校务日志”上记录下主要工作及亮点、问题及建议等,拍照发到工作群里。
我刚到学校没多久,便研究了其他校长的校务日志写法。我发现,大家是表扬多批评少、建议多问题少。
我其实也明白背后的原因,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是喜欢被表扬的,不愿意被批评。于是,我也依葫芦画瓢多找亮点,看到好的做法就拍个照或录个视频发到工作群,附上表扬文字,问题及建议只写亟待解决的,个别问题专门点对点交流解决。
这样的做法坚持下来,学校里好的现象越来越多,不好的现象越来越少。
其实,表扬正面典型也是给那些没被表扬的人一种无形的鞭策。他们往往也会反省自己,暗暗较劲,把工作做好,力争被表扬。
点现象勿点人。一次,我刚把校务日志发到工作群,一名同事打电话善意提醒我:“王校长,你今天日志里写了几条不好的现象,是不是写得多了点?”我又认真看了一遍,发现确实很尖锐地指出了个别班级卫生问题、个别班级午托问题、个别安全网格值班人员未及时到岗问题、个别班级放学时路队无人看管问题……问题确实有点多,但是我写的都是“个别班级”“个别人”,并未明确指出是哪个班级、哪位教师。我觉得,发现问题后也不能总“捂着”不说,否则问题永远得不到解决。
点出现象既引起了全体教师的重视,又给出错的教师留足了面子,保护了积极性。经过私下交流,问题往往都能迎刃而解。
以学生代教师。有段时间,我在值班时发现,四年级和六年级各有一个班级在午托时纪律较差,已影响到其他班级。第一次,我并未记录。结果第二周依然如故。
于是,我到这两个班里冲着学生教育一通:“上周就发现你们班爱闹腾了,结果这周还是你们班。我在考虑要不要把这个问题在学校通报一下,到时你们班主任的脸上好不好看?该怎么做,你们自己好好想想吧!”说完,我便走了。不久,就听到托管教师教育学生的声音,我会心一笑:我的目的达到了。
其实,我看似是在教育学生,但最坐不住的是托管教师。其他班都很安静,这两个班却静不下来,不正说明这两个班的托管教师没做到位吗?直接跟两个托管教师说,效果未必好,所以以批评学生代替批评教师,既避免了教师被批评的尴尬,又促使教师主动加强管理。
给机会留余地。去年秋季开学后,学校安排我管理一个校区的卫生。经过几周观察,我发现午餐后各班教室门前的剩饭桶周围总是不干净,很煞风景。
我在工作群里提醒了几次,效果并不好。于是,我严肃地说:“给大家一次整改的机会,明天我再去看看。”第二天,我把及时拖洗干净的班级拍照发群里,大肆表扬一番,又在群里说:“明天我只看未拖洗的班级。”第三天,我把个别未及时拖洗的班级拍照发群里,且逐一说明具体问题。第四天我发现,未拖洗的班级基本没有了。于是,我对大家进行了表扬,鼓励大家继续保持。
后来,我用同样的方法解决了各楼层的水池卫生问题。现在每天午餐后,各班都能及时拖洗走廊、擦洗墙壁、清洗水池。
我认为,作为管理者,有时发现问题后不要急于通报、批评,先进行提醒、引导,给教师一些主动整改的机会。这不仅是给教师留余地,也是给管理者自己留余地。
化批评为关心。去年秋季开始,学校师德师风工作也由我分管。10月份,有家长反映个别教师总是大声斥责学生,导致学生不敢进教室,要求调班。
我当即找这位教师谈话。原来,处于更年期的她情绪不太稳定,家里老人轮流生病住院,她忙前忙后心力交瘁。了解原因后,我并没有批评她,而是安慰她,建议她看看心理学方面的书,学会调节情绪,给了她一些家庭生活方面的建议,还向她分享了一些我平时管教学生的心得。
但是,我觉得也有必要在全体教师中强调一下师德师风问题,就在一次全体教职工会议上,借着传达教育文件的机会表示,虽然国家支持我们积极管教,但我们还是要把握好惩戒管教的“度”,教育学生、与家长沟通要注意方式方法。我想,这样的管理方式教师应该更容易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