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向互动 双向赋能呼和浩特:大力推进馆校合作 探索特色育人路径
更新时间:2025-04-09 10:05 浏览量:6
投壶授课现场
近年来,呼和浩特市聚焦爱国主义教育、书香校园建设、科技创新教育、劳动教育、体育美育等不同主题,以博物馆、雕塑艺术馆、自然博物馆等场馆为平台,大力推进馆校合作和双向赋能。通过组织学生观看文物、聆听历史故事,感受家乡文化,感知厚重历史,激发文化自信,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探索出一条具有区域特色的馆校合作育人路径。
感受自然生态
近日,内蒙古自然博物馆走进回民区贝尔路小学,为校园注入自然活力。
“同学们,你们知道大青山是怎样形成的吗?”《巍巍青山》课堂上,内蒙古自然博物馆讲解员指导学生借助立体动态地图探究阴山山脉的形成过程与走向规律。学生们在热烈的讨论中感受着大青山的勃勃生机。
“以前都是在课本中学习自然知识,这次通过观察浮雕景观,我更加直观地了解了山是如何形成的、山有哪些种类、山里面有什么物质等知识,回家还可以给爸爸妈妈科普。”三年级学生代珺熙告诉记者。
据了解,回民区贝尔路小学在馆校合作模式下,通过校园浮雕景观微缩场景和专题实践课程,将生态教育融入校园,打造“山”“水”“林”“田”“湖”“草”“沙”科普乐园,推动博物馆资源与学校教育深度融合。
“自然博物馆有自然标本资源,学校有生态教育需求,促进两者有效衔接,馆校合作是一条重要途径。”贝尔路小学执行校长孟繁亮介绍,近年来,学校每年都会组织学生到自然博物馆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们在场景式、体验式、互动式、沉浸式的参观学习中提升核心素养,让生态文明的种子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
体验传统体育
近日,新城区满族小学与将军衙署博物院开展馆校合作,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双师课。课程聚焦传统体育项目投壶,带领同学们穿越历史,感受古人的智慧。
课堂上,博物院讲解员将传统体育项目投壶引入体育校本课程,与体育教师协同授课,让学生在运动中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理论讲解后,学生们相继手持箭杆,瞄准壶口,轻轻投出。现场气氛热烈,加油声、欢笑声此起彼伏。
馆校合作的模式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多元化的学习渠道,将博物馆丰富的文物资源和历史文化知识引入校园,有效激发了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学习雕塑知识
在呼和浩特,馆校合作并不单单是基于学校一方的主动行为,还包括馆校之间的双向互动和双向赋能。
2025年新学期伊始,回民区教育局打造的“北疆特色课程”暨“雕塑艺术进校园”活动启动仪式在呼和浩特雕塑艺术馆举行。回民区教育局与呼和浩特雕塑艺术馆签订《馆校共建合作协议》,开启馆校协同育人创新实践。签约仪式结束后,学生们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学习雕塑知识,感受艺术魅力。
“雕塑在美化校园环境的同时,更能在潜移默化间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文化素养和创新精神。”回民区教育局副局长王江表示,下一步,回民区各校将深入推进雕塑艺术与课程建设的有机融合,重点开发“雕塑+思政”“雕塑+语文”“雕塑+历史”“雕塑+科学”“雕塑+劳动”等跨学科融合课程。通过组织学生走进场馆开展实地教学,让每座雕塑都化身为浸润式的教育载体,让每座雕像都成为滋养学生成长的“无声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