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与荒诞
更新时间:2025-04-09 14:35 浏览量:5
丑与荒诞
代表了社会人生的负面价值,是对于美好事物的否定性因素,是与美相比较,相对立存在的生活样态,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异化,创伤和扭曲。
它们的共同特征是表里不一,内外不符,荒唐矛盾。
作为审美形态的丑和荒诞与自然形态,道德意义的丑和荒诞,有着本质的区别。
丑
丑的理论的历史考察
在西方古典美学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美学的主流显然是研究审美,而绝非审丑。
丑,由被抛弃和规避到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进而上升为一种审美形态,一个美学的范畴,是与美学自身对于丑的价值逐渐由否定到接纳在到认同结合在一起。
对于丑的产生问题的研究
1,从逻辑上讲,丑与美比较,相对立而存在。
所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讲的就是生活中正反相互对比,相互映衬的现象,那么由此推论,无论是美丑的观念,还是作为存在意义的美丑,或者审美形态的美丑,也必然是同时出现的。
2,从历史的发展过程看,丑的产生又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
因为,历史并不总是以逻辑和理性的方式发展的。
从现代意义上讲,丑与美是对立依存的一对范畴,但是并不能够说明在人类文明进化的每一个阶段上,丑都必然与美处于同等重要的位置。
从历史发展看,也不能认为在人类审美实践活动尚处于初始状态时,就已经包含着等量齐观的审丑意识在内了,更不能认为这种审丑意识已经逻辑地成为审美意识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因为这种看法中显然有主观臆断的成分。
审丑与审美的分化
审丑与审美的分化在文艺复兴出现。
文艺复兴后,上帝的神话开始破灭,但丁在《神曲》中描写的地狱就是现实生活中丑的折射。
雨果在《克伦威尔》中表达了一种美丑并赏的审美观:丑就是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的背后,美与丑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
基于这一观念,在《巴黎圣母院》中描写了一系列表现美丑辩证思想的艺术形象。
从文艺复兴到19世界中叶,丑虽然日益被美学或者审美实践所重视,但是丑依然没有从审美中独立出来,进而转变为审丑。
也就是说丑的意义它还可以转变为美,或者衬托和强化美。
罗森克兰兹《丑的美学》
1853年罗森克兰兹,出版了《丑的美学》一书明确提出,丑虽然不在美的范围之内,但又始终决定于美的相关性,因此也属美学理论范围之内。
从此真正成为一种特殊的审美形态,它是对于现代丑学的开启。
罗森克兰兹对丑研究的贡献
1,他把丑明确与美对立且并列起来
指出丑不在美的范围以内,但是与美一样,同属于美学理论的范围,并提出丑的美学的概念。
2,丑不仅是作为提高美的衬托物,而被接纳到艺术中来的
因为美是一种明确的积极的和独立的东西并不需要任何衬托物或者黑暗的背景。
3,他提出艺术创作中
虽然不可美化丑,然而在表现丑时,又必须使之服从美的一般法则。
比如对称,和谐,比例和富于个性的表现的力量等等法则,以便使之理想化。
4,他顾及了艺术表现丑的效果
有可能削弱,消除丑的令人不快之感。
现代艺术中对丑形态的表现
在现代艺术中,对于丑的形态的表现,成为一个基本的主体。
浪漫主义伊始,就已经开始表现丑,以反抗理性给人的压抑和摧残。
现代艺术彻底放弃了对传统的所谓美的表现,而更多地表现丑。
法国象征主义诗人【波德莱尔】的《恶之花》就是丑之花,死之花,开拓了以丑展现人生存在的先河。
其他如《艾略特的爱荒原》,陀思妥耶夫斯基《白chi》,毕加索充满丑陋和恐惧的《格尔尼卡力》等都以丑陋为主题,丑则成为现代艺术审美的重要形态。
从艺术的意义看,丑的艺术成为对现代人生存状态和生存意义的基本诠释。
丑的内涵和特点
丑的内涵
作为审美形态,丑揭示的是现实生活中非人性的一面,体现的是一种负面的生存实践。
在这种否定性的审美呈现中,肯定了正面的生存价值和审美意义。
丑的特点
1,由丑陋引起的情绪感受仍然是一种审美情感。
这种情绪感受与现实的反感不同,它包含着人对生存实践的体悟和观照,在这种生存体悟的观照中,人获得的是精神的自由,因为这种对丑恶的事物和对立的力量的批判和揭露,是通过审美自由的方式进行的,人们从中获得了一种肯定的价值。
2,作为丑的审美形态,表现为反常,混乱,给人以恶性的刺激等形式。
自然界中的扭曲的,缺陷的形象,人类日常生活中的缺憾,不足甚至丑恶等,都给人以不和谐感。
但是这些都使人从不和谐的形式中,体悟到美的存在,感受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丑成为特殊审美形态的原因
丑上升为审美形态的原因
1,在审美这种人生实践中,人能够相对全面而自由的占有自己的本质。
但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过程不仅包含有肯定性的一面,同时也包含有否定性的一面。
而且人的审美价值正是在否定,肯定和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中得以确立,得以发展的。
所以审美活动本身必然包含对于美的发现,欣赏,创造与对于丑的揭露,鞭挞和接弃两个侧面。
2,美在过程中,美不是作为物化形态的结果存在于现实世界之中,而是在审美实践中不断形成和发展的,离开了审美活动,离开了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中的任何一方,都无所谓美丑。
【1】审美活动,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都是具有一定局限性。
因此就决定了美不是纯而又纯的东西,审美对象也不是与现实世界相分裂的孤立的对象。
审美主体更不是一成不变的,抽象的,永恒的人,丑也就必然会与美一起进入审美实践之中。
从宏观角度看,把丑排斥在外的审美实践是不完整的审美实践,把丑排斥在外的审美对象是具有局限性的审美对象,把丑排斥在外的审美观念是一种狭隘的审美观念。
【2】美作为一种特殊的人生境界的对象化和感性显现,从存在论的角度看,一方面固然是与丑相异或者相对的,在特定意义上,丑也可以显现为一种人生境界。
此外即使是把丑作为美对立面来看,对丑的揭露,鞭挞和摒弃也是体现美的人生境界的另一面。
【3】劳动作为人生实践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审美形态形成和发展的非常重要的创造力和推动力。
人类的劳动从本质上与动物的活动不同,它应当充分发挥人的本质力量,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但是由于大工业时代的到来,人的劳动在更严重的程度上失去了它应当具有的自由,自觉的性质,以至于人的劳动具有了很大的异化性。
在这种情况下,它虽然还能够创造美,但是创造美的工作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和阻碍,丑之所以称为一种审美形态,与劳动的异化有密切的关系。
可以说它是人类异化劳动的感性存在状态和结果。
【4】在这一百多年间,西方哲学,美学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理性主义的思辨哲学和美学从统治地位上被推倒在地,代之而起的是非理性主义,个人主义,使用主义,心理分析等哲学,美学思想,而所有这些后期的哲学,美学都为丑冠冕堂皇地走进审美领域奠定了思想基础。
【5】艺术作为人类主要的审美实践方式,主要审美成功以及重要的审美对象,在这一百多年间变得面目全非,不仅在艺术创作中包含了大量对于丑的描绘和创造,而且呈现出了以丑代美的趋势,客观上为丑形成一种特殊的审美形态奠定了现实基础。
丑转变为独立的审美形态的分析
1,审美实践既然如我们所说的,是一种特殊的人生实践,而审美境界是一种特殊的人生境界,那么丑上升为一种独立的审美形态,就必然有着人生实践的现实根基。
2,与西方现实生活休戚相关的西方美学也相应产生了巨大变化。
3,丑形成一种特殊的审美形态,不仅是由西方现代社会的基本状况和西方哲学、美学的跨时代变化所决定的,而且丑在事实上已经在西方审美实践活动中占据了极大的比例和极其重要的位置。
荒诞
荒诞作为一种审美形态,是西方现代社会与现代文化的产物。
荒诞的本义是不合情理和不和谐,它的形式是怪诞,变形。
它的内容是荒谬不真。
从形式上看,荒诞与喜剧相似,但是荒诞的形式是与内容相符的并不像喜剧那样揭示的是形式与内容的相悖或者形式所造成的假象,所以荒诞不可能让人发笑。
从内容上看,荒诞更接近于悲,因为荒诞展现的是与人敌对的东西,是人与自然、社会的最深的矛盾。
但是荒诞的对象不是具体的,无法求悲剧和崇高去抗争与拼搏,更不会有对抗与超越。
因此荒诞是对人生的无意义的虚无性的审美感悟。
荒诞理论的历史考察
1,古希腊时期
古希腊时期,柏拉图因为强调灵魂与肉体的分离,于是把人分为九等。
其中最完美的人是放弃世俗欲望,追求道德净化的爱智慧者、爱美者或者诗神与爱神的顶礼者。
柏拉图的荒诞感来自于理式与自由的矛盾,来自于现实生活中的爱和诗与他的理想境界中禁绝欲望、纯而不杂的爱和诗的巨大差异。
2,基督教兴起后
基督教兴起以后,在中世纪西方社会,荒诞的基本内容是宗教中不恰当的禁欲主义对于人性的扭曲和异化。
《十日谈》收集了大量描绘僧侣纵欲放荡的作品,揭示的就是这种类型的荒诞。
科学的发达固然把人们带入了大工业化时代,人类对于机器的依赖与日俱增,本质与现象分裂、动机与结果背离导致人们的荒诞感普遍化。
从人类发展的角度看,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非理性与异化的程度本应呈现递减的态势,事实却恰恰相反,这本身就是典型的荒诞现象。
由此引发了西方对于理性的怀疑。
尼采和克尔凯郭尔的哲学就是理性怀疑论的代表。
人变为【非人】的真实含义
1,是人不再是全面体现人的本质的人,人失去了自身的类的特性。
2,是人失去了在西方世界中所继承下来的本质,失去了终极关怀的基础。
3,荒诞之所以与自由结合为一体,是因为西方在工业社会中建构起来的所谓自由只是哲学意义的消解权威与核心的结果,是一种观念形态的自由,而并非现实的人生的自由。
荒诞的内涵
荒诞作为一种审美形态,是西方现代社会与现代文化的产物。
荒诞的本义是不合情理与不和谐的,它的形式是怪诞、变形,它的内容是荒诞布阵。
荒诞是对人生的无意义的虚无性的审美感悟。
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等待戈多》。
荒诞感
指的是主体对荒诞的感受与经历,是人对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对人的存在与意义的直观和体验。
荒诞感是复杂的,但是基本的感受必定是孤独、恶心、烦、畏、绝望等,因而其生理、心理的表现也是独特的。
非理性的荒诞形式与同样荒诞的内容,使人感到的是愕然,是不可思议,因而会笑。
荒诞感的笑不同于喜剧感的笑,喜剧感的笑是对旧事物的讽刺,是对自己的信心与自豪,是充满希望的肯定的笑。
荒诞也有一种悲剧感,但是悲剧感在悲情中存在希望。
荒诞是无望的,它也不会让人感到悲情,它只是让人欲悲不得,陷入一种尴尬困窘的境地。
荒诞的特点
1,荒诞是一种对人生存在的无意义状态的体悟。
荒诞表现的是人生存在的荒谬性和无意义,人对存在感到恐怖和无所适从,这种恐惧不是对对象的害怕,而是一种不可名状的心理感受。
2,荒诞的审美意象的象征性。
荒诞表达的是生存意义的虚无化,那些被抽象和扭曲的艺术形象,都具有象征意义。
比如对人类的绝望处境的象征,物质对人的压迫和异化等等。
总之,荒诞作为审美形态所表现的,无不是存在的虚妄和现实的荒谬。
3,荒诞具有怪诞的表现形式。
荒诞的审美意象通过抽象、扭曲等变形手法,表现了怪诞的艺术形象,以表现异化的世界。
4,荒诞与现代社会的生存状态的关系。
荒诞审美情感的产生,其实是现代工业社会中,理性的现代文明对人性的扭曲联系在一起的。
在现代西方社会,随着社会工业化的加剧,在理性化的存在感之中,人被彻底工具化、物品化、人与自然、人自身的分裂进一步加剧。
现代社会的理性主义发展的现实粉碎了各种理想主义的说教,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以【物的统治】的形式加速人在社会、文化、心理方面的全面异化,使人们时刻感受到存在不再是人的存在,而是物的存在。
荒诞正是起源于人对生命与生存意义的怀疑与追问。
荒诞成为特殊审美形态的原因
1,荒诞之所以称为特殊的审美形态,是因为再创和重现。
荒诞作为一种审美活动方式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方式,显示特殊的存在价值。
2,荒诞成为一种特殊的审美形态,既然与人通过审美实践活动来反抗现实社会的荒诞境遇密切相关,那么实际上荒诞审美形态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把审美实践与人生实践的距离拉近了。
3,荒诞之所以成为一种特殊的审美形态,实际上还有一个深刻的内在原因,就是重现和再创荒诞,从表面上看是反理性的和反传统的,但是实质上仍然是西方理性主义书上结出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