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班了,排练去” 深圳演艺场馆兴起成人艺术教育热
更新时间:2025-04-10 08:21 浏览量:1
随着现代城市文明的不断发展,全民美育的概念逐渐深入人心。如今,当人们走进剧场、音乐厅等演艺场馆,除了通过观演获得片刻的艺术享受之外,与艺术的连接有了更新、更深度的选择。记者关注到,近年来,深圳不少艺术场馆盘活场馆空间、演艺、人才资源,纷纷开设面向广大市民的艺术普及培训或体验项目,这些课程涵盖声乐、器乐、戏剧表演等领域,让热爱舞台艺术的普通人,也能通过高度凝练的培训体系,迅速入门表演艺术,并有机会站上专业舞台“过把瘾”,也让“下了班,去排练”逐渐成为一种城市文化新风尚。
滨海成人合唱团登上专业场馆舞台。
充分利用场馆优势 给普通人一个圆梦舞台的机会
艺术场馆的魅力是由内而外散发的。传统的演艺消费体验,是观众买票进场、观看欣赏,而现今,不少场馆依托现有空间,并联合城中艺术人才,发力特色艺术教育。位于宝安区欢乐港湾的深圳滨海艺术中心从2023年2月起推出艺术教育品牌,拥有5个青少年艺术团,以及三大成人艺术课程——成人戏剧工作坊、成人弦乐班和成人合唱团课程,并开设多个特色艺术教育项目。近期,滨海成人合唱团开启了新一期的团员招募。与传统合唱团对学员的基础艺术素养提出一定准入门槛有所不同,该合唱团发布的招募信息称得上“新手友好”:市民仅需怀着一颗对合唱热爱的心便可参与其中。
记者注意到,课程为期3个月,涵盖9次培训及一次室内音乐会演出,课程将演唱的曲目包括:《无名之辈》《大风吹》《不要慌,太阳下山有月光》等,均系时下传唱度较高的流行单曲,此外也不乏音乐剧唱段。同时,课程邀请专业合唱指挥任课程导师,学员需每周四晚参加排练,通过科学发声、视唱练耳以及舞台表现三方面展开培训。滨海艺术中心排练厅搭载了智能训练系统,为个性化指导与排演提供支持。综其所上来看,“业余歌唱不业余”成了这项培训的引人之处。
对于这种成人艺术培训形式,记者采访到一位有着丰富音乐剧观演经验的市民舒小姐,她表示虽然自己声线条件并不出众,但如果能够有机会演唱自己喜欢作品的经典唱段或能上台表演,与主创交流,不失为一种令人心动的选择。同时她还告诉记者,“这种课程形式与我平时在健身舞室学习的成品舞有异曲同工之妙,课程已经为学员搭建好框架体系,来了就能学想学的作品,学完就能演,让我们普通人也有圆梦舞台的机会。”
此外,亦有艺术场馆充分利用自身硬件设施,展开特色艺术体验。如深圳音乐厅有着华南地区最大的、高达16米的管风琴,围绕这一乐器中的“巨无霸”,深圳音乐厅近年来面向成人市民开展公益管风琴体验课。深圳音乐厅相关负责人介绍,艺术教育板块作为深圳音乐厅延伸的拓展业务,主要是为了观众拓展及观众培养,以及为演出服务。
重视体验性、社交性 深度绑定目标文化消费群体
记者观察到,作为当下文化消费的主力军,年轻一代的消费选择直指自我认同的延伸。“拒绝内耗”“不迎合、不将就”,成为忙碌的都市人守护休闲时光的内心宣言。因而,以艺术为媒、融入社交属性,让城市文艺圈层的集聚更加紧密。
日前,滨海艺术中心与香港中英剧团携手展开“戏聚夜修班”。来自香港中英剧团的两位资深戏剧导师萧俊杰、卢智燊,将为“零戏剧表演基础”的戏剧爱好者们讲授戏剧基础知识,从剧场游戏到角色扮演,并最终展开即兴表演。卢智燊表示,“短短四堂课的时间,未必能够达到真正演出的水平,但学员可以对表演、对创造一个角色,甚或对角色心态的由来,有一定程度的理解。”
从观演者到涉足戏剧表演,除非经过科班教学培训,普通人较难完成这一跨越。而随着国内舞台表演艺术市场的蓬勃发展,带来的是受众群体的细分下沉。在成人戏剧工作坊中,那些从日常生活中跳脱出来的人,以相同的文化趣味因戏而聚,交流与了解将自然展开。从其字面来看,“戏聚”,贴切地解读了这一文化现象。
此外,戏剧作为“先付费、再消费”的文化产品,实现票房与口碑双丰收是剧方与场馆均乐见的。在保证剧目的品质基础上,需要演艺场馆与剧方面向公众拿出更多诚意与“福利”。围绕近期将上演的剧目进行观众招募,展开剧本围读、表演实践等较为深度的文化体验活动,成为艺术场馆运营的必备选项。4月25日-27日,粤语版荒诞喜剧《驴得水》将在深圳保利剧院演出3场。日前,围绕该剧展开的一场有80位观众参加的读演工作坊在该剧院举行,不仅为即将上演的剧目造势,更增强了剧迷与场馆之间的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