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贯通中西的艺术之路,李骆公艺术研究展北京画院开幕
更新时间:2025-04-10 10:43 浏览量:7
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李骆公以其贯通中西的艺术探索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谱写了一段传奇。4月9日,“铁笔撼山岳——李骆公艺术研究展”在北京画院美术馆举办开幕式,令观众对这位艺术家的生平与创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展览展示了李骆公120余件珍贵艺术作品,以早期油画、交游篆刻、书法创作及晚期油画四大板块,系统呈现艺术家在中西艺术融合与传统与现代交替中的探索旅程。
李骆公(1917~1992)是一位不可多得的艺术天才。他早年在上海美专学习,师从刘海粟、关良、倪贻德、丁衍庸、王个簃,专攻现代主义绘画,以“黑沙骆”为笔名与老师们推动现代美术运动,“黑沙骆”的名字一时轰动孤岛。此后,他赴日深造,学习现代西洋画技法,进一步拓宽了个人艺术视野。归国后,他又与李可染一同求教于齐白石,推动中国艺术的创新与传承。
此次展览最引人注目的作品,是李骆公的篆刻和书法艺术。李骆公的篆刻研究历经三个重要阶段。早年师从陈子奋、王个簃奠定传统根基;1957年后在郭沫若、钱瘦铁等支持下专攻篆刻,初期取法齐白石单刀技法;1961年起深入研究大篆文字,融汇吴昌硕、齐白石、邓散木、宁斧成诸家之长,并吸收东西方艺术精华,构建独特美学体系。他将传统金石的雄浑气质与现代构成理念完美结合,形成既具古拙韵味又富现代张力的独特印风。李骆公曾说:“我刻一方印或者一组印,必须先画许多稿子,把我的感情全放进去,等到我的稿子能够充分表达我的感情了,我才根据画的大小去选石头。这叫量体裁衣,以脚穿鞋——这就是我的创作方法!”
书法方面,李骆公在结合古代书法精髓的基础上,开创了“篆草”书体,通过对古汉字的研究及书法发展的思考,开辟了传统书法的新维度。展览中,如《蝶恋花·答李淑一》与《龟虽寿》等作品,均体现了他对汉字形态和书法美学的独特理解。
然而,书法、篆刻上的卓越成就并不能掩盖李骆公绘画作品的光芒。只是,他存世画作不多,皆因一次天灾。1977年,一场洪水冲毁了李骆公百余幅布面油画,他将残作付之一炬,在漓江边以五幅风景写生为四十余年的绘画生涯画上休止符。晚年,友人问李骆公:“如今条件优越,何不重拾画笔?”他拿起手边印石回答:“心中时刻在画。”真正的艺术不在于物质载体,而在于精神内核的延续。李骆公的艺术追求,为后人留下关于艺术本质的永恒思考。
“铁笔撼山岳,方寸容天地”是李可染对李骆公篆刻艺术的赞誉。在二十世纪中国艺术变革的浪潮中,李骆公正是以“铁笔撼山岳”的开拓精神,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汇处开辟出一条独特的艺术之路。
据悉,此次展览将延续至5月11日。
记者:金力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