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与艺术相互唤醒|北京数字经济算力中心解码AI与艺术的思辨
更新时间:2025-04-10 01:03 浏览量:7
2025年4月7日,北京数字经济算力中心以一场名为“未来已来:AI与艺术相互唤醒”的展览,汇聚全球知名的艺术家艾米·卡尔(Amy Karle)、平川纪道(Norimichi Hirakawa)、理查德·维根(Richard Vijgen),在这座全新的科技地标中,共同探讨人工智能如何成为艺术的合作者、世界的映射者、以及人类思维的延伸。这座由北电数智(BEDI)打造的“未来实验室”,矗立于酒仙桥新旧交错的工业肌理中,以3100台机柜的算力轰鸣为背景音,以艺术家的数字诗篇为叙事,展开一场关于AI如何重塑艺术、链接世界、定义未来的深度思辨。
AI的“世界接口”与艺术的“觉醒之镜”
“未来已来:AI与艺术相互唤醒”并非一场传统意义上的艺术展览,而是一场由智能算法驱动的沉浸式体验。在展览中,三位国际艺术家通过跨媒介创作,探索算法如何超越计算工具,成为创造力的催化剂,甚至艺术的共生体。
艾米·卡尔是一位超当代艺术家,关注各种新兴技术——从人工智能到生物科技领域——不断拓展其艺术表达和身份的进化与更迭。
艾米·卡尔在北京数字经济算力中心的建筑里面呈现的巨型数字艺术作品《流息脉动》,将算力与生命节律交织,以算力中心的数据流为“血脉”,创造出一幅不断变幻的动态生命图腾,仿佛碳基生命与硅基智能在此刻交融共生。作品融合了实时的环境变化、建筑数据和人类心跳,正如无形的能量和信息贯穿万物,这件作品也揭示了与人类、自然和科技紧密交织的无形却无处不在的数据的流动。
理查德·维根是一位数据艺术家,通过对仪器、物体及环境的设计和创作,让人们体验到身边高科技世界的无形维度。《大海捞针》在北京数字经济算力中心入口长达22米的像素墙呈现,将机器学习的复杂决策逻辑可视化,化作一片生长中的数字森林,通过《大海捞针》他剖析了AI的“黑匣子”。
机器学习模型有着显现不可视物的能力 ,“黑匣子”中的一切都难以窥探。作品探索了构成机器学习内部运作的基础原理,在分类法、回归法、聚类法等方法论的启发下,希望建立一种更直观的技术关系,并寻找“黑匣子”中的美感。入口大屏幕展示了机器学习的数字景观,也是窥探机器思维的窗口,将无序的数据归类为有序的图案。墙的另一侧则更详尽地展示了器械装置内部的机械构造,通过抽象的可视化的方式,作品将整个系统的脉动以机群、节点和芯核构成的动态树状图的方式实时呈现。观众可以通过交互装置“拨开”数据的迷雾,窥见人工智能如何在混沌中构建秩序。
平川纪道的创作以装置艺术为主,从自然和超越人类维度的广袤逻辑时空中收集数据,并探索其中独特的数学转换。
算力剧场展示了他的作品《雪花谱》。在《雪花谱》中,像素通过元胞自动机的程序运作,以六边形晶格结构排列,演化出不断变化的明暗图像,反映着该设施里面背景图像的亮度、暗度和颜色,混乱且难以预测。雪花具有六边形的晶格结构,但雪花形成的整个过程在当代自然科学中未被完全解读,这也唤起了另一种关于算法的想象:“计算”本身,即构世本源。
此次还展出了他的作品《(非)语义处理》。该作品以一块在北京找到的石头为原形,拍摄成图像后将每个像素的亮度值除以26,并用英文字母表中对应的字母替换所得出的余数,从而转化成字母序列,用代码“重写”岩石基因,展现AI如何将数据转译为诗意。
接着,艺术家编写了一个程序,通过在字典中查找对应的字母,利用已有的单词来生成英文句子,生成的句子可能具有意义,但只是对人类有意义,而非那些栖息于岩石的野鸟和盘踞其中的昆虫而言。
一座算力浮屿,穿越时代的界碑
北京数字经济算力中心,原址为90年代的工业厂房,如今化身为融合算力基础设施、可信数据空间、AI算力展示、创新孵化与协作空间、科技广场等功能区于一体的算力科技生态综合体。在这里,北电数智构建起区域数字经济时代的“心脏”, 以算力加速AI模型迭代,为产业升级和社会创新提供智能引擎。
这座建筑不仅仅是一个数据中心,更是一座屹立在北京东部的未来之岛。由冷峻金属与智能光幕构筑的立面,如同一块悬浮于城市之上的数字浮屿,在光影变幻间折射着AI时代的脉动,与周边的上一代工业集群建筑形成鲜明对比,它既是对工业遗产的延续,也是对科技未来的预言。此次展览,正是在这座承载算力、智慧与创造力的新地标中,以艺术之名展开一场关于人机共生的思辨。
作为“星火·智算”品牌的首个标杆项目,北京数字经济算力中心不仅仅是“未来AI工厂”的算力枢纽,更是一座向公众开放的智算实验场。在这里,AI不仅服务于产业发展,更成为推动艺术创造、社会认知变革的核心引擎。展览不仅是一次视觉体验,更是一座认知桥梁:当算力剧场内的影像在无穷计算中演化出未知的美学,技术的冰冷外壳被剥离,显露出直抵人心的温度。
AI的艺术革命,未来已来
“未来已来:AI与艺术相互唤醒”不仅是北京数字经济算力中心的落成展,更是一个时代的切片——它展示了人类如何在数字纪元中重塑创造力、解码AI的基因、塑造技术与文化交融的未来。
在这里,算力不再只是隐匿在服务器中的代码,而是跃然于城市的光影之上;AI不再只是理性工具,而是艺术的共生体、灵感的延展。当北京数字经济算力中心这座AI工厂,成为数字文明的引擎,这场展览的每一帧影像、每一次交互,都是为人类的未来生产力写下的第一行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