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造华章 | 在淄博 解锁非遗更多“打开方式”
更新时间:2025-04-11 08:40 浏览量:2
鲁中网记者 孙蕊
清明假期,淄博陶瓷琉璃博物馆推出的“琉璃五色石夜灯盲盒”格外引人注目,1470℃淬炼的非遗文创成为游客的“必购单品”。而像琉璃盲盒这样的文化创意产品,正悄然在淄博遍地开花。
非遗文创将非遗技艺与现代设计巧妙结合,展现了淄博的历史魅力,也激发了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年轻一代的匠人们,秉持非遗技艺这一核心IP,将束之高阁的非遗展品变成了面向消费者的文创产品,也让非遗有了更多鲜活多样的打开方式。
非遗文创的核心是非遗技艺。淄博非遗,硕果累累,为文创开发提供了肥沃土壤。陶瓷琉璃凝聚市井烟火,丝绸织染编织盛世华章,鲁派内画勾勒生活百态,聊斋俚曲唱尽世间情缘……“非遗”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凝结着人们的集体记忆、经验智慧、共同情感。近年来,淄博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7 名,国家级项目 14 项,省级项目 96 项,市级项目 388 项 。陶瓷烧制技艺、琉璃烧制技艺、周村丝绸染织技艺、鲁派内画、聊斋俚曲等非遗项目,连接着这座城市的历史和未来,在时代变迁中不断适应新角色,绽放全新光彩。
非遗保护传承是活态传承,依赖一代又一代传承人薪火相传。传承人们用行动书写“热爱可抵万难”的传承故事,让非遗穿越寂寥时光、跨过重重难关,在当下绽放熠熠光彩。
“鲁派内画”第三代传承人张广庆,将国画的皴、擦、染、点、勾等技法引入内画,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内画艺术研究院,改变了内画艺术传统的传承模式,培养出大批内画专业技术人才。出生于琉璃世家的孙云浩,致力于琉璃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全琉璃壁画作品亮相北京,将琉璃艺术与现代装饰完美融合。他们让古老技艺在民间得以传承,让非遗技艺在当下“扎深根”,在未来“结硕果”。今年,两人成功入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名单,这不仅是对他们个人精湛技艺与突出贡献的高度肯定,更是对淄博非遗活态传承的高度认可。
非遗要茁壮生长,就必须增强非遗保护传承工作“造血”能力,让其焕发时代新彩。
在2025年淄博市“黄河大集”新春季启动仪式上,40多款以蛇为主题的非遗工艺品惊艳亮相,生肖文化与非遗技艺相结合,吸引消费者来“扫货”。元宵佳节,璀璨花灯、扮玩大会唤起人们对传统节日的情感共鸣,感受非遗的魅力与底蕴。以创新架设非遗项目与现代生活的桥梁,让非遗扎根于土壤、精耕于创新、内嵌于生活,找到更多“打开方式”,才能让非遗“破圈出海”,在岁月的长河中永不褪色。
淄博非遗在一次次走红“出圈”中,从匠人的指尖、博物馆的展台,走入风景名胜、文创商店,融进百姓生活,翻滚出生生不息的浪花。未来,淄博将继续秉承匠心传承的理念,不断创新发展方式,推动非遗的现代演绎, 让“老手艺”在焕发时代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