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时代》中国最具投资价值艺术家—杨涪林
更新时间:2025-04-11 08:57 浏览量:6
序 言
人工智能正颠覆性地重构人类文明的运行逻辑,带动艺术领域迎来前所未有的革命。中国书画作为千年文化精粹,必然在AI浪潮中被赋予跨越时空的新势能。传统艺术站在了历史的拐点上!智能算法与个体思维共振,数据集结与水墨色彩交融,一个属于中国艺术家的新黄金时代已然开启。
《AI时代》中国最具投资价值艺术家主题活动,积极打造产学研投一体化平台,集结最具AI时代基因的艺术家与作品。创新性聚焦AI技术带来的创作、鉴评、投资新维度赋能,引入AI大模型深度挖掘艺术作品价值潜力,带领艺术家热烈拥抱AI新时代,突破个体经验创作的一切桎梏,构建人工智能与个体才华相互融合的创作生态!
发现人才,推荐经典,我们将在AI赋能的万亿级市场体系中,为最具投资价值的艺术家立标定位,通过算法解析与笔触韵律呈现作品的价值张力,让下一个张大千、齐白石横空出世,成为定义艺术市场的话语权的新时代领军人物!
北京墨真书画院编辑
艺术家简介:
杨涪林,作品署名韧者、度纬、福邻、墨斗。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央文史馆书画院研究员,中国美协蒋兆和艺术研究会理事,国韵文华书画院艺委会委员,重庆市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四川美术学院应用美院教授,重庆市美协第四届荣誉理事,重庆市中国画学会顾问,重庆画院中国画艺委会委员,重庆市民盟画院顾问,重庆书画院副院长
作品欣赏:
丹青难写是精神
——审杨涪林人物画之美
陶然
中国水墨画,美在何处?
这种依赖笔墨丹青的艺术,有着汗牛充栋的美学阐释,有着代代相传的审美基因,说到底,也是一种民族无意识的共性感知。
李冰治水 180x90cm
建设者—三峡大坝巡礼 360x180cm
而水墨人物画,又美在何处?
这个问题,值得细思,因为传统绘画中,人物,被作为视觉中心来表达的历史,显然不是主流。直到近代“徐蒋体系”的出现,才以颠覆者的姿态,从山水、花鸟的强大版图中,硬辟出一块新人物画的自留地,这群革新派,自20世纪初开创的百年辉煌,算起来,杨涪林已是其中第三代。
装船 170x124cm
传统水墨中,与人的主体性、精神性关联最深者,首推文人画,但在天人合一这一强势哲学的笼罩下,文人画在构图上,永远是“天大人小”的程式格局,画面中,被刻意凸显的天高地迥,让人这个主体,形如草木,质如微尘,独处于天地间,僵化为高人、隐士一类,若隐若现;而那些蔚为大观的人类创造之物,如建筑、工具、生活资料等,更是大抵忽略,在文人画笔下,变得可有可无。
腊月 170x124cm
这种延续千年敬畏自然而贬抑人性的创作,在革新派颠覆性的冲击下,退下神坛,一种“写实兼及写意、造型传递精神”的全新人物画,强势登场并闪烁至今——它前无古人,充满了现代性的审美新体验。
比之传统,这种人物画的审美新意何在?
在我看来,其新,在于当下重于传统,突破大过因袭,生活高于“造化”;而其美,则是动态多于静态,真实强于臆想,厚重胜过空泛。
回望 170x124cm
杨涪林笔下的各色人物,无疑,都有着这种强烈的审美新意。
小中可以见大,在一群不起眼的小人物身上,我看到了大写的淳厚本真,这种真切的人性之美——在《场口肉摊》的卖肉人中,体现的安详;在《烟叶上市》的烟农目光里,饱含着沧桑;在《高原阿妈》的清澈双眼中,可以看到灵魂;在《雪域苍穹》的静穆虔诚里,能够触摸信仰;在《草原骑手》的黑衣、白马中,用色泽对比,呈现异域风采;在《孔雀伊人》的傣女和孔雀身上,以各生七彩,彰显相映益彰。
嫁妆 170x124cm
这些素材,略显寻常,作为现实世界“缄默的大多数”,长期被遮蔽和遗忘,但在杨涪林的审美之眼和艺术之笔下,他(她)们——能触动念想,能勾起乡愁,能牵动信仰,能产生向往,面对他(她)们,我感受到别样的精神气场的碰撞!
而在那些大尺幅的群体画像中,这种新,又不同,来得更为创意与震撼;这种美,视觉冲击更强,显得更有拙朴和力量。
龙门阵 90x90cm
山歌又起 90x90cm
《腊月》和《装船》,是两件让我一见倾心的创作,纯墨色的画面中,杨涪林把侧锋酣畅厚拙,焦墨的干笔皴擦,发挥的淋漓尽致。他抛开了陈腐的“水墨为上”教条,用力透纸背的焦墨,尽情渲染,和留白形成强烈对比,让乡间光影、水面远近的层次感,跃然于纸上。
他很有心,只用了唯一的黑色来铺排渲染,而黑色,是水墨的原色,让中国人有着本能亲切而不容拒绝——有人说,“中华民族几千年仅用黑色,就勾画出它的最高美学曲线,其他色彩,只是附庸”,我想,杨涪林是深谙其中三昧的,这种不见杂质、拒绝异化的场景呈现,是他在艺术道路上的创新再造。
场口肉摊 68x68cm
画面中的人物,被大刀阔斧的有力皴擦,完全摆脱了形影相吊的静态印象,充满了浑然天成的动态之感,一种以“墨动”彰显“人动”的拙朴之美,以宽大的尺幅,撞击着我的眼球。如此厚拙的生气,是杨涪林对笔性的解放,更是对墨色的升华——他以一种浑厚华滋的精神性力道,把画中人物之“动”,呈现出了不亚于油画般的视觉冲击力。
这种动,不常见,是乡间小镇特有的拙朴和本真,这种美,究竟因何动人?是我们身处都市的“围城效应”?还是标签化的“缓解乡愁”?我想,可能都是,也都不是,在这种特定人格美的背后,是创作者那份“民胞物与”的儒者情怀——这种更高维度的“审善为美”,从历史深处走来,虽经万变但不离其宗,是融入了国人心理潜意识的文化密码,而它,也正是杨涪林身上“谦谦君子”的精神底色。
烟叶上市 68x68cm
这种征服眼球的美,是来自直击心灵的善,当这一众原生态的乡间男女,矗立面前时,我看到了安然自足,精神坦荡,品味着悠悠厚味,岁月恒昌。
杨涪林是个标准的学院派,在四川美术学院浸染了近五十年,身上的严谨风范烙印很深,几十载教书育人所积淀的学术气质,在《李冰治水》和《三峡大坝巡礼》——这种主题性和情节性并重的鸿篇巨制中,得到了充分的呈现。
决定超大幅画作成败的,首先是构图,那决定构图的又是什么?当然是创作者的文化修养和艺术认知,如此,才决定了主题内核的提炼升华,决定了关键情节的处理技巧,也就最终决定了,构图布局的格调高低,气象大小!
若非如此,则大画不大,只能堆砌笔墨,强行填充,实则空空如也。
学院派和江湖派之最大区别,就在于学术积淀和艺术洞见,可喜的是,杨涪林对主题性创作毫无偏见,反而心怀热忱,特别对彰显历史厚重感的宏大主题,更是倾注了心血和思考——他从《李冰治水》这个文化母题上,巧妙的发掘出杩槎这个最能体现笔墨力道的巨型木架,来撑起整个画面,由远及近的把两岸人群、风物,统摄于一个整体,形成呼应。如此一来,具体而杂乱的治水场面,便有了宏大而规律的层次,一种从自然秩序到画面秩序的巧妙转换,让工程的万古不移与大江的日夜流变,取得了艺术的平衡。
而在《三峡大坝巡礼》,这种纯当代性的工业题材中,各个工种、不同身份的人物,竟有三十人之多,作为建设者的群像塑造,自然不能厚此薄彼。杨涪林便以巧破局,用情节的叠加处理,来实现视觉的聚焦,他以一组三联画,把不同时空、状态各异的建设者,用三峡大坝的核心元素——工程机械和大坝坝体做背景,统一到整个横切剖面中,用横向的视觉张力,来展开纵向的历史叙事。这时,看似分散的诸多人物,便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一种群策群力又热火朝天的干劲,让大坝建设的现场气息扑面而来,人站在画前,仿佛身临现场,脚下震撼。
从都江堰到三峡大坝,人,才是伟大的关键。这一古一今的两群建设者,如何来体现不同时空的精神气场?考验着创作者细微的匠心。
在《李冰治水》里,弯曲佝偻的人物形态,着重晕染的原色皮肤,让古代劳动者裸露的沉重身形,诉说着工程的艰辛。而纯墨色场景的营造,有意渲染出历史的沧桑凝重,一种古代工程的浩大与全靠人力的单一,产生了强烈的意象对比,让人唏嘘。
而在《三峡大坝巡礼》中,感受则截然不同,人物的体型明显加大,浓厚的焦墨和排叠的淡墨,创造了更有力度的反差,红、黄二色的恰当点缀,让一股当代建设者的阳刚之气,破画而出。杨涪林又巧用彩墨,把大型机械的磅礴力量作为背景,用艺术告诉我们——机械的强大,都是在人类的驾驭之下,而这,就是现代工程中,人类精神的迭代和升华……
宋儒王安石有云:“丹青难写是精神”,但在杨涪林笔下,却能看到“人字大写天地间”!
从小人物到大角色,从个人画到群体像,由眼而入心,我审出了精神之美,我感受到知难而往。
水墨人物画走到今天,先行革新者的辉煌,始于“三千年未有之劫变”的东西碰撞,而杨涪林们,作为后继者的开拓,又正逢“百年之巨变,民族在复兴”的历史现场——在这条溯源中国人精神的艺术之路上,我对杨涪林抱有期望,因为,笔墨未尽,他,仍在路上。
2021年11月30日于山城春风
陶然 金融投资人 艺术品鉴人
北京墨真书画院于2013年在北京成立,2020年在天津成立分院,是一家专注于学术研究,组织开展大型书画展览、全国采风、公益事业以及国际交流活动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