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发现:不容易耳背的老人,一般都有4个特征,你有吗?
更新时间:2025-03-10 14:56 浏览量:8
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有些上了年纪的人,耳朵一点问题都没有,别人小声说话,他们照样能听得清清楚楚;但有些人年纪一大,就开始听不见,别人说句话要嚷好几遍才能听清楚。
这是个挺奇怪的现象,同样的年龄,为什么有的人耳朵一点毛病都没有,有的人却早早开始耳背了?
这不是偶然的事,很多研究发现,听力好的人往往有一些相似的生活习惯,而这些习惯,可能就是保护耳朵的关键。
耳朵是个特别敏感的器官,虽然不像眼睛那样能看到外界的变化,但它的神经极其精细,稍微一点刺激,可能都会对听力造成影响。
而在众多保护耳朵的方法里,按摩耳朵是个特别有效但容易被忽略的方式。
中医里一直有“耳朵通全身”的说法,认为耳朵上有很多穴位,刺激这些穴位可以改善气血循环,增强听力。
现代医学亦发现,适度按摩耳朵能够促进耳蜗血液循环,使听觉神经维持活跃状态。
很多听力好的人,平时都会有意识地搓搓耳垂、拉拉耳廓,这种简单的动作,可以有效地刺激耳部神经,降低耳朵老化的速度。
曾经有项研究调查了上千名老人,发现那些有耳部按摩习惯的人,听力下降的速度比不按摩的人慢了30%左右。这说明,经常按摩耳朵,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听力衰退的风险。
不过,很多人对耳朵的保护,往往是做错了方向。最常见的就是频繁掏耳朵。
很多人觉得,耳朵里有耳屎不舒服,就喜欢拿棉签、耳勺,甚至用手指去抠,总觉得耳朵干干净净才舒服。
但实际上,耳屎并不是垃圾,而是耳朵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能防止灰尘、细菌进入耳道,还能保持耳道湿润。
如果频繁掏耳朵,可能会破坏耳道的正常环境,让耳道变得更加干燥,甚至引发炎症。
有研究发现,经常掏耳朵的人,中耳炎的发生率比不掏耳朵的人高出近两倍。
而且,过度清洁耳朵可能刺激耵聍分泌,致使耵聍越掏越多,甚至形成“耵聍栓塞”,反倒影响我们的听力。那些听力好的人,往往不会频繁去掏耳朵,而是让耳朵自己清洁。
事实上,耳屎是会自行排出的,一般来说,张嘴吃饭、说话的时候,耳屎就会随着下颌运动慢慢往外推,根本不需要特意去掏。
如果耳屎真的太多,导致听力受影响,去医院让医生清理,才是更安全的做法。
除了自身的保护,外部环境对听力的影响也很大,特别是长期处于噪音环境的人,听力下降的速度会更快。
噪音并不是只有特别大的声音才算,那些长期、持续的中等噪音,比如马路上的汽车鸣笛、建筑工地的施工声,甚至是家里的电视机音量过高,都可能对耳朵造成慢性损伤。
听觉神经是个很脆弱的系统,长期处于噪音环境中,听觉细胞可能会被过度刺激,导致听力逐渐下降。
研究发现,长期处于高噪音环境之人,那么他的听力受损概率较普通人高出逾40%,这个数字是不是让你大吃一惊?
而那些听力保持良好的人,通常会有意识地避开噪音,比如在嘈杂的环境里戴上耳塞、听音乐时音量调低、长时间接触噪音后给耳朵适当的休息时间,这些细节看似不起眼,但长久下来,对听力的保护作用却非常明显。
饮食也在悄悄影响着听力健康,特别是维生素摄入是否充足。
人体的听觉系统需要多种营养支持,其中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E和B族维生素对听力尤为重要。
维生素A能够维持耳蜗的正常功能,维生素C和E有抗氧化作用,可以减少听觉细胞的损伤,而B族维生素则参与神经传导,对维持听觉神经的健康至关重要。
曾有研究分析了不同饮食习惯人群的听力状况,发现那些长期摄入足够维生素的人,听力下降的速度比维生素摄入不足的人慢了大约25%。
而且,一些富含这些维生素的食物,比如胡萝卜、柑橘、坚果、绿叶蔬菜等,对整体健康也有好处,这可能也是很多长寿老人听力保持良好的原因之一。
听力下降并不是一夜之间发生的,而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
从日常习惯来看,那些耳朵好的人,往往都有一些共同点,比如经常按摩耳朵、不乱掏耳朵、远离噪音、吃得更健康,而这些看似普通的习惯,实际上对听力健康起到了关键作用。
既然听力的衰退是个缓慢的过程,那么有没有可能通过一些方法,让受损的听觉神经恢复,甚至让已经下降的听力有所改善?
有些研究发现,某些特殊的声音训练,比如听特定频率的声音刺激,可能会帮助大脑更好地适应听觉变化,增强听觉神经的功能。
那么,这种听力训练是否真的有效,是否能延缓甚至逆转听力衰退?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一起讨论!
[1]刘兆顶,彭福森,颜梅生,等.1990—2019年中国中耳炎发病和疾病负担分析[J].现代医学,2023,51(09):1312-1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