凶吗?装的!
更新时间:2025-04-12 16:39 浏览量:4
“在校的我,和和气气,
在家的我,爱咋咋地。”
……
作为家长,眼瞅着孩子回来
脸上挂满了疲惫
会心疼,会忍不住想要
聊上几句,缓和孩子情绪
只是这些言行,一不小心
就被冠以“唠叨”之名
本期
《海峡教育报·家教有方》
邀请到
福州市陈菡心理名师工作室研修人员
连江县教师进修学校
附属中学心理教师连崟君
和你聊聊,怎么破解
孩子一言不合
就开麦、摔门的情况!
“ 我又说错话了?”
孩子在校
努力社交一整天
一进家门
家长扑面而来的蹙眉
其实也是一种压力——
“一回家就要例行回话吗?”
疲惫、焦虑、烦躁等情绪交织下
这个年纪的孩子
就很容易选择
“发脾气”这种方式
原因很简单
▼▼▼
1.足够信任
孩子愿意在父母面前发脾气,恰恰也说明,孩子确实看到了父母眼里的关心,认为发脾气也并不会影响自己和父母之间的关系。
2.足够直接
这个年纪的孩子,能够观察、了解、学习到情绪管理的场合和时机是有一定局限的,所以一般情况下,他们更愿意使用较为简洁、直接、明确的言行来表达自己的态度。
当然,其中
也存在另一种情况
“今天累不累?”
“作业多不多?”
“这次考试难不难?”
……
在“日新月异”的年纪
对现在的孩子来说
不愿意回答的原因
也可以这么理解
内心OS:
“昨天,你是这么问的,今天,你还是这么问的,可是,今天的我并不等于昨天的我!”
因此,情绪上的“推开”
也成为孩子
应对父母关心的
一种挡箭牌
转而向同伴寻求理解
但事后冷静下来
又深觉是否会让父母担心、失望
接下来,我们针对
几种常见信号
给到各位家长一些具体建议
▼▼▼
信号一:黑脸摔门,情绪抵触
✔首先,留给孩子相对独立的时间、空间。
家长:“现在不想讲话也行,我就在客厅里。”
✔其次,用纸条或短信息表达关心。
家长:“冰箱里有切好的水果,想吃自己拿。”
✔最后,给到孩子一些态度、言行上的让渡信号。
家长:“今天可能是我太急了,明天晚饭后一起散步聊聊?”
信号二:说话带刺,一点就炸
✔首先,幽默化解。
家长:“火气这么大啊,要吃雪糕吗?”
✔其次,灵活避雷。
如果孩子对某些话题表现出抗拒,家长需要及时刹车,转移成一些轻松的话题,比如:“上次你说的演唱会门票,抢到了吗?”
✔最后,给台阶下。
家长:“不舒服的话,你先缓缓,待会出来了,我再给你热杯牛奶。”
信号三:回应敷衍,拒绝尬聊
✔首先,请降低期待。
减少孩子的压力,用最低限度的互动保持联系就行,避免因“必须回应”而引发抵触情绪。如果仍觉得不放心,可以适度提一句:“累了就先休息,但叫你时答应一声好吗?”
✔其次,试试边玩边聊。
用共同活动代替“审讯式聊天”,让孩子在放松状态下自然开口:“这拼图缺的是哪一块啊?你眼神好,帮我看看!”
✔最后,培养共同话题。
可以从孩子的兴趣点入手,用具体细节提问,让孩子感受到你并不是一时兴起,而是真的有在认真了解他的喜好:“新出的动漫你看懂了吗?我看了两遍还是很懵!”
在家、在校两副面孔
其实也没什么
只是孩子现阶段的
一种状态而已
在没有影响到孩子的
学习和生活节奏时
家长也不需要过度担心
如果连续出现过几次不大受控
难以预测的情况
先向班主任了解
孩子在校的一些情况
再结合校心理教师的建议
判断是否需要寻求
专业的心理援助
学生健康教育工作室出品
记者:方格
编辑:罗菊熙
审核:林忠锦 林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