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音乐会

从涂鸦少年到艺术传承者!汝州的韩晓忠把山川一隅“搬”进了瓷盘!

更新时间:2025-04-13 12:35  浏览量:3

在汝州,有这样一位艺术追梦者,他用手中的画笔和独特的创意,在小小的盘子上,以汝石为材料,结合国画绘画技法,将山川一隅“搬”到碟上,在咫尺见方的瓷盘空间中手工打造出一幅幅气韵生动的山水微景观,在艺术修饰下成为浓缩自然美景的一种陈设品,令人叹为观止。特别是由他创作的碟景画———“汝州古八景”,让古老的汝州文化与自然之美在碟景画中完美交融。他,就是韩晓忠。

走进望嵩南路九号敦煌书画艺术工作室,阳光透过玻璃洒在满墙的碟景画上,白色瓷盘中的山水微景观层叠错落,青石苍苔、飞瀑流泉仿佛被凝固在方寸之间。53岁的韩晓忠站在画架前,正用镊子将一枚指甲盖大小的汝河石嵌入盘中的“山脊”。他说:“这些石头会说话,它们是汝河亿万年的记忆。”

从涂鸦少年到艺术传承者

韩晓忠与艺术的缘分,始于童年。他的父亲韩银安是一名美术老师,家中浓厚的艺术氛围,如同一颗艺术的种子,悄然种在了韩晓忠的心中。幼时的他,常常被父亲画画时专注的神情和笔下神奇变幻的线条所吸引,从此,对美术的热爱一发不可收拾。

那时,家中的墙壁、地面,甚至是废旧的纸张,都成了韩晓忠的“画布”,他随时随地用画笔涂鸦,将心中的奇思妙想尽情挥洒。上中学时,韩晓忠就读于市直中学,初一正式接触系统的美术教育,但他对中国古建筑情有独钟,特别是古代楼阁飞檐翘角,在他眼中充满了独特的美感和历史韵味,也成为他绘画创作中常常出现的元素。中学时代,身为美术课代表,韩晓忠不仅自己沉醉于绘画的世界,还常常热心地指导同学画画,分享自己对美术的理解和热爱,在校园里,他就是大家公认的“绘画小能手”。

时光倒回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父亲韩银安开办了敦煌美术班,韩晓忠只要一有闲暇时间,就一头扎进父亲的画室帮忙。在这里,他不仅学习到了更多绘画技巧,还近距离感受到了艺术教育的魅力,这也为他日后接手画室,从事美术教育工作埋下了伏笔。

1991年,从汝州镇高中毕业后韩晓忠进入国营工艺美术汝瓷一厂工作,在雕刻车间一待就是五年。他接触到了传统的汝瓷雕刻技艺,每天与泥土、刻刀为伴,精心雕琢每一件作品。工作不仅锤炼了他的耐心和细心,更让他积累了深厚的雕刻功底,为他日后的艺术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96年,韩晓忠怀揣着对艺术的更高追求,毅然选择前往郑州高校进修工艺美术专业。在两年的专业学习中,他如饥似渴地汲取着知识的养分,接触到了各种前沿的设计理念和艺术思潮,对设计有了全新的认知和理解。

进修结束后,韩晓忠回到汝州,恰逢家中经营装饰公司,他便投身其中,承接各种各样的装裱、广告招牌及室内室外装修业务。在这个过程中,他将所学的美术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积累了大量的实操经验,从设计图纸到选材用料,再到现场施工,每一个环节他都亲力亲为,力求做到尽善尽美。

随着时间的推移,父亲韩银安渐渐老去,而韩晓忠对画画的热爱却愈发炽热。2008年,他正式接手了父亲一手创办的敦煌画室,从此,一心一意扑在画室上,专注于辅导艺考学子。他深知,每一个怀揣艺术梦想的孩子都渴望得到专业的指导和鼓励,他要用自己的经验和热情,为他们点亮艺术之路的明灯。在他的悉心教导下,一批又一批的学生考入了理想的艺术院校,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从石头到瓷盘的艺术嬗变

一次偶然的机会,让韩晓忠踏上了碟景画创作的新征程。几年前,他带着学生到汝河写生,河边形态各异、色彩斑斓的石头吸引了他的目光。他捡起这些漂亮的石头,带回了家。看着手中的石头,韩晓忠突发奇想:能否利用石头的形状和自然色彩,在上面创作绘画呢?

说干就干,他开始尝试在石头上作画。石头的表面并不平整,绘画难度比在纸上大很多,但韩晓忠凭借着深厚的绘画功底和顽强的毅力,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他根据石头的形状和纹理,创作出风格各异的作品,每一件都独一无二,让人赏心悦目。

2020年初春的深夜,一则英石碟景画短视频让韩晓忠为之惊叹,他被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深深吸引,心中萌发了强烈的创作欲望。第二天,他便迫不及待地买来白色的盘子,开始了碟景画的创作之旅。

创作首幅《汝石山水》时,韩晓忠遭遇“材料关”。胶水要么粘不住湿滑的石头,要么凝固后泛黄影响画面。他跑遍建材市场,试过十余种材料黏合剂,最终某款水晶胶快速固化的特性让他如获至宝。创作过程中,韩晓忠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先用画笔在盘子里勾勒出轮廓图,然后把捡来的石头一块块贴合上去,利用石头的自然色彩,将汝州的山水风光、人文景观巧妙地融入作品中。

“每块石头要反复调整角度,有时摆到深夜,就为找到最像山崖的那一面。”首幅作品完成时,瓷盘上的汝石构成险峰深谷,他用丙烯颜料在空白处勾出云雾,竟有宋代小青绿山水的韵味,吸引了亲朋好友的关注。这幅作品不仅展现了他精湛的技艺,更让人们看到了他对家乡的热爱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

让汝州古八景在瓷盘上复活

随着创作经验的不断积累,韩晓忠的创作思路越来越清晰,创作手法也越来越娴熟。他开始挑战更高难度的作品,将目光投向了明代《汝州志》记载的八大胜景。

“我要把‘汝州古八景’都装进盘子!”为了将古八景完美地呈现在碟景画中,他进入闭关状态,全天不出门,专心创作。他查阅了大量的史料,请教了许多相关人士,深入了解古八景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和自然风光,力求在作品中还原其最真实的风貌。

为还原“岘山叠翠”,他连续两周清晨驱车前往岘山,观察晨雾中青山的色彩层次,用手机拍摄不同光线下的山体色彩,最终作品里,他精选带苔藓的绿泥石、含铁质的赭石,层层堆叠出山体肌理,丙烯点染的松林细如发丝。创作“龙泉夜月”时,他特意选用带天然孔洞的汝河石模拟月影穿过松枝的效果。

耗时4个月,韩晓忠终于成功地将汝州古八景呈现在碟景画中,每一幅画都栩栩如生,岘山的雄伟壮观、温泉的氤氲水汽……都在他的笔下展现得淋漓尽致,仿佛将人们带入了那个古老而神秘的景观之中。

传承文化致力打造地方文化名片

如今,韩晓忠依然在艺术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行。他在周末教授学生之余,其余时间全部用在创作上。家人也全力支持他的事业,常常帮助他上山捡拾石头,为他的创作提供了坚实的后盾。平时,他还特别留意收集素材,无论是生活中的点滴瞬间,还是旅行中的所见所闻,都可能成为他创作的灵感源泉。

对于未来,韩晓忠有着清晰的规划。他计划从汝州现实景色中汲取更多灵感,创作更多展现汝州美景的碟景画,让家乡的每一处山水都能在他的作品中焕发出独特的魅力,让更多的人通过碟景画了解到了汝州的美丽风光和深厚文化底蕴,成为推介汝州文化的一张独特名片。

除此之外,韩晓忠在创作上还计划将祖国的大好河山浓缩到作品中,通过碟景画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中国的自然风光和文化遗产,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机械复制时代,韩晓忠的碟景画像一座手工艺术的诺亚方舟。或许正如他所说:“每个中国人心里都装着山水,我的使命,就是帮他们找到安放这份情怀的容器。”

场馆介绍
天桥艺术中心,最大的剧场1600个座位,可以承接大型歌舞晚会、音乐剧等;戏剧剧场有1000个座位,主要承接戏曲、儿童剧等;400个座位的小剧场则以上演话剧为主;此外,还有一个300个座位的多功能厅,可以进行小型演出...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北京市西城区天桥市场斜街
天桥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