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演唱会

泥巴变艺术 指尖传非遗

更新时间:2025-04-13 18:09  浏览量:6

泥巴变艺术 指尖传非遗

本报记者 冯青

4月10日,记者来到耀州区关庄镇稠桑村,探访市级非遗传承人杨小平,感受耀州泥塑的魅力。

耀州泥塑,起源于清朝末年,作为重要的一项民间艺术,生活气息浓郁,人文特征鲜明,已被列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耀州泥塑的特点是写实略带夸张、不彩绘,人物造型朴实粗犷、形象逼真。

初见到耀州泥塑传承人杨小平,他正在家门口处理近日采集回来的红胶土,他告诉记者:“这些年来,做泥塑用的土都是自己一点点开挖、运输回来的,自己在用料和炼泥方面还是十分讲究的。泥塑制作需要用到关庄特有的红胶土、棉絮等,工具很简单,一把用枣木制成的小刻具足矣,主要是心中要有想法,再动手去捏造作品。”

家里的一孔窑洞便是杨小平的工作室。走进窑洞,只见数百件栩栩如生的泥塑作品摆满了展示架,令人震撼。“这个作品是婆媳两个坐在一起,婆婆正在给儿媳妇教手工活。这个作品是几个小朋友正在跳大绳,这两个娃是抡绳子的,另一个娃是准备跳的。我的大部分作品都是展示咱们关中人的生活场景,人物表情都不一样,很灵动可爱。”杨小平向记者介绍道。

杨小平说:“我爷爷就会画画,受到家里影响,我从小就喜欢画画,后面因为家里困难,被迫放弃了画家梦,回家做了农民。农活少的时侯就会捏泥塑,也是想延续自己的艺术梦想。2009年,耀州区进行非遗普查时,我的泥塑被确定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我特别开心,也备受鼓舞,之后便开始大规模创作了。”

如今,64岁的杨小平,不仅是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也是市传统工艺技术名师。他的作品陕西《八大怪》《华阴老腔》《一圣四杰》《清明上河图》等,受到群众的喜爱和一致好评,部分作品还被耀州区文化馆和市群众艺术馆等收藏,他的故事也被中央电视台等多家主流媒体报道,名气越来越大。

曾经想逃离的这片土地,成就了他的艺术梦想。

这些年,杨小平也在不断接受新事物,提升自己的技艺。现在他不仅可以做一些场景化泥塑、影视剧经典人物泥塑等,也可以根据客户需求,创作出不同类型的作品。

2014年以来,他先后为关庄中小学学生、省内外泥塑爱好者传授泥塑技艺,“我有几个很优秀的徒弟,技术不错。”杨小平满脸骄傲地说道。

“会一直做下去吗?未来还有什么打算吗?”记者问道。

杨小平笑着说:“我很享受捏泥塑的过程,泥塑已经成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我会一直做下去。未来,我希望能和更多人一起将这门手艺传承下去,同时也期待耀州泥塑能够走出去,让更多人看到。”

场馆介绍
天桥艺术中心,最大的剧场1600个座位,可以承接大型歌舞晚会、音乐剧等;戏剧剧场有1000个座位,主要承接戏曲、儿童剧等;400个座位的小剧场则以上演话剧为主;此外,还有一个300个座位的多功能厅,可以进行小型演出...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北京市西城区天桥市场斜街
天桥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