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春日杭州!中国嘉德二十世纪及当代艺术春季精品展重磅亮相

更新时间:2025-04-16 06:26  浏览量:3

杭州站

继上海首展,4月16日至17日中国嘉德二十世纪及当代艺术部将携重要拍品再度亮相杭州西湖山庄明月楼,为5月即将启幕的2025春季拍卖会进行预热。正是江南好风景,我们期待为杭城之春再添绚丽。悉心择选李叔同、潘玉良、关良、林风眠、丁衍庸等艺术巨擘精品,以及周春芽、张培力、刘野等当代艺术大家重磅力作,更有赵无极古稀之年卓然臻品《桃花源5.11.93》及《紫气东来20.06.2000》闪耀现身,不容错过。春和景明,诚邀广大藏家及艺术爱好者莅临现场,共赏春拍重磅艺术珍品。

李叔同(1880-1942)

繁花

1911 年

布面 油画

57×40.5 cm.

发表

《随弘一大师学佛》,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天津,2007年,扉页

《天津日报》,天津日报传媒集团,天津,2007年11月16日,第13版

《天津文史 · 弘一法师圆寂六十五周年纪念专辑》,2007年,封三。

说明

附赠李叔同孙女李莉娟《说明材料》原文手稿一份,以及与作品合影一张

李叔同认为学习油画的四种方法是静物、风景、裸体、肖像画四个递进关系画法:“第一,静物画。要把握上涂、下涂的各自特点。下笔前、下笔时的原则,画时不可坚守画布,要时时立起远看,要通过形、调子、色彩进行比较。”《繁花》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上述特征,比如构图突破画外,符合“不可坚守画布”,底层笔触较大,表层为纯色小笔触色点,符合“上涂、下涂的各自特点”方法等。笔触方向多顺形体结构斜向交叉用笔,背景部分多竖向用笔,用笔潇洒又肯定。

从时间上推算,本作当作于天津,当时李叔同居住在“洋书房”中。“洋书房”是李叔同故居中唯一具有洋式风格的建筑,房内放置了一架钢琴,并悬挂着本幅《繁花》的照片。

画作右下角有黑色颜料楷书签名“叔同一九一一十”,可知作品绘于1911年10月。李叔同1911年3月毕业。归国后,在天津任直隶模范工业学堂等校图画教师。1912年春抵上海。

此幅油画《静物》,是弘祖于1911年10月所作。当时弘祖刚从日本留学回国,在直隶模范工业学堂就任图画教员。

弘祖留学日本,就学于东京美术学校油画科,回国后由于各种因素,油画作品创作较少,能保存至今的油画少之又少。而书法作品却较多。目前所知道存世的弘祖油画,只有存在日本的一幅《自画像》,在台湾有一幅《花卉》,大陆美术馆还没有收藏弘祖作品。

幼时,父亲曾在家中讲述过这张《静物画》,也留有照片。可惜的是,照片毁于“特殊时期”。大家庭分家时,这幅画也是被分割的财产之一。当时还有几幅油画,但历经几十年的时光,目前在天津发现仍存留在世的就只此一件了。

李莉娟(李叔同孙女)讲述

2008.3.15

潘玉良(1895-1977)

玉露香凝

1966 年

纸本 彩墨

92×65 cm.

发表

《安徽文博》,安徽博物院、安徽省博物馆学会,合肥,2013年,第9页

展出

“黄昏亦是希望之地”,2024年6月28日至8月24日,埃斯特 · 席佩尔,柏林

来源

原藏家购自台北家画廊

进入20世纪50年代,彩墨画成为了潘玉良艺术探索的新方向,并在60年代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个人风格。她的彩墨画主要利用中国书法的线条勾勒外部轮廓,用墨线的变化表现形体和质感,这一创作转型即源于她通过大量白描作品所积累的线条造型能力。本场的彩墨画《玉露香凝》便是一件能够集中反映白描画与彩墨画在潘玉良艺术生涯中具有何种关联的成熟期作品。

创作于1966年,这幅彩墨画再度延续了潘玉良此前在白描作品中常用的背身人物构图,画中的短发女模特反坐于一把带有坐垫的木椅之上,其左侧摆放着一盆盛开的红色郁金香。事实上,这幅彩墨画脱胎于一幅作于1954年的白描作品《坐椅女人体》。对比可见,时隔十二年,潘玉良依然精准地复原白描作品中勾勒女人体线条的起承转合,节奏起伏等细节,以及雕塑般的坚实力量。《玉露香凝》作为其艺术成熟期的彩墨佳作,充分展现了潘玉良对于东西绘画理念、技法的融会贯通,表现出了强烈的东方神韵。

徐悲鸿(1895-1953)

端坐妇人像

1941 年

纤维板 油画

76.5×58.5 cm.

来源

源自林丹桂家属

在徐悲鸿的艺术生涯中,南洋是其无法绕过的地方,从1925年开始,他便数度往来南洋,或是通过为人画像而获得善酬,或是旅行途中的短暂停留,或是专程抵达探访友朋。然而1939年徐悲鸿的第六次南洋之行则显得有点与众不同,因为这次造访的停留时间很长——徐悲鸿从1939年1月一直住到了1942年1月新加坡沦陷前夕,他不仅造访了新加坡、印度、缅甸和马来半岛,更重要的是时代背景早已从往昔的和平年代转换为抗战的漫天烽火。而此次南洋之行的目的是向南洋进行抗日募捐,并“将自己所能贡献国家,尽国民的义务”。在这一宗旨的催动下,徐悲鸿不仅创作出了像《愚公移山》、《放下你的鞭子》这样的激发民众抗战热情或反映民众抗战愿望的经典名作,同时也迎来了自我艺术创作的一个高潮阶段。

此幅《林丹桂肖像》便是创作于这一时期的佳作。画中的老夫人林丹桂,是新加坡“神农药房”的创始人,不仅是药方产业的佼佼者,更是南洋地区的知名人士,其家族还在马来西亚拥有橡胶园、红毛丹园和众多房产。1941年,徐悲鸿在考古学家、鉴定家韩槐准先生的引荐下认识了林丹桂。她与徐悲鸿因共同的爱国情怀而结缘,两人一见如故。在二人第三次见面之后,徐悲鸿便决定为老夫人绘制肖像。

徐悲鸿一生创作了大量表现女性题材的优秀作品,这构成了画家艺术创作的重要面向。在这类作品中,徐悲鸿一方面坚持欧洲写实主义精神,通过写实性的精湛处理而致力于人物的现实化落实,一方面又通过对客观对象神态特征与心理活动的深度把握、通过对人物环境氛围的精心营造,突破了欧洲肖像画传统的禁锢,从而达成了某种既不同中国传统又不同于西方传统的“东方之美”。

关良(1900-1986)

山边船影

布面 油画

43.5×50 cm.

发表

《华人艺术经典IV—关良1900-1986》,大未来画廊,台北,1996年,第26页

《关良百年纪念展》,大未来画廊,台北,2000年,第30页

《二十世纪中国西画文献—关良》,文化艺术出版社,北京,2009年,第214页

《游弋中西:关良诞辰110周年作品集》,江西美术出版社,南昌,2010年,第194页

《艺术巨匠-关良》,河北教育出版社,石家庄,2013年,第11页

《食洋而化、风神独韵—关良先生115周年诞辰特展画册》,上海书画出版社,上海,2015年,第258页

展出

“关良1900-1986”,1996年3月16日至4月2日,大未来画廊,台北

“关良百年纪念展”,2000年4月19日至5月14日,大未来画廊,台北

“食洋而化、风神独韵—关良先生115周年诞辰特展”,2015年5月16日至7月26日,龙美术馆,上海

作为20世纪探索现代绘画的杰出先驱,关良的艺术生涯始终闪耀着融贯中西的探索之光。早年留学日本期间,关良研习西方现代主义,深受马蒂斯、塞尚的简练造型启发,归国后又不断探索中国水墨的写意之美。可以说,对东西方艺术本质的深入思考构成了关良毕生创作的重要线索,而其油画创作正是这位中国20世纪艺术宗师对“油画民族化”这一历史命题的最好回应。

《山边船影》以对角线构图划分远近,近景一块峭壁位于画幅边缘支撑起画面,似乎是参照了塞尚《圣维克多山》系列的经典构图,简略距离感的处理,说明了印象派的基础已不着痕迹地内化于关良心中。周遭的山石、岩地以及灌木质感硬朗,给人以厚重之感。远方的流云、山峦、海绵,则明显趋于轻盈、流畅。在一重一轻、一繁一简的画面构图中,良公以国画写意之笔,以野逸的青绿和素净的银灰统领画面,营造了不同于西式透视法的景深与空间关系。

林风眠(1900-1991)

群鹭

1950 年代

纸本 彩墨

70×70 cm.

发表

《林风眠全集》上卷,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天津,1994年10月,第155页

《中国艺术大展作品全集(林风眠卷)》,上海书画出版社,上海,1997年5月,第43页

《画坛拾微》,西泠印社,2006年3月,第84页至第85页

《近现代中国绘画名家名作赏析》,西泠印社,2006年12月,第100页

展出

“迎接97香港回归中国书画作品大奖赛作品展”,1997年,中国美术馆,北京

“花鸟”特别是鸟的刻画,也是林风眠盛期艺术的主要体裁之一。在1930、40年代,他最常画的是丹顶鹤,而到1950年代,林风眠更爱画鹭鸶,画法亦随之发生变化。他将对汉唐绘画、民间瓷绘“流动如生”线描的推崇融入画中,仅用几条线勾勒出白鹭的羽、尾和芦苇交错,营造一片平和与宁静的气氛。如郎绍君所说:“林风眠对力与美和谐之理想的追求,对迅疾的中锋运线的把握,在白鹭系列作品中得到了最集中的体现。”

方纸布阵的《群鹭》是林风眠成熟期花鸟画的典型,堪称是其“鹭鸟”题材中颇为精彩的一幅。画中六只洁白的鹭鸶在河岸浅滩悠闲漫步,四周野草丛生,雅趣盎然。简化的姿态中精准地传达了鹭鸶灵动的身形,既有草书的动势,又有楷书的严整。横向均匀排列的几何式背景渲染映照着描绘鹭鸶轮廓的优雅曲线,形成线与面,虚与实,曲与直,动与静的微妙对比。鹭这种活跃于水草芦苇间的鸟,在相对内敛内向的林风眠的笔下,成了排遣其孑然只身的无尽寂寞而发抒内心强大生命力的途径。

林风眠(1900-1991)

紫藤花与青衣仕女

1947 年

纸本 彩墨

69×67 cm.

发表

《体艳》,太活艺术空间,台北,2007年,第52页至第53页

《中国现代主义绘画的先驱者—林风眠》,亚太国际艺术顾问有限公司,台北,1999年,第104页至第105页

抗战胜利后,林风眠重返国立艺专西画系担任教授,并随着学校南迁杭州与家人团聚。1947年,他选择辞去教职,偕夫人及女儿定居玉泉寓所,在西湖畔开启了一段难得恬淡的艺术创作期,《紫藤花与黑衣仕女》即完成于此时。对于历经战乱漂泊、长期与亲人分离的艺术家而言,杭城岁月堪称精神栖居之所——既享天伦之乐,又在包容开放的西子湖畔文化氛围中,重新思考中西艺术融合之道,最终淬炼出独树一帜的“林风眠格体”。

《紫藤花与黑衣仕女》是一幅典型的时装仕女图,体现了林风眠熟练自由的笔法,以及对墨与水彩的掌控力。画中的摩登女子高鼻、阔眼,身着黑色洋装,卷发披肩,带着迷人的浅笑,为此后同一题材作品中所罕见。黑白对比营造的轻盈的光感,洋溢着印象派式的清新自然,捕捉了一种东方特有的含蓄美感,特别是利用生宣发散的效果赋予色彩自然的变化,艳而不俗,具有浓郁的抒情性,这是林风眠笔下所创造的融古今中外的女性美。“中”和“西”的区隔在此已然消失,呈现出崭新的当代语言。

丁衍庸(1902-1978)

青蛙与金鱼

1965 年

木板 油画

45.5×30.5 cm.

发表

《丁衍庸油画全集》,衣淑凡编,财团法人立青文教基金会,台北,2020年10月,第 298 页,编号184

来源

熊玉英旧藏

丁衍庸的油画数量极为稀少,可统计出的数量未及300件,多为迁居至香港后,60年代至70年代所创作。而其中以金鱼为创作题材的油画作品,存世可见仅有5幅,皆为油彩绘于木板之上,本季呈现的《青蛙与金鱼》即为其中年份最早的两幅之一,其珍稀不言可喻。本件源自丁公高徒熊玉英女士。熊女士为丁衍庸至香港任教后的第一任女弟子,60年代师从丁衍庸学习油画与水墨,为丁公的得意门生。此幅作品为丁公直接赠予,画作富饶意趣之外,也同时为两人师生情谊的最佳见证。

在本作中艺术家以羊毫毛笔取代油画硬毛笔进行创作,笔法流畅,气运自然。此件《青蛙与金鱼》是以中国传统水墨的羊毫笔绘制而成的油画作品,丁衍庸于此作中融合野兽派的色彩、立体派的多重视角、中国画的文雅意境以及哲思于一炉,是其领悟东方绘画之精神,并掌握西方创作之技法后,将两者融合并转化为自身创作语言的最佳诠释。蛙为实,金鱼为虚;第二层则可外扩至四维空间,将整体木板画作视为一个三维空间,无论金鱼缸、方桌或青蛙皆为虚,只有画外的观者才是精神上真实的存在。

吴冠中(1919-2010)

缤纷街市

1994 年

布面 油画

60×93 cm.

发表

《寰宇觅知音:吴冠中九十年代作品选》,外文出版社,北京,1995年,第100至第101页

《吴冠中精品选集》,艺达作坊,新加坡,1996年10月,第35页

《吴冠中绘画艺术与技法》,人民美术出版社,北京,1996年10月,第35页

《中国当代艺术选集(1)吴冠中》,山美术馆,高雄,1997年6月,第141页

《吴冠中无涯惟智艺术里程》,康乐及文化事务署,香港,2002年,第235页

《吴冠中作品收藏集 I》,人民美术出版社,北京,2003年,第192至第193页

《生命的风景—吴冠中艺术专集 • III卷》,生活 • 读书 • 新知三联书店,北京,2003年9月,第60至第61页

《世界名画家全集 吴冠中》,河北教育出版社,石家庄,2006年12月,第184至第185页

《吴冠中全集 • 第4卷》,湖南美术出版社,长沙,2007年8月,第77页

《吴冠中画集》,江西美术出版社,南昌,2008年3月,第373页

展出

“无涯惟智—吴冠中艺术里程”,2002年3月15日至5月12日,香港艺术馆,香港

90年代吴冠中随中国政协代表团访问北欧,随后访问了印度尼西亚。艺术家欣喜于印尼特殊的热带风情,就地写生,创作多幅精彩作品,这是他探寻绘画形式之美的延展,异地游览的休闲气氛让艺术家心境上更为舒展,融入了更多的表现性因素,此幅《缤纷街市》便是其中精品。本作出版丰富,收录于十余本画集之中,其中包含多本90年代的早期著作以及湖南美术出版社所出版的《吴冠中全集》等权威画集,并曾于香港艺术馆与美术馆展出,声名赫赫。

吴冠中在此幅《缤纷街市》中专注于掌握整体画面节奏,充分展现其对油画现代性的长时间研究成果,我们可以看到艺术家在抽象与具象间的自在转化,彻底释放形与色所构组的抽象魅力,且仍能在寥寥数笔中尽显其写实功底,写意而不写其形,远看却已神形兼备,观者彷佛能看到熙来攘往的人群以及色彩缤纷的货品、听到街市里此起彼落的叫卖喊价声,甚至感受到当地炙热的阳光与浓郁的气息,大师手笔,恣意明快。

赵无极(1921-2013)

紫气东来20.06.2000

2000 年

布面 油画

114×146 cm.

发表

《林风眠师生作品集》,中国美术学院,杭州,2010年,第176页

《大道无极—赵无极百年回顾特展》,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杭州,2023年,第286页至第287页

展出

“大道无极—赵无极百年回顾特展”,2023年9月20日至2024年2月20日,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杭州

赵无极在《紫气东来20.06.2000》中尝试以「对比创造和谐」,别出心裁地使用紫色与黄色这样极具冲击力的色彩,让它们在画布上交会碰撞、层迭渐变,彷佛海天交融的奇景,掀起一场撼人心神的视觉狂潮。此作将互补色的魅力发挥到极致,尊贵的紫色与明亮的黄色交织碰撞,形成一幅壮美辽阔的画卷,色彩富丽,气象万千。这种明亮而奔放的色调,并非偶然的抉择,而是赵无极在千喜年前后对故乡、血脉深层认同的直接外化。

苍穹顶端的紫色辽阔铺展,深邃而神秘,中间跃动的明黄与橙色,热烈而充满生命力,而画面下半段则以标志性的细腻「皴擦」与线条好似海面波涛,云卷浪起,水雾交织,霞光自海面腾升,一片灿亮夺目;而画面弥漫水墨的空灵气质与浓郁紫色的运用,不禁让人联想起老子经函谷关西去时的景象:「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云霞蒸蔚,红日欲出,红光之前一团紫气缭绕徐徐向西移动,衬托左下方圣者倒骑青牛,施施而行,十足一幅祥瑞之景。

赵无极(1921-2013)

桃花源5.11.93

1993 年

布面 油画

116×89 cm.

发表

《赵无极:抽象于你,具象于我》,Cercle d’Art出版社,巴黎,2001年,图版第40页

《桃花源5.11.93》诞生于赵无极完成第二幅《向马蒂斯致敬》后的半年间,这既是一场创作上的延续,更是一次理念的升华。在这件作品中,赵无极进一步淬炼了从马蒂斯色彩哲学中提炼出的“无限空间”观念,并将其与自身多年浸润于东方水墨的实践相融合,以深邃的哲思和灵动的笔触,将西方抽象艺术的语言推向超然的精神高峰。

此作大胆运用极具张力的画面分割,又赋予色彩极高的透明质感,使其宛若流动的光影,盈盈透亮。画面中央那条幽远深邃的藏青色甬道,则犹如宇宙间蜿蜒流淌的星河,把画面划分为截然不同的两个时空,在沈静与动感交之间,蕴含着跌宕的诗意。在构图上,赵无极引用中国山水画“计白当黑”的观念,让留白成为空间的延续,使观者的视线在空灵的色块之间自由游走,轻盈灵动,气势磅礡,将观者拉进画面营造的无垠自然、灵动交汇的宇宙时空。

周春芽(b.1955)

巴朗山之旅

1992 年

布面 油画

100×80 cm.

发表

《缘起·绿狗:当代艺术家周春芽与藏家的故事》,中诚国际艺术股份有限公司,台北,2022年,第53页

展出

“缘起·绿狗:当代艺术家周春芽与藏家的故事”,2022年7月14日至28日,中诚艺术,台北

1989年从德国留学归国后,周春芽在很长一段时间潜心深读中国传统绘画,开始系统研究古代文人绘画,并在1992年开启了“山石”为体裁的系列创作。同年完成的《巴朗山之旅》有着当时极具前卫性的创新表达,画面抽象而性感,复杂又充满个人主义。画中激进有力的笔触和丰富的肌理体现出他对表现主义概念和技法的精湛把握,而虚、实、刚、柔、 疏、密形成的有机韵律感则来源于其对中国传统美学的沉淀。线条、色彩所暗藏的狂欢,在周春芽笔下本身就是观念,“这是一种张扬而冒险的尝试”。他用纵情恣肆的奔放重新激发传统的活力,以形式实验为开端,专注于质感和肌理趣味的表达,最终找到了其未来创作的切入点。

张培力(b.1957)

水—辞海标准版

1991 年

单频道录像 彩色有声 A/P

9分35秒 9'35''

发表

《1990-1999中国当代艺术史》,湖南美术出版社,长沙,2000年,第158页

《巴黎,北京》,中国世纪,巴黎,2002年,第250页

《新中国先锋艺术的诞生》,Scalo Publishers ,苏黎士,2005年,第391页

《麻将》,Hatje Cantz Verlag,德国,2005年,第193页

《墙:中国当代艺术的历史与边界》,中华世纪坛艺术馆,北京,2005年,第147页

《张培力艺术工作手册》,岭南美术出版社,广州,2008年,第154页至第155页

《记录。重复。》,芝加哥艺术博物馆,芝加哥,2017年,封面

《张培力:从绘画到录像》,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出版社,堪培拉,2019年,第173页

展出

“中国前卫艺术展”,1993年,世界文化宫,柏林(非同一版数)

“内外:中国新艺术”,1998年,纽约亚洲协会,纽约(非同一版数)

“电视-视觉”,2001年,维也纳艺术宫,维也纳(非同一版数)

“确切的快感—张培力回顾展”,2011年7月16日至8月14日,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上海

“民间的力量”,2015年6月25日至10月10日,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北京

“M+希克藏品:中国当代艺术四十年”,2016年2月23日至4月5日,M+美术馆,香港(非同一版数)

“时间测试:国际录像艺术研究展”,2016年7月2日 至 8月28日,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

“张培力:从绘画到录像”,2016年8月27日至11月15日,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中华全球研究中心画廊 (CIW),堪培拉(非同一版数)

“记录-重复”,2017年3月31日至7月9日,芝加哥艺术博物馆,芝加哥(非同一版数)

“世界剧场—1989年后的艺术与中国”,2017年10月6日至2018年1月7日,古根海姆博物馆,纽约(非同一版数)

“张培力:向上的”,2018年6月2日至10月21日,S.M.A.K.当代艺术博物馆,根特(非同一版数)

“From…To…”,2021年9月4日至10月2日,Galerie nächst St. Stephan ,维也纳(非同一版数)

“M+希克藏品:从大革命到全球化”,2021年11月12日至2023年7月30日,M+美术馆,香港(非同一版数)

“重新聚焦媒介:东亚录像艺术的兴起”,2022年3月5日至5月8日,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北京

“星美术馆开馆展:开启START”第一季,2022年12月30日至2023年5月21日,星美术馆,上海

“‘音顾’中国当代艺术中的声音创作三十年回顾展”,2023年5月18日,声音艺术博物馆,北京(非同一版数)

“肖像的映象:蓬皮杜中心典藏展(三)”,2023年7月21日至2024年11月5日,上海西岸美术馆,上海(非同一版数)

张培力,作为85’新潮美术运动的代表艺术家之一,被誉为“中国录像艺术之父”,他的作品形态多样,富于变化,往往从日常情景出发,表现出对重复、权力和荒诞性符号化的探讨。视频作品《水—辞海标准版》创作于1991年,是继《30 x 30》后,张培力的又一录像艺术创作,也是他第一件用媒体语言为自己的艺术主张服务的视听作品。本作共有3个版本,另两个现为香港M+美术馆和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收藏。

在这场近10分钟的非典型的“新闻联播”中,播音员以标准语速播报着《辞海》中以“水”字开头的条目。审慎拘谨的播报形式与张培力选择的无意义词条,令作品看似严肃、官方实则带给观者一种强烈的荒诞感,解构的目的十分明显:通过“水”字这样的细枝末节和官方模式和腔调混合,质疑了权力对语言和沟通形式的影响,也刻意颠覆了传统权威性的存在。

刘野(b.1964)

小海军

2000 年

布面 油画

105×91 cm.

发表

《艺术投资》,2007年11月,第88页

《东方艺术财经》,2008年1月,第86页至第87页

《中国当代艺术30年历程:1979-2009》,文化艺术出版社,北京,2010年,第410页

《艺术价值》,2010年7月,第45页

《Hi艺术》,北京,2010年7月,第102页

《30人,30年:中国艺术,艺术改变中国》,芭莎艺术,2011年1月,封面

《Hi艺术》,北京,2013年10月,第198页

《刘野1991-2015作品全集》,Hatje Cantz Verlag,德国,2015年,第 291页

展出

“中国当代艺术三十年历程”,2010年4月19日至7月18日,民生现代美术馆,上海

“当代标志”,2011年,凯旋画廊,北京

《小海军》创作于2000年,这一时期,刘野开始从早期受超现实主义和形而上画派影响的叙事性创作,转向极简主义与抽象风格的探索。如他所言:“我想把早期情绪、叙述、情节比较多的地方,减少到依靠绘画本身的元素,来成立一件作品”。而这一转变也完整体现在了《小海军》中,刘野仅保留寥寥元素,去芜存菁,让形态与色彩的力量独当一面,朦胧若现的红太阳,将一切有关时空的观念化为虚无,渐变色调的丰富层次。这不仅是刘野创作风格转型的重要见证,更展现了中国当代艺术从政治叙事向个体精神探索的深化。

通过极简主义手法,刘野将个人记忆升华为集体共鸣,以红色构筑的“梦幻穹顶”超越了历史与地域的局限,呼应法国哲学家加斯东·巴舍拉对童年“初次呈现的世界”的哲思——它既是私密的避难所,也是人类共有的永恒图景。此作以其独特的视觉语言与哲学深度,成为中国当代艺术中融合个人记忆、社会隐喻与超现实美学的典范。

中国嘉德联系方式(滑动查阅)

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总部)

客户咨询:(86-10)8592 8288-3

结算服务:(86-10)8592 8288-4

媒体合作:(86-10)8592 8288-5

运输咨询:(86-10)8592 8288-9

网拍咨询:15010006220 / 15910807786转分机9

官方网站:www.cguardian.com

联系邮箱: mail@cguardian.com

联系地址:北京市东城区王府井大街1号

中国嘉德(香港)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客户咨询:( 852 ) 2815 2269

联系邮箱: hkauction@cguardian.com.hk

联系地址:香港金钟道89号力宝中心一座5楼

各地区办事处联络

上海

邮箱:shoffice@cguardian.com

———

广州

邮箱:gzoffice@cguardian.com

———

南京

邮箱:njoffice@cguardian.com

———

杭州

邮箱:hzoffice@cguardian.com

———

厦门

———

台湾

邮箱:twoffice@cguardian.com.tw

———

日本

邮箱:jpoffice@cguardian.com

———

美国

场馆介绍
天桥艺术中心,最大的剧场1600个座位,可以承接大型歌舞晚会、音乐剧等;戏剧剧场有1000个座位,主要承接戏曲、儿童剧等;400个座位的小剧场则以上演话剧为主;此外,还有一个300个座位的多功能厅,可以进行小型演出...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北京市西城区天桥市场斜街
天桥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