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构思的匠心之作,鲁奖诗人大解诗歌《母亲》赏析
更新时间:2025-04-17 12:00 浏览量:3
母亲
文/大解
母亲站在菜畦里,扬起胳膊,
摘下高处的豆角,又弯下腰,
摘了一些低处的豆角,放进篮子里。
随后,她坐在菜畦边的
一个小木凳上,摘去豆角的筋脉。
豆角很胖,里面的豆粒鼓胀胀的。
老家的菜地都在院子里。
灶膛里的火还未熄灭,
母亲心里有数,一切都不用急。
她摘完豆角,正要进屋的时候,
我回来了,我几年才回一次老家。
母亲看见我,一边喊,
一边小跑迎接我,她并不知道自己
已经去世了多年。
2023.11.29.
解文阁,笔名大解,一级作家,河北青龙县人。1957年生,现居石家庄。著有诗歌,小说,寓言等作品多部,作品曾获鲁迅文学奖等多种奖项。
一首怀念母亲的诗,它是从母亲摘豆角、并准备灶火迎接儿子回家吃饭这个事件过程中写出“我”对母亲的怀念之情的。
诗分三节,第一节具体写母亲在菜地摘豆角。从动作上是“扬起胳膊、弯下腰放进篮子里、坐在菜畦边的一个小木凳上”。这些动作的描述,写出了母亲在家的勤劳,一个勤劳能干的老年妇女形象展现在了读者面前。
从动作上写母亲还觉不够,还从摘豆角的位置进一步去写,“摘下高处的豆角”后,又“摘了一些低处的豆角”,一高一低,写出了母亲摘豆角的仔细,实际是为下文内容铺垫,是在写为儿子的到来做着精心准备,表现出了他们母子之情的深厚。写完摘菜,接着又写择菜,“摘去豆角的筋脉,里面的豆粒鼓胀胀的”,更是为后文的母子之情写足了铺垫。
因为知道儿子要回来,母亲早早生着了灶火,为了儿子一进门能及时做熟饭,所以“灶膛里的火”没有让它“熄灭”。不让灶火熄灭,是“母亲心里有数”,知道儿子什么时候到家,所以做的一切“都不用急”。
平时回家看望母亲是几年才回一趟家,每次进家门,“母亲看见我,一边喊,一边小跑迎接我”。这里的描述,不但写出儿子思母心切,而是写出母亲对儿子的更加想念,母子之情自然突显了出来。诗人写到这里,笔锋一转,母亲“不知道自己已经去世了多年”。这一笔,才是这首诗的艺术之术,才是诗人的艺术功底。这是一首回忆性诗作,可是在诗篇整个写作过程中没有透露出来,而是留在了最后点破,这便是艺术构思的匠心之功。
刘树仁,山东宁津人,市作协会员。诗是发现,是创造,每首诗都是在诗人思想土壤里生长出来的灵芝草。诗稿在《诗刊》《中国诗歌网》《文峰书院》《都市头条》《德州朗诵艺术团》《你在我风景中走过》《诗歌学人》等各级文学网络平台发布或在《山东诗歌》等刊物发表,出版诗集《夕阳拾趣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