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在一线丨巧手捏出舌尖艺术 每一口都是爱的形状
更新时间:2025-04-17 10:02 浏览量:4
揉、捏、搓、剪、点……一块普通的面团,在鞍山雏鹰幼儿园食堂面点师王伟的手中,仿佛被赋予了魔法:憨态可掬的熊猫豆沙包、栩栩如生的锦鲤枣泥卷、缀满“花瓣”的紫薯玫瑰花馍,甚至还有根据节气定制的“立春燕”“冬至饺”。这些充满童趣的面食作品让孩子们的餐盘变成了“艺术展”,更让“食堂姥姥”的称呼在家长群中不胫而走。
巧手匠心:食物变身童话世界
清晨六点,当城市还未完全苏醒,63岁的王伟已系上围裙开始忙碌。为了让200多个孩子吃上现做的花样早餐,她坚持每天手工制作各种造型的面点。记者在厨房看到,她正用甜菜根汁调出粉色面团,指尖翻飞间,一只只“小刺猬”便趴在案板上,背上的“刺”竟是剪出的细密面丝,黑芝麻点缀的眼睛让小家伙们灵气十足。
“孩子挑食是世界难题,但王姐总有办法。”园长崔隽彦笑着说,曾有孩子不爱吃胡萝卜,直到某天午餐出现了“橘色小鱼馄饨”,孩子们争抢着“捞鱼”,挑食问题迎刃而解。“我们始终倡导‘以食启智,以爱养心’的饮食理念,通过视觉与味觉的双重吸引,让孩子在探索食物之美的过程中自然形成健康的饮食习惯。”
食物教育:藏在面粉里的温柔哲学
“面点不仅是食物,更是和孩子对话的语言。”王伟常常根据教学主题设计新品:航天日推出“星球包”,端午节捏出“龙舟糕”,大雪节气蒸出的“雪人馒头”还顶着枸杞做的红鼻子。这种创意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正是幼儿园“食育课堂”的核心实践。
“食物是孩子们认知世界的起点。”园长崔隽彦说,“我们将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科学常识融入日常饮食,让每一餐都成为多维度的学习体验。比如‘立春燕’教会孩子感知季节更替,‘星球包’则激发他们对宇宙的好奇。”这种教育理念收获了显著成效,小班孩子把啃出牙印的“向日葵馒头”捧给王伟看:“姥姥,我帮它开花啦”;中班孩子用面团边角料捏成“迷你姥姥”送她;大班毕业典礼上,孩子们集体喊出“姥姥做的饭是魔法”……这些瞬间都被王伟记在日记本里,她在扉页上写道:“爱是让孩子先爱上吃饭。”
10年坚守:把平凡事做成风景
王伟原来是我市某大型餐饮的主厨,后来因为喜欢孩子而来到幼儿园工作,这一转眼就是10年。这10年里,王伟拒绝过诸多餐饮企业的高薪聘请,她不断地买书学习,雕琢自己的食谱。她的工具柜里,木梳、镊子、牙签都是“秘密武器”,她甚至用樱花枝改造出了独一无二的印花模具。“孩子们的眼睛最亮,手艺不能糊弄”。这份坚持的背后,是幼儿园对膳食管理的严谨态度,“我们建立了‘三方协作’机制,”崔隽彦介绍,“营养师制定科学配方,保健医监督食品安全,而王姐团队负责将冷冰冰的营养数据转化为有温度的艺术品。”
如今,“食堂姥姥”已成为幼儿园的温情符号。家长王女士感慨:“孩子说姥姥的手是彩虹变的,我才明白,好的教育藏在每一顿热气腾腾的饭里。”而对于王伟来说,最骄傲的就是毕业多年的孩子路过幼儿园时仍会探头喊一声“姥姥,我今天好好吃饭啦”。
记者手记
离开时,夕阳正为厨房镀上金边。王伟擦拭着陪伴她十年的擀面杖,轻声哼起童谣。在这里,食物不仅是营养的载体,更成为传递美与爱的桥梁。或许,教育最动人的模样,正藏在这日复一日的烟火之中——用心,就是把寻常日子过成诗。
全媒体记者 沈璐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