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与情感在艺术中交融
更新时间:2025-04-17 22:28 浏览量:2
晋剧《芦花》剧照(资料图)
前段时间,阳泉市晋剧院携晋剧《芦花》登陆太原华夏剧场,该剧以孝道文化为核心,兼具艺术价值与社会价值。
这部剧孕育于“二十四孝”之“芦衣顺母”的典故,剧情主要围绕继母李氏心存偏袒,在寒冬为亲儿缝制棉衣,却给继子闵子骞穿芦花填充的薄衣而展开的家庭伦理故事。一次,闵子骞随父外出,驾车时因寒冷难耐遭受父亲鞭打。后来父亲得知导致儿子寒冷的原因后,怒不可遏,欲休李氏,家庭濒临崩溃,闵子骞以德报怨,珠泪连连,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最终,李氏被打动,决定放下往昔的冷漠与偏见,重新做“娘”,用爱和包容体会亲情的珍贵,遂真正承担起母亲的责任。
《芦花》之所以能够跨越时空、久唱不衰,成为晋剧舞台上历久弥新的经典之作,一方面得益于跌宕起伏的曲折情节,另一方面则归功于演员们唱、念、做、打的扎实功底。
这部剧扎根于民间,取材于寻常百姓家的市井生活,以重组家庭为创作背景,质朴地讲述着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探讨着关于孝道、亲情、宽容所蕴含的深刻主题。通过“鞭打芦花”,将矛盾推向高潮,把李氏隐匿在人性深处的自私刻薄,与继子进行对照。面对继母的不公虐待,闵子骞没有心生怨恨,选择粗糙地对抗,而是从大局出发,为整个家庭和谐考虑,默默隐忍,以德报怨,让传统美德中的“孝道”更加具象化。李氏也在继子闵子骞的感染之下,反思自己过往不当言行,展开自我救赎,重塑道德观,显示“人之初,性本善”,使人物角色有血有肉,增强故事感染力,彰显了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特性。
演员们唱、念、做、打的精湛技艺,为该剧增添了无尽的艺术魅力。好剧离不开戏剧艺术家背后的反复推敲,推陈出新,从而打造出《芦花》表演美学的醇厚韵致。当父亲闵德仁在数九寒天中,意外获知真相,震惊地看着手心两种不同的填充物,口中颤颤巍巍唱出“蚕棉、芦花”,随即把自己的厚衣脱下来,果断披在长子闵子骞身上,脚步同时踉踉跄跄向后退,通过一系列微妙的肢体语言动作,配合如泣如诉的唱腔,把一位父亲的自责与痛苦,刻画得入木三分,带领观众走进极具生活气息的情感纠葛世界,达到震撼人心的美学效果,与剧中人物同呼吸、共命运。
此外,该剧的舞台调度更是匠心独具,它摈弃繁复的场景布置取胜,以凝练而富有张力的空间布局展现戏剧冲突。在父亲鞭打闵子骞时,舞台左侧唯有闵子骞孤身一人,瑟瑟发抖,象征继母李氏对她态度冷淡,漠不关心,而舞台右侧则聚集英哥与老院公,凸显他被家庭亲情所温暖。这种视觉上的对比,巧妙地借助左右两区的强烈反差,探索戏曲中“以形传神”的艺术理念,比任何对白更有说服力,使家庭关系中的情感失衡得以视觉化呈现在观众面前。
《芦花》之所以能够穿越历史隧道,与现代生活亲密接壤,并产生道德共鸣,不仅在于其生动讲述了一个以传统孝道为主题的故事,更在于它以独特的艺术手法,深入剖析烟火人间的纷繁复杂,如一面镜子般,映射出家庭关系中,人与人之间错综复杂的情感纠葛,展现出人们在反思与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真实而又动人的情感历程。
并州新闻 七 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