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河市:从“招牌革命”到“行为艺术”现场
更新时间:2025-04-18 01:56 浏览量:3
近日,相信大家都被河北省三河市发布的一则行政指令所错愕。
指令荒唐的之处“商铺招牌不得使用“红、蓝、黑”作为底色”。网络上相关视频与图片迅速流传,映入眼帘的不是整齐划一的城市新貌,而是一片诡异的“绿色浪潮”。不仅商铺被迫更换底色,连医院的红十字标识、街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板也惨遭“绿化”处理。
面对这一无厘头的行为,网上评论一片哗然。真是难以理解,当地政策制定者和执政者,究竟是什么样的心态才能办出如此政务?
城市整治,走进“行为艺术”的歧路
三河的做法无疑是一个典型样本,揭示了部分城市在“整治城市风貌”中的结构性治理问题:从“管理型”错位为“控制型”,从“引导美学”退化为“审丑强迫”,最终演化为一场城市层面的“行为艺术”。
本应服务于民的城市治理,何以落入如此荒诞的语境?
根源在于:一套只擅长动员、不懂美学的系统一旦开启“管起来”的齿轮,就会陷入“层层加码”的体制惯性,不断放大最初的审美错误与行政短视。
他们为何如此恐惧“色彩的参差”?
很多城市管理者喜欢“统一色调、整齐划一”,原因并非审美,而是治理焦虑——
他们无法驾驭“参差之美”,只能依赖“秩序幻象”寻求控制感。这类治理者理解不了“多元即秩序”的现代城市观念,于是将管理简化为“去异化”,将美学扭曲为“去个性化”,把一座城市变成了一个巨大的“统一色卡”。
指导方针成“空话”,理想与现实南辕北辙
据《三河市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导则》(2023年11月28日发布)描述:
“编制理念突出以人为本、服务为先;塑造品质、内外相兼;设计指引、管控在前;着眼未来、格高意远。”但此次招牌变绿事件无疑令人质疑:
如此治理不仅脱离实际,更有滥用行政权力之嫌。如果还要将其轻描淡写地归结为“影响营商形象”,那恐怕是对问题的刻意轻化与遮掩。
没有“蜜雪冰城变绿”的城市,并不代表没有同类荒唐
必须指出,类似的“强治理+弱审美”的问题,并不只是三河独有。只是别的城市幸运地没有将“蜜雪冰城”改成绿色没有因此获得网络上的戏剧效应罢了。
但荒唐之下的治理机制问题,是共通的:
真正的“颜色革命”,或许来自权力体系的内源震荡
我们需要反思的是:什么才是当下真正影响社会稳定的最大变量?
不是微博上的吐槽者,不是网络上的异议表达者,更不是某些境外“颜色革命”的渗透,而恰恰是:
那些体制内部、地方治理中 自发制造社会不安定因素的官僚与行政行为。换句话说,真正需要警惕的“颜色革命”,不是群众“造反”,而是官员“自嗨”;不是民意失控,而是权力失衡。
以“自我革命”对冲“形式主义革命”
治理不该是用行政命令刷存在感的表演场,也不该是拿美学当权力工具的实验室。
面对群众日益增强的审美与参与意识,当务之急不是“如何管理城市”,而是“如何与城市共生”;不是“如何统一外在”,而是“如何尊重差异”。
现代城市的底色,是包容。不是绿、不是红,是色彩的自由共处。当务之急,不是继续“强控”,而是开始一场深刻的“自我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