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有道理(37)|湘韵刻痕:湖南版画的艺术审视
更新时间:2025-04-18 08:23 浏览量:2
曾衡林
4月11日,“山高水长——石建兵版画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3号厅展出。此次展览集中展示湖南艺术家石建兵从1990年至2025年精心挑选的40余件作品,回溯他35载的艺术创作历程,呈现版画艺术在刀刻与色彩交织中绽放的蓬勃生命力。
在华夏艺术的多彩画卷中,湖南版画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与深厚的文化底蕴,占据着不可忽视的位置。它既承载着湖湘大地的风土人情,又反映出时代发展的脉络,成为地域文化与艺术创新融合的典范。
常宁版画作为湖南版画的典型代表,扎根于乡土。创作者们大多是土生土长的常宁人,他们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将常宁的自然风貌、民俗风情、乡村变化等元素融入作品。比如吴月丽刀笔下的天堂山,群山连绵、奇峰耸翠,那宏阔秀丽之貌跃然纸上,将常宁大地的钟灵毓秀展现得淋漓尽致 。常宁版画风格拙朴、自然又不失精巧,犹如湖湘大地上绽放的乡土艺术奇葩,被誉为“扎根乡土的花朵”。在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追求中,形成了情系乡土的创作传统。吴国威创作的红色题材版画《唤起工农》,主题鲜明、场面宏大、饱含情感,流露出作者深厚的家国情怀和对湘楚文化的眷恋;尹伯刚的《牛娃》等乡土题材版画,则透着浓浓的田园趣味,展现出人们幸福美好的生活图景。这些作品宛如一部地域长卷,勾勒出时代变迁,彰显出版画创作者踏实求索的精神。
从创作技法来看,湖南版画不断丰富与创新。以往常宁版画以油印为主,如今在专业美术创作者的加入下,发展为油印、水印、粉印、丝网等多元形式并存。像有的创作者主攻水印版画,探索将中国画的“柔”与木刻的“刚”相融合,使画面呈现新的美感,极大地拓展了版画的艺术表现力。
湖南版画在发展过程中,还呈现出群体崛起的态势。从人才培养角度,本土高校版画教育的兴起意义重大。2001年,湘潭师范学院美术系开启湖南高校版画教育先河,随后多所院校跟进 。高校版画教育依托人才矩阵,形成了以湖南科技大学、长沙师范学院等为地标,辐射省内大部分高校的格局。湖南科技大学注重版画语言个性化探索和教学体系建构;长沙师范学院以“新美育”理念为引领,打造国际版画艺术中心;中南大学注重科技与艺术融合,形成重大题材综合材料版画创作方法体系。这些都培养出众多优秀人才,为湖南版画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在艺术语言上,湖南版画群体辨识度较高。学院派版画语言、民间版画语言与跨界艺术创作思维的多维融合,成为突出特色。以第七届全国青年美展湖南入选的版画作品为例,何三青的《非山非水之案山》,水印木刻技法运用巧妙,表达出对传统文化的关怀与忧虑;林军的《见证—速度》,用朴实黑白木刻语言展现我国百年铁路发展史,刀法疏密有致,语言与主题完美结合。这些作品在创作语言上既有传统回归,又有本体突破,在表现主题上丰富多样,展现出多样化探索与创作实践。
在当代社会,湖南版画紧跟时代步伐,积极拓展发展空间。常宁版画融入乡村振兴大局,创作了大量反映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的作品,还以特色农产品为主题进行创作,为当地经济发展贡献力量。同时,走出常宁赴外办展、进入中国(观澜)原创版画交易会、融入4A级景区“中国印山”等多元化发展路径,不断点燃作者创作热情,也让更多人了解到湖南版画的独特魅力。
总体而言,湖南版画在地域文化滋养下,以其独特的题材选择、不断创新的技法、群体发展的态势以及紧跟时代的步伐,在当代版画艺术领域独树一帜。它不仅是湖湘文化的艺术表达,更是中国当代版画艺术发展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劲旅,未来也必将在传承与创新中继续书写辉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