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赏析 | 墨润春山:胡江山水中的自然观与心性书写
更新时间:2025-04-18 13:44 浏览量:4
中国山水画自肇始之初,便以"澄怀味象"(宗炳《画山水序》)为创作圭臬,将自然物象的视觉再现与主体精神的审美投射熔铸为独特的笔墨体系。在这一艺术传统中,自然既是观照对象,更是笔墨语言自我生成的哲学依据——从荆浩"度物象而取其真"的写生观,到石涛"一画论"中笔法与造化的同构关系,中国画家始终在"外师造化"与"中得心源"的辩证关系中探索着艺术的本质。
当代山水画家胡江的山水实践,恰是在这一历史脉络中展开的创造性转化。以胡江的春景山水系列作品为例,展现出独特的自然观照与创作智慧。这些作品超越了表象的视觉再现,在"道法自然"的传统哲学与当代写生实践之间,构建起富有生命力的艺术语言,为理解中国画的当代转型提供了重要范本。
▲胡江《 一夜春风》138×68cm
胡江的创作深深植根于"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艺术传统。画家长期深入自然山川,以身体力行的方式体验自然的细微变化,将春日物候的瞬息万变转化为内心的视觉积淀。这种创作方式不同于西方写生传统的客观记录,而是强调主体与客体的交融互渗——画家不仅观察自然,更以全身心投入的方式与自然对话,使外在景象与内在感悟达成某种精神共振。在胡江的作品中,我们看到的不是对自然表象的机械复制,而是经过心灵沉淀后的意象重构,这种创作路径恰恰体现了中国艺术"观物取象"的深层智慧。
从哲学维度看,胡江的春山创作彰显了"道法自然"的当代诠释。艺术家不满足于简单地遵循自然规律,而是追求与自然造化的精神契合。画面中那些看似随性实则精妙的笔墨处理,既是对自然生机的敏锐捕捉,也是对水墨媒介自然特性的尊重与顺应。胡江善于利用宣纸的渗透性、水墨的流动性这些材质本身的"天性",使创作过程成为一场与材料对话的自然发生。这种创作态度超越了主客两分的传统认识论,展现出"天人合一"的东方智慧在当代艺术实践中的延续。
▲胡江《哈尼之春》145x185cm
在艺术语言层面,胡江的实践体现了对传统笔墨程式的创造性转化。画家不囿于固定的技法套路,而是根据不同的表现对象和内心感受,灵活运用各种笔墨语言。那些表现新绿萌发的笔触、描绘山岚流动的墨韵,既源自对自然现象的深刻观察,又经过艺术思维的精心提炼。这种创作方式使他的作品既保持了与传统美学的血脉联系,又展现出鲜明的个人风格和时代气息。
更进一步探讨,胡江春景山水的深层意义在于,它们重新建立了当代人与自然的审美联系。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今天,胡江通过他的艺术实践提醒我们回归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他的作品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描绘,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表达——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保持对自然细微变化的敏感,在物质丰富的时代里守护精神的诗意栖居。这种艺术追求使他的创作超越了单纯的视觉审美,具有了更为深刻的文化价值。
▲胡江《春到鸡笼尖》136x68cm
总而言之,胡江的成功之处在于,他既深入传统又面向当代,既尊重自然又注重心源,在多重维度上实现了创造性转化。他的艺术实践为思考中国画的当代发展提供了富有启发性的案例——不是在形式上刻意求新,而是在精神上返本开新,在尊重艺术规律的前提下探索个人表达。在这个意义上,胡江的艺术探索不仅具有美学价值,更蕴含着重大的文化意义。
▲胡江《春晓》136x68cm
▲胡江《南粤春声》180x75cm 2021
▲胡江《粤北春晓》136x68cm
▲胡江《南山春雨》 180x70cm
艺术家简介
Introduction to the artist
胡江
Hu Jiang
胡江,广东茂名电白人,现任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馆馆员兼艺术创作中心副主任。广东岭南诗书画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河山画会会员、李可染画院研究员。暨南大学兼职教授、暨南大学两岸四地文化交流中心副主任,华南农业大学客座教授、广东省宋庆龄基金会青美会副主任。2004年获批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称号。曾任中央文史馆书画院研究员兼南方分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