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炎又到高发期,可能不反胃!医生:出现3个症状,赶紧检查看看
更新时间:2025-03-10 16:13 浏览量:8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肝炎不是应该恶心反胃吗?怎么有人查出来时一点胃口问题都没有?”
有人坐在餐桌前,看着碗里的饭菜,心里有些不安。
最近听说几个熟人检查出肝炎,可他们平时吃东西都挺正常,也没什么反胃、恶心的症状。
甚至有人感觉状态还行,就是偶尔觉得疲惫,以为是最近太累了,结果去医院一查,肝功能已经有了明显的问题。
这个病到底有没有早期信号?是不是有些症状一直被忽视了?
很多人对肝炎的认知还停留在“恶心、呕吐、没胃口”这些常见症状上,但实际上,肝脏本身没有痛觉神经,很多肝病早期都不会有明显的不适。
等到身体开始出现明显症状时,病情可能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了。
医学研究发现,肝炎的早期信号往往不是直接的胃口问题,而是一些看似不起眼的细微变化。
比如皮肤、精神状态、甚至是小便的颜色。如果能尽早发现这些信号,及时检查,就有可能避免病情恶化。
皮肤的变化,是肝脏问题最容易被忽略的信号之一。肝脏是人体最大的代谢器官,负责清除体内的毒素、调节胆红素水平。
如果肝脏功能出现问题,胆红素代谢受阻,可能会导致皮肤颜色发生变化。
很多人觉得皮肤黄一点没什么,但如果眼白、脸部、甚至全身皮肤都变得发黄,就可能是黄疸的表现,而黄疸往往是肝功能受损的一个重要信号。
有研究发现,超过50%的肝炎患者在病情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会出现黄疸症状。
但很多人在早期只是觉得自己肤色变暗,以为是晒黑了,或者是皮肤问题,结果耽误了最佳的检查时机。
除了皮肤发黄,皮肤瘙痒也是一个容易被忽视的症状。
很多人以为皮肤痒是季节变化、过敏或者皮肤干燥导致的,但实际上,慢性肝病患者的皮肤瘙痒可能和胆汁酸积聚有关。
正常情况下,胆汁酸由肝脏分泌,通过胆管排入肠道,帮助消化脂肪。
但如果肝功能受损,胆汁酸代谢异常,可能会进入血液循环,刺激皮肤的神经末梢,导致顽固性的瘙痒。
有些肝病患者,即使没有明显的黄疸,也会出现无法解释的皮肤瘙痒,尤其是晚上更严重。
如果长期皮肤瘙痒,又找不到明确的原因,就需要考虑是否与肝脏有关。
精神状态的变化,也是肝炎的一个隐藏信号。很多人以为肝病只影响消化系统,但实际上,肝脏在调节体内代谢、维持能量平衡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如果肝功能下降,体内的毒素清除能力减弱,可能会影响大脑功能,导致精神状态的变化。
研究发现,部分肝炎患者在早期会出现持续的疲劳感、注意力下降、甚至情绪低落,而这些症状往往会被误认为是压力过大、休息不好。
有些人会感觉最近特别容易累,睡一整天也缓不过来,或者总是没精神,对什么事情都提不起兴趣。
更严重的情况下,可能会出现记忆力下降、思维变慢,甚至有点“迷糊”的感觉,这可能与肝性脑病的早期表现有关。
肝脏是身体的解毒工厂,如果肝功能受损,血液中的有害物质无法及时清除,就可能影响神经系统,导致脑功能的异常。
如果一个人最近总是感觉疲惫、注意力难以集中、情绪低落,又没有其他明显的疾病,最好去检查一下肝功能,看看是不是肝脏出了问题。
小便颜色的变化,也可能是肝病的一个预警信号。
正常情况下,尿液的颜色是淡黄色,但如果肝功能受损,胆红素无法正常代谢,就可能进入尿液,使尿液颜色变深,呈现类似浓茶或者酱油色。
很多人发现尿色变深,第一反应是水喝少了,但如果补充足够水分后,尿色依然偏深,就需要警惕是否是肝脏的问题。
有数据显示,部分肝炎患者在确诊前的一段时间,尿液颜色已经发生了变化,但因为没有其他明显不适,往往没有引起重视,直到黄疸出现,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除了尿色变深,肝病患者的尿液可能还会出现泡沫增多的现象。
正常情况下,尿液排出后,表面可能会有少量泡沫,但很快就会消散。
但如果尿液中的胆红素水平升高,可能会导致尿液表面产生大量细密的泡沫,且长时间不消散。
这种情况可能和蛋白尿有关,而蛋白尿可能是肝功能异常、肾功能受损的表现。
如果发现尿液泡沫多,并且持续存在,就需要尽快去医院检查。
肝炎的发生,并不是一夜之间的事,而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肝脏会释放出各种信号,而这些信号往往不是恶心呕吐、胃口不好,而是皮肤、精神状态、尿液颜色等细微的变化。
很多人以为肝病早期没什么症状,就不用去检查,但实际上,肝脏的代偿能力很强,即使功能已经受损,也可能不会有明显的不适,等到症状加重时,可能已经到了较严重的阶段。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一个人最近皮肤变黄、经常疲惫、尿色变深,但饮食和生活习惯没有太大变化,他的肝脏健康状况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这个问题得从肝脏的代谢功能说起。
肝脏负责分解体内的毒素、调节胆红素水平、合成蛋白质,如果这些功能受到影响,身体的代谢系统可能会出现紊乱,导致毒素积聚、血液循环异常、免疫系统受损。
长期肝功能受损,可能会导致肝硬化,甚至增加肝癌的风险。
研究发现,慢性肝炎患者如果不加以控制,10到20年后发展为肝硬化的概率可能高达20%-30%,而部分肝硬化患者,最终可能会发展成肝癌。
如果能在早期发现肝脏的异常,进行干预,就有可能降低疾病的进展风险,提高生活质量。
如果现在开始注意身体的这些细微变化,比如定期检查肝功能、调整饮食、避免酒精和高脂饮食,会不会对肝脏健康有所帮助?
这要看具体情况。如果只是短期的肝功能波动,通过调整生活方式,肝脏的修复能力还是很强的。
但如果已经出现慢性炎症或者肝硬化,就需要更严格的医学管理,来延缓疾病的进展。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张惠菊.老年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HBV-DNA、HBsAg定量检测的临床价值分析,吉林医学,2025-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