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周刊|中国艺术研究院2024年度收藏成果展在京举办
更新时间:2025-04-18 17:00 浏览量:5
近期,我国文化艺术事业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多场高水平艺术展览与学术活动展现着传统文化的当代活力,首先来关注一周信息速览。
代达罗斯:希腊克里特岛的神话特展在故宫博物院启幕,为中国首个米诺斯文化专题特展。
中国美术馆迎来两位宁波艺术家双个展,以截然不同的创作路径探索传统文化在当代艺术中的创新表达。
岁积跬步——中国艺术研究院2024年度收藏成果展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开幕,集中展示中国艺术研究院2024年在多个艺术领域的收藏成果。
文脉守望——张伯驹潘素艺术文献研究暨书法作品巡展在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展出,赓续“以书载道”的文化基因,亦展现中华美学的时代创新。
黑神话:悟空艺术展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展,包含游戏场景原画、角色原画等900多件展品。
贝纳·维内:观念与物质之外大展于广东美术馆举办,90余件作品全面回顾其艺术历程
镜华流光:铜镜中的天地万象在浙江自然博物院开展,带来80多件来自扬州博物馆的铜镜精品。
史海撷萃、人道之光·红十字文化史料展在山西博物院展出,展示红十字运动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轨迹和人道主义实践。
共和国印记·侨心共筑中国梦华侨文物联展在广东省中国侨都华侨华人博物馆开幕,展出来自全国30家文博单位逾200件藏品。
“墨局——当代七人展”在石家庄市美术馆举行,集结当代艺术界七位杰出艺术家的多幅艺术作品。
吉金光华·鲁川渝云贵桂青铜文化臻萃展在青州博物馆展出,184件文物展现古代西南地区非凡的文化创造力。
寻源·薛磊、文永生、黄胜凡作品展在成都画院开幕,展示当前四川书画的创新意识和创作高度。
庆祝2025年联合国中文日系列活动在维也纳联合国总部开幕,中华文化盛宴吸引全球目光。
“中国书画名家壮美广西采风行”活动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举行,15位书画名家以艺术形式记录大国建设的磅礴力量。
赵无极家人向中国美术学院捐赠赵无极作品213件,填补了中国大陆公立美术馆博物馆收藏体系中赵无极油画作品的空白。
2025北京公众考古季开幕式在北京市房山区举行,面向公众普及考古和文化遗产知识。
第十一届中国艺术金融年会暨第四届国际艺术金融发展论坛在西安美术学院举办,深入探讨数字时代背景下艺术金融的创新发展路径。
流动博物馆专业委员会在广州举办2025年年会暨“全国流动博物馆优质资源直达基层:实践路径与未来趋势”工作交流会,助力全国流动博物馆业务工作高质量发展。
生命艺术·马王堆汉代文化沉浸式数字大展,凭借卓越的创新设计与深远的文化影响力,斩获2025年德国iF设计奖。
陕西省耀州窑陈炉博物馆试开放,是一座集文物保护、陈列展览、社会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古陶瓷专题博物馆。
位于福建平潭的中国考古博物馆壳丘头分馆揭牌成立,是中国考古博物馆首个分馆。
巴塞尔艺术展发布最新的《2025年巴塞尔艺术展与瑞银全球艺术品市场报告》,对全球艺术品市场现状进行了全面的宏观经济基准分析。
在香港苏富比中国古代书画拍卖中,元末书法家饶介的《草书韩愈柳宗元文》以 2.5 亿港元的成交价成为苏富比迄今为止最高价的中国书法作品。
为迎接美国建国250周年,华盛顿国家美术馆启动“跨越全国”的艺术巡展项目,旨在将国家艺术收藏带入更广泛的社区。
西班牙奢侈品牌罗意威首个大型展览“匠艺天地”登陆日本东京,聚焦品牌百年历史。
《国家地理》杂志与大西洋制片公司联合推出纪录片《泰坦尼克号:数字复活》,通过数字技术揭示巨轮沉没时的更多细节。
好展上新
谷雨将近,春色渐深。全国多地举办了一系列高水平艺术展览。中国艺术研究院举办的2024年度收藏成果展,彰显国家级艺术机构的学术积淀;中国国家画院呈现“文脉守望:张伯驹潘素艺术文献研究暨书法作品巡展”,展现张伯驹的书画人生与当代书法家的创新实践;中国美术馆推出宁波艺术家双个展,展现传统文化的创新转化。在地方,成都画院举办的寻源作品展和石家庄美术馆的当代七人展,皆呈现书画艺术的当代探索。从国家级机构的学术梳理到地方艺术家的个性表达,中国艺术正以开放包容之姿,在守正创新中焕发新的生命力。
作为国家级综合性艺术研究机构,中国艺术研究院历经70余年的发展,积累了浩瀚宏富的藏品资源。近日,“岁积跬步——中国艺术研究院2024年度收藏成果展”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开幕,展览分“妙笔写韵”“粉墨传韵”“书卷留韵”和“清音余韵”4个单元,集中展示中国艺术研究院2024年在戏曲、音乐、美术等多个艺术领域的珍贵收藏成果,展览不仅是对中国艺术研究院2024年度收藏成果的总结,更是对藏品资源贡献者的深深礼敬。
国家艺术基金2025年度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文脉守望:张伯驹潘素艺术文献研究暨书法作品巡展”在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开幕。展览以“文脉守望”为题,通过展示张伯驹书法珍品、与伉俪潘素合创墨迹以及当代名家书写其诗词的新作,系统呈现了张伯驹的书画人生与当代书法家立足传统的创新实践。展览既以张伯驹“予所收蓄,永存吾土”的精神遗产鼓舞今人的文化自信,又以当代书法创作诠释“守正创新”的时代命题,在笔墨纵横间勾勒中华文脉的当代传承图谱。
中国美术馆迎来两位宁波艺术家的重磅个展——“丘壑”陈峰绘画作品展与“炭骨”梅法钗作品展。梅法钗从材料入手,围绕“焦炭”物质媒介的利用、转化和展开,展现了传统材料在当代艺术中的全新生命力;陈峰则使用很多并不属于传统绘画的材料,以一种近于山水的认知方式进行重组,表达了新山水精神的诗性意蕴。两场展览形成强烈互文——“丘壑”以宇宙能量唤醒山水灵性,“炭骨”以废墟美学重构文明基因,两位来自宁波的艺术家以截然不同的创作路径,探索传统文化在当代艺术中的创新表达,展现宁波本土艺术力量的多元面貌。
“墨局——当代七人展”在石家庄市美术馆举行,集结了当代艺术界七位杰出艺术家——袁武、殷会利、曹宝泉、王颖生、王晓辉、刘佳、秦嗣德近年来精心创作的多幅艺术作品。展览以“墨局”为主题,通过七人作品的对比,呈现水墨艺术在“人物表现”与“社会介入”上的多元路径,强调水墨不仅是媒介,更是一种文化立场。七位艺术家在继承传统水墨艺术精髓的同时,积极吸收现代艺术的元素与技法,以不同方式回应了“水墨如何承载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话题。展览不仅是对传统水墨艺术的传承与创新,更是对当代艺术精神的诠释与实践。
寻源——薛磊、文永生、黄胜凡作品展在成都画院开幕。薛磊以强健之笔“养气为画”,将蜀山的自然、艺术、人文之美融入盈尺画卷;文永生的书法风骨卓然,山水国画匠心独运;黄胜凡书画并行,二者兼善。展览中,三位川籍艺术家的百余件力作虽风格各异,但以“寻源”为纽带,以不同路径探索传统艺术的当代转化之道,代表了当前四川书画的创新意识和创作高度。
艺术活动
从国际舞台到基层创作,中国艺术界以丰富多样的形式展现着传统文化的当代活力。近日,2025年联合国中文日系列活动在维也纳联合国总部启幕,通过战国竹简、书画展览和学术沙龙等活动,向世界展示中国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这种跨越时空的艺术对话,在国内艺术实践中同样得到生动诠释——15位书画名家走进广西世纪工程建设一线,用传统笔墨记录新时代建设的奋斗场景;艺术传承更见诸于文化资产的积累与研究中,中国美术学院在建校97周年之际,迎来了赵无极213件作品的捐赠,填补了国内艺术收藏的空白。
当地时间4月14日,维也纳联合国总部气氛热烈庄重,庆祝2025年联合国中文日系列活动在此拉开帷幕,以“字贯古今 画承千载——从战国竹简到当代书画”为主题,为维也纳联合国总部献上了一场中国文化盛宴。500多名嘉宾齐聚一堂,共同感受中文与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活动通过战国竹简、中国传统绘画和书法作品展览向世界呈现了中华文明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中国艺术独特的美学意境。除展览外,学术沙龙活动则汇聚国内外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如何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推动古文字研究的创新发展。本次联合国中文日活动持续四天,用中文的韵律与书画的意境使中华文明深入人心,是一场通过文化软实力推动多边主义的生动实践。
“中国书画名家壮美广西采风行”活动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举行,冯远、李翔、郐振民等来自全国各地的15位书画名家深入广西南宁、钦州、来宾、桂林等地开展采风创作,以书画作品呈现广西高水平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的奋进姿态和民族团结进步的生动实践。书画家们先后深入世纪工程平陆运河的马道、企石、青年三大枢纽工程建设现场、运河入海口龙门大桥,在工地一线进行实地考察与采风。现代化的工业场景给艺术家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创作灵感,书画家们将情感融入画笔,把眼前的宏伟场景转化为灵动的线条,展现枢纽建设的磅礴气势,还与工地的建设者们亲切交流,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平凡而伟大的建设者们质朴的形象,一幅幅具有时代精神和艺术感染力的精美书画佳作在他们笔下诞生。“中国书画名家壮美广西采风行”是一次艺术与时代、与建设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真正贯彻落实了“为时代立传,为人民抒怀”的使命。此次广西采风行活动不仅呈现了广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崭新活力,更以艺术的形式谱写了中国式现代化广西发展新篇章。
值中国美术学院建校97周年之际,赵无极作品捐赠暨赵无极研究中心揭牌仪式在中国美术学院举行。赵无极家人共向中国捐赠了赵无极早期油画、版画、瓷器等作品共计213件。这笔珍贵的文化宝藏回到中国、回到母校,不仅填补了中国大陆公立美术馆博物馆收藏体系赵无极油画作品的空白,也将有效推动中国参与世界艺术史新格局的叙述,对中国艺术教育和文化创新产生绵延不绝的积极影响。此次捐赠见证了赵无极作品的还“家”之旅,也是赵无极留给母校最珍贵的礼物。
学术会议
我国文艺事业在公共服务与产业创新领域取得突破。中国博物馆协会流动博物馆专业委员会2025年年会聚焦“优质资源直达基层”,推动文化惠民工程深入实施;与此同时,第十一届中国艺术金融年会在西安美术学院举行,深入探讨数字经济时代艺术与金融的融合发展之路,展现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新趋势。
文博资源“活”起来 中国博物馆协会流动博物馆专业委员会2025年年会召开中国博物馆协会流动博物馆专业委员会2025年年会暨“全国流动博物馆优质资源直达基层:实践路径与未来趋势”工作交流会在广东省博物馆举行。会议围绕“优质资源直达基层”主题,汇聚全国各地的博物馆专家学者,探讨了流动博物馆的发展现状、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的实践路径。本次会议的成功召开,标志着流动博物馆事业迈向文博资源深化与文化赋能升华的新阶段。
在数字经济浪潮席卷全球之际,艺术与金融的融合正在迎来前所未有的变革。近日,第十一届中国艺术金融年会暨第四届国际艺术金融发展论坛在西安美术学院举办,会议聚焦“艺术金融:前沿实践与学科建设”这一时代命题,设置了“艺术金融的前沿实践”“艺术金融的学科建设”“艺术金融新视野”三个分主题演讲板块,国内外艺术、金融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探讨,为艺术金融学科建设、前沿理论研究和艺术金融实践等开拓了新方向,为中国艺术金融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国际艺讯
全球艺术领域呈现多元动态:公共文化推广、品牌叙事创新与不断更新的艺术品市场结构共同勾勒艺术生态的变革轨迹。为纪念美国建国250周年,华盛顿国家美术馆推出“跨越全国”巡展,以文化艺术回应历史节点;西班牙奢侈品牌罗意威在东京举办大型展览,以艺术赋能商业价值;巴塞尔艺术展与瑞银集团联合发布《2025年环球艺术品市场报告》,对2024年艺术品市场进行了全面分析,包括画廊与经销商、艺术博览会和拍卖行等细分领域,一起来详细看下。
为迎接2026年美国建国250周年,华盛顿国家美术馆正式启动名为“跨越全国”的艺术巡展项目,向全美十个州的博物馆借出一系列珍贵馆藏,旨在将国家艺术收藏带入更广泛的社区。华盛顿国家美术馆精选了包括波提切利、伦勃朗、马蒂斯、罗斯科和欧姬芙等艺术大师的代表作,送往阿拉斯加、北卡罗来纳等十个州的合作机构展出。目前,许多借展作品已经在合作博物馆中展出,一部分将在本月或下月开放,所有作品将持续展出至2026年5月。
西班牙奢侈品牌罗意威首个大型展览“匠艺天地”近日登陆日本东京。展览通过七个沉浸式展厅构建起一段贯穿近两百年的工艺旅程。展区涵盖品牌工作坊重现、儿童穿行展厅、悬浮花园及多媒体剧场等,融合了时尚、艺术与科技。罗意威标志性设计、纺织品、服装、雕塑等展品通过互动元素汇集在一起,讲述着罗意威从马德里手工皮革工坊成长为全球时尚先锋的故事。
近日,巴塞尔艺术展与瑞银集团联合发布了《2025年环球艺术品市场报告》,报告在全球经济与财富格局变迁的背景下,对2024年的艺术品市场现状进行了全面的宏观经济基准分析,并评估了各领域表现。2024年全球艺术品市场销售额下降12%,高端市场降温明显,但低价市场依然充满活力;地域格局方面,2024年美国仍稳占领先地位,中国下降31%至第三;艺术品销售渠道继续演变,高端经销商出现最大幅度下降,而小型画廊表现出明显韧性;艺术展会及数字渠道吸引新买家入市,数字渠道已经成为市场基础的稳定组成部分;全球拍卖市场中,公开拍卖销售额下降25%,而私人销售额凭借其隐私性与定价灵活性,实现了14%的逆势增长。展望2025年,艺术行业保持谨慎乐观,政治不稳、经济波动是经销商面临的最大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