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音乐会

中国书法史:董其昌书法的艺术特色

更新时间:2025-04-18 20:04  浏览量:4

接着上一篇,这篇我们来说说董其昌书法的艺术特色。

(董其昌小像)

董其昌书法的艺术特征,给人们印象最深的莫过于淡与秀,通过淡、秀的审美特征,我们还注意到他那高超的用笔技巧。然而,他如何在用笔、结字、章法与用墨等技法上完善自己,而使所追求的淡远、真率意境的审美理想得以实现,实还有剖析的必要。我们逐个来说:

董其昌一生对传统笔法的探求,有其独到的见解。

他自己在临习古代法书中所感悟到的体会,最为突出的是用笔的“虚灵”。他曾多次在题跋中提倡米芾的用笔,如在临《海岳千文》后云:“大都海岳此帖,全仿褚河南《哀册》《枯树赋》,间入欧阳率更,不使一实笔,所谓无往不收,盖曲尽其趣。”用笔虚灵,在笔的运动中完成点画的各种形态,由此生动变化而曲尽其妙,这本是传统帖学用笔的精髓,董其昌曾叹曰:“米海岳‘无垂不缩、无往不收’,此八字真言,无等等咒也。”“不使一实笔”,包含了丰富用笔内涵,积蓄了无穷变化基因,以一“虚”字深刻揭示用笔的内部运动规律,继而才有可能达到“无垂不缩、无往不收”的自由境界。

即笔势有来必有往,有去必有回,千变万化而气贯韵满。所以董其昌论藏锋云:“书法虽贵藏锋,然不得以模糊藏锋,须有用笔如太阿(古代宝剑之名)剸(tuán)截之意,盖以劲利取势,以虚和取韵。颜鲁公所谓以印印泥,如锥画沙是也。”。毋庸置疑,这是董氏关于“劲”写“虚”、“势”写“韵”的最出色的辩证论述,也是其对二王体系用笔方法精微的认识。

董氏书法用笔十分精到,笔法纯熟,这正是他重视在古帖中获得精微感悟的结果。这些感悟在其书法题跋中随处可见。例如:

予学书三十年,悟得书法而不能实证者,在自起自倒、自收自束处耳。

作书最要泯没棱痕,不使笔笔在纸素成刻板样。

锥沙三喻,皆喻藏锋。因出锋之道,成藏锋之浑。

总之,无论起倒、收束,还是藏与露。他所主张的乃是用笔的变化和虚灵,反对刻板和紧张。当然董氏的“无一实笔““虚和”决非被清人所曲解的“空怯”。董氏曾自言:“吾所言须悬腕、须正锋者,皆为破信笔之病。”针对“信笔”之弊,他多次解云:“作书须提得笔起,不可信笔。盖信笔则其波画皆无力。提得起笔,则一转一束处皆有主宰。转、束二字,书家妙诀也。今人只是笔作主,未尝运笔。”其中“提得笔起”是他用笔的关键,即强调笔尖的重要和运笔时的流动感、虚灵感。

换句话说,他一方面注重“虚和取韵”,另一方面十分强调书者主宰笔的能动性,而反对运笔过程中的随意性。这两方面他概括为“宛转藏锋能留得笔住,不直率流滑”。这是虚与实的对立统一,也是其“无一实笔”的最佳注脚。

关于用笔之诀,董氏认为“须悟后可学”。可以说,他用笔的高超技巧,得益于读帖的良好习惯。他曾写道:“右军有拨灯法,传于晋唐诸名家,所谓口诀手授者,南唐李后主尤传此法。余于徐季海《三藏碑》悟笔意,当于内勅留笔取之,正自觅解人不可得。”又云:“转左侧右,乃右军字势,所谓迹似奇而反正者,世人不能解也。”他正是在这些常人不易弄懂的笔法关键处,将悟到的瞬间感觉表现于笔下,进而在长期的实践中完善自己的笔法。在明代普遍忽略笔法而强调势态的书坛,他对笔法的重视实有着不可低估的意义。

董氏在结字上力主米芾集古字的方法,并十分推重米带所谓“大字如小字,小字如大字”以势为主的见解。他曾自述道:

往余于《黄庭》《乐毅》真书为人作榜署书,每悬看,辄不得佳,因悟小楷法,欲可展为方丈者,乃尽势也。题榜如细书,亦跌荡自在,惟米襄阳近之。襄阳少时,不能自立家,专事摹帖,人谓之集古字。已有规之者,目:须得势乃传。

由此可见,明季的董其昌已清楚地看到了宋元以来,尤其是人明后书法尺幅展大,大字渐失笔法、笔法又渐失精微的弊端。

所以他一方面以米芾为宗师,认为米带“得力乃在小行书,时留意结构也。书家结字,画家皴法,丁直了,一差百差,要非俗子所解”。另一方面强调大字应在笔法、结字上与小字同样讲究,并在放大中不能失去势态,因此,以势为主成了他经常讨论的命题。通过实践的努力,董氏书作中无论大字还是小字,其结体都十分紧密而精微,并充分注意到了气势的贯连。

他于崇祯三年(1630) 所书《临颜真卿赠裴将军诗卷》及《节临杯素自叙帖卷》均为大字,便是这样的代表之作。

(《赠裴将军诗》临本局部)

(临怀素《自叙帖》局部)

当他有了结字的辩证认识,对于谋篇的大章法安排,就有了牢固的基础。

他认为“古人论书,以章法为一大事”,他反对字如算子,主张“以奇为正”,称“右军《兰亭叙》,章法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小或大,随手所如,皆入法则,所以为神品也”。

又云:“右军如风翥鸾翔,似奇反正。米元章谓大年(指赵令穰)《千文》,观其有偏侧之势,出二王外,此皆言布置不当平匀,当长短错综,疏密相间也。”

在众多的古代法帖中,在结字章法上使他获益最多的是杨凝式,他读《韭花帖》悟得颇多,云:“略带行体,萧散有致,比杨少师他书欹侧取态者有殊,然欹侧取态,故是少师佳处。”

所谓萧散、简谈,说的即是杨凝式善于结字和疏空行间的章法。他称此为“险绝”,“书家以险绝为奇,此窃惟鲁公、杨少师得之,赵吴兴弗解也”。他曾以杨凝式《韭花帖》之法,以杨凝式《神仙起居法》为内容写成扇面,即是着意学习杨氏结字与章法的过程。

合以上两点:董其昌在结字上讲究精微、紧密而有势,在章法上则讲究疏密相间,以字距大、行距大形成疏朗的调子,将结字的美与行间的空自产生有与无的对比,因而既造成萧散简远的意趣,又有了耐看的内涵。这是明季书法家鲜能达到的境界。

董氏在用墨方面也有自己一反常人的观念。

经过仔细地观察古帖,他得出的结论是:“字之巧处在用笔,尤在用墨,然非多见古人真迹,不足与语之窍也”,“用墨须使之润,不可使其枯燥,尤忌秘肥,肥则大恶道矣。“ 在其崇祯元年(1628)所书《东方朔答客难卷》、崇祯三年所书《四跋赵孟頫鹊华秋色图卷》、崇祯四年所作《行草诗卷》中均可看到他用墨的高度技巧。

董其昌在用笔、结字、章法、用墨四个方面的实践,乃是围绕于实现他自己追求的以淡、秀、润、韵为审美取向的。

用笔的虚和变化、结字的欹侧反正、章法的疏空简远、用墨的浓淡相间造成其书作白大于黑的视觉效果。用笔虚和而骨力内蕴,章法疏空而气势流宕,用墨淡润而神韵反出,这便是董其昌书法的风格特征。

这种风格表现了禅意,所谓丰采姿神、飘飘欲仙;这种风格又反映了士大夫文人崇尚自然的率真之趣,即所谓书卷气是也。展观其八十一岁时所书《项元汴墓志铭卷》,这种趣味和气息是不难感受到的。

场馆介绍
天桥艺术中心,最大的剧场1600个座位,可以承接大型歌舞晚会、音乐剧等;戏剧剧场有1000个座位,主要承接戏曲、儿童剧等;400个座位的小剧场则以上演话剧为主;此外,还有一个300个座位的多功能厅,可以进行小型演出...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北京市西城区天桥市场斜街
天桥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