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地处偏远虎林,当年办学当年解散的农垦艺术学校

更新时间:2025-04-20 08:00  浏览量:3

虎林县,虽然人口不多,建县历史很短,地处也很偏僻,但在十万转业官兵到来后,也曾热闹辉煌了一阵。农垦局和农场先后办过一些短期的培训性质的学校,为当地培养了很多专业性人员,促进了当地人员整体素质的提升。

五十至六十年代,黑龙江省铁道兵农垦局(1959年11月改为牡丹江农垦局)先后在农垦局和虎饶县内创办了农垦局水利学校、农垦局八五0农业大学、农垦局858农场中等农业技术学校、虎饶县卫生学校、农垦局八五七农场农业机械化学校、农垦局八五三农场艺校、农垦局密山农场农业大学、八一农大等学校。这些学校,除八一农大和农垦卫生学校一直存续,其他学校都是经历过一段辉煌后,就解散停办了。

下面介绍下一个在虎林县境内创办,当年办学当年停办解散的学校:农局垦艺术学校。

1960年3月,为了培养和储备垦区艺术人才,为农垦文工团提供后备艺术人才,为基层单位提供文化娱乐宣传活动基层骨干,农垦局决定在虎林创办了农垦艺术学校。校址在虎林镇二百货道南(现水产商店)一栋是临街平房内。

农垦局宣传部副部长郑亢行兼校长,艺校设有声乐班,教师苏军、王贵;曲艺、话剧班,教师吴祖光、李景波、彭湃、于绍康、白雪等;舞蹈班,教师冯玫等。学员多为虎饶县境内850、851、852、853、856、858等农场招收的农垦子弟,学员近四十人。如话剧班850农场的李静,曲艺班虎林电厂的张敏,859农场的刘会芳、孙凤云、韩天平、冯光月、曲立锁。地方招收的学员较少,从虎林地方招的学员较少,张振田、石永昌,还有两个从东风乡招收的,何淑芝和另一个女生。她们俩是1959年虎林文化馆为培养京剧人才招录的学员,拟到鸡西京剧团学京剧,后因故未去成。文化馆刘涛主持筹办农垦艺校时,就把她俩招入学校学习声乐。林淑香原为农铁乘务员,因模样俊秀,被农垦艺校招聘短期培训,不久就进入农垦局文工团。

艺校声乐老师王贵(前中)和声乐班何淑芝(前左)等同学在学校前合影。

学校条件十分简陋,上声乐课需要到道东原邮局南的一栋木制楼房阁楼上,舞蹈练功就在平房的庭院内。虽然条件艰苦,但学校师资力量雄厚,老师专业科班,教学水平高,学员学的认真,学员收获很大。学校办了九个月,1960年12月25日各班学员结业。

学校停办后,何淑芝和859农场的刘会芬、孙凤云、李静、韩天平、冯光月、曲立锁、小石头,分配到859农场文工队(后改为饶河县文工队)。其他人员,有的分到农垦局文工团,后随团去了佳木斯,有的去了其他单位,成为了虎林群众文化宣传的骨干。

何淑芝(右)和同事在饶河县文工团时留影(六十年代初)

1962年底,经王震同意,农垦局文工团中的歌舞队整体调往黑龙江省,分别充实到省歌舞团和哈尔滨市歌剧院,马杰团长任黑龙江省歌舞剧院副院长。艺校毕业的舞蹈演员林淑香、石永昌,随歌舞团调到了省歌舞团。

歌舞团从文工团分出后,原在话剧《北大荒人》饰演群众角色的演员就不够用了。文工团从艺校毕业分到剧团的学生中,抽了几个去参加群演。而这些学生,本来是剧团龙套都难上的角色,此次机遇给了这些十几岁学员一个舞台历练的机会,他们在这种不断的历练中,很快成长了起来。

场馆介绍
天桥艺术中心,最大的剧场1600个座位,可以承接大型歌舞晚会、音乐剧等;戏剧剧场有1000个座位,主要承接戏曲、儿童剧等;400个座位的小剧场则以上演话剧为主;此外,还有一个300个座位的多功能厅,可以进行小型演出...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北京市西城区天桥市场斜街
天桥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