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家庄汉画像石墓:汉代艺术的璀璨明珠
更新时间:2025-04-20 10:19 浏览量:3
文/李连科
安丘市位于山东半岛中部偏东,安丘历史悠久,远在新石器时期就有人类在这里生活。夏商两朝为斟寻国地。西周属于淳于国。春秋时境内分属杞、莒、纪三国。战国时大部分属齐、少部分属鲁国。在秦汉时代,安丘曾有过十分发达的经济与文化,考古发现的遗址、墓葬遍布全市各地,并不断有汉代的遗物出土。
国家一级文物“董家庄汉画像石墓”,就是在安丘市境内凌河镇董家庄村东侧发现的。
现董家庄汉画像石墓位于安丘市博物馆院内,是我国迄今发现的规模最大的汉画像石墓之一,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一、历史渊源与发掘过程
董家庄汉画像石墓原址在安丘市城西南 9 公里处的凌河镇董家庄村北。1959 年因兴修牟山水库,由山东省文物管理处派员发掘并拆迁至县城,1963 年在城北果园复原,1983 年实行外观修整保护并对外开放。据考证,该墓应是东汉晚期安丘人孙嵩之墓,但也有学者对此提出质疑。
二、建筑结构
墓葬南北长 14.3 米,东西宽 7.91 米,占地面积 70.15 平方米。整座墓葬除甬道用砖铺地外,均用预制石板、石条建成,共用石材 224 快。墓内由甬道和前、中、后三室及两个耳室组成,前室、中室及后室东西两间均为盝顶,室内前室、中室、后室中间,立有四根承重的方柱石和圆柱石,柱石与墓门、甬道构成一条南北的中轴线,东西基本对称。
三、画像内容与雕刻技法
画像内容:墓中画像构图复杂,内容丰富,涵盖奇禽异兽、神话传说、社会生活和历史故事等。有表现乐舞百戏的热闹场景,如中室室顶北坡的乐舞百戏图;有展现狩猎活动的紧张刺激,如后室西间西壁的狩猎图;还有描绘车马出行的宏大场面,如前室、中室西壁的车马出行图。此外,还有雷神出行图、王母出行图等神话主题以及孔子问道图等历史故事。
雕刻技法:采用了多种雕刻技法,包括浅浮雕、高浮雕、透雕、凹面阴线刻等。绝大多数是凿纹减地浅浮雕,少数为减地凹面阴线刻,个别画像采用了高浮雕和透雕技法,有时同一幅画像也使用了多种雕刻技法,雕刻设计规范,手法娴熟。
四、重要价值
历史价值:墓中的画像生动地记录了当时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如礼仪制度、风俗文化、生产劳动等,为研究汉代政治、经济、文化等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艺术价值:其画像构图复杂、形象生动、技法多样,集汉画像石艺术之大成,特别是墓室中轴线上的三根石柱,用高浮雕和透雕技法刻出众多奇异的神话人物和各种神兽,被著名考古学家俞伟超先生誉为 “罕见的汉代艺术杰作”。
科学价值:墓葬的建筑结构和石材的运用,反映了汉代的建筑技术和工艺水平,对于研究古代建筑史和雕刻艺术史具有重要意义。
五、出版专著:
1992年出版的《安丘董家庄汉画像石墓》一书是在安丘县文化局、安丘县博物馆徐保福、陈立兴等领导的组织下完成的,执笔者为郑岩(特邀)、贾德民、王秀德。2014年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山东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出版,《安丘历史文化丛书》共12本精装本。其中《董家庄汉墓》特邀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郑岩先生与弟子姜彦文先生主笔。全书17.75印张、270千字,图文并茂,详实介绍了我们安丘,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董家庄汉画像石墓”。
《董家庄汉墓》一书:第一章发现与研究。第二章墓葬建筑。第三章图像意义。第四章画像艺术。第五章墓主及身份。
【作者简介】李连科,大学学历,从医、从政、从文,曾经任安丘市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安丘市文旅局局长,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出版《安丘文化志》《安丘书画作品集》《安丘民俗》合著《安丘百名进士录》《三河文集》《安丘历史文化丛书》等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