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勃:以艺术担当回应时代之问
更新时间:2025-04-20 15:07 浏览量:2
“从头越”展览现场,岭南画派纪念馆,广州,2024年,摄影/刘普丹
“广州美术学院建校70多年来所留下的精神遗产、形成的文化底色,我想可以用学校七十周年校庆的主题词‘惟实励新’来概括。”在接受《艺术新闻》专访时,广州美术学院院长范勃以“惟实励新”这一具有辩证性的语汇,总结华南乃至粤港澳唯一一所独立建制的高等美术学府的血脉和文脉。自1953年建校以来,广州美术学院不仅继承了岭南文化务实求真又锐意进取的传统,更在不断的探索和创新之中赋予其新的内涵。
2022年,范勃就任广州美术学院院长,与所有的艺术工作者和教育者一样,他也面临着新的“时代之问”:艺术学科应如何在新时代里回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需求?在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不断加速、“新质生产力”对创造主体思想、知识、技能和创新能力的提出更高要求的今天,他强调“应该以开放积极的态度主动跳出传统框架的舒适圈,拥抱科技浪潮、对接产业需求,与时俱进地推动我们的教学体系向‘创新赋能’范式转型,通过不断迭代和完善‘湾区艺术创新系统’,将广州美术学院打造成为新时代艺术人才培养的引领者和艺术创新创造的策源地”。
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校区
广州美术学院昌岗校区
2024年,广州美术学院启动了以“大通识”为重点的本科人才培养综合改革。“我们的学院教育,要匹配这种创新力的养成,就目前的趋势而言,学科专业的交叉融合是必须,也是必然。”身处改革开放前沿地的广东、领时代风气之先的粤港澳,范勃认为,今天的艺术和艺术教育要回应时代之问,在继承传统、扎实基础的同时,更要“突破思维、方法、媒介、语境的局限;克服惯性的依赖、现成的约束和思想的保守”。
《艺术新闻》专访广州美术学院院长范勃,讨论广州美术学院如何继往开来,立足湾区,面向世界,“以艺术所长担当时代,回应时代。”
广州美术学院院长范勃
《艺术新闻》:2022年,您就任广州美术学院院长,就任院长以来,您认为学院发展首要的任务是什么?
范勃:一直以来,广州美术学院都有着“与时代大潮同行、与国家发展同步”的历史自觉和担当意识。就任院长以来,面对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不断加速、持续深化,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迅猛发展的时代浪潮,我迫切需要思考的是,艺术学科应如何在新时代里回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需求?如何肩负起应答“时代之问”的时代使命?我一直坚定地认为,要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就应该以开放、积极的态度主动跳出传统框架的舒适圈,拥抱科技浪潮、对接产业需求,与时俱进地推动我们的教学体系向“创新赋能”范式转型,依托区域优势构建并不断迭代完善“湾区艺术创新系统”,服务国家战略、担当在地责任。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前,高等艺术教育当然面临转型和发展的巨大压力。全力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力争成为新时代艺术人才培养的引领者和艺术创新创造的策源地,是广美发展的首要任务和未来愿景。
“榴莲·榴莲:作为方法论的区域艺术研究”展览现场,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2023年;
“博物之知”展览现场,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2023年。摄影/彭靖
《艺术新闻》:2023年,广州美术学院迎来了70周年校庆,广美70年的发展历程给留下了怎样的文化遗产,并形成了怎样的文化底色?
范勃:广州美术学院建校70多年来所留下的精神遗产、形成的文化底色,我想可以用学校七十周年校庆的主题词“惟实励新”进行概括。惟实励新,语出《礼记》。惟实,指务实求真、脚踏实地;励新,指锐意进取、不断创新。惟实励新,辩证统一,二者贯通于广美的发展历程之中,共熔于广美的血脉文脉之中。我想,展望未来的话,惟实励新的广美精神还将不断传承与延续,激励一批批广美人在创作实践中追求卓越,在学术研究上攀登高峰,在磅礴的大时代里缔造更多的精彩。
《艺术新闻》:广州美术学院的学术有哪些特色和优势?近年来,开展了哪些重点研究?
范勃:一直以来,广州美术学院既关注国际国内学术前沿命题,也注重广美自身和在地语境的历史文脉与学术传统的梳理;近年来,我们更着重开展“有组织的科研”,在一些重点领域布局和深耕,努力为中国艺术学术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广美力量。譬如,我们开展“广州美术学院油画谱系研究”并以系列展览的形式呈现成果;近期更以“思想的形状”为题汇聚油画名家和专家学者,聚焦“新时代中国油画的主体性及其话语体系”举办特展和进行研讨,探索中国油画未来发展的新思路。我们的“泛东南亚研究序列”系列展览,借助人类学、社会学等跨学科研究方法,以连续的、流动的、参与式的工作方式,展示中国南方和东南亚区域艺术家的艺术实践与文化交往。此外,我们在数字媒体艺术、文化遗产保护与修复、近现代美术史论等诸多领域,也正持续开展研究,策划系列展览、出版学术专著。
“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造物与创格》课程展”展览现场,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雕塑分馆,2024-2025年
《艺术新闻》:2024年,广州美术学院启动了以“大通识”为重点的本科人才培养综合改革。广州美术学院为什么要实施这项改革?
范勃:广州美术学院主动开展以“大通识”为重点的本科人才培养综合改革,主要是基于这样一些考量:首先,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塑全球的创新版图。“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能够适应和胜任新领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劳动者。其次,以生成式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兴科技,必然会极大地挑战传统上艺术的生产方式、表现形式和价值观念,从而深刻地影响未来艺术的走向和样态。因此,我们需要更前瞻的视野,更前沿的意识,培养更具素质和跨学科交叉融合能力的创造者。最近一年,我们以本科一年级课程的更新迭代为切入口,通过在一年级统一实施6门核心课程配合限定性通识选修课和专业先导课的“6+2”课程架构,以通融专、以通塑人、以通致远。6门核心课程“启智与开新”“知识与图像”“造物与创格”“数字与体验”“空间与场域”“方法与实践”各有侧重、互为补充,在注重价值塑造、思想启迪与文脉传承的基础上,对创造实践、造物规律进行反思,形成具有跨学科、跨专业特性的课程群域,从而导向相关能力的养成。接下来,我们还将系统梳理培养体系,做好本科人才培养综合改革这项系统性工程。
“思想的形状:新时代中国油画的话语探索”展览现场,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2025年,图片来自TAJ
《艺术新闻》: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群2025年展览规划是怎样的?它如何与美院的艺术教育体系相结合?
范勃: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群包括昌岗校区美术馆、大学城校区美术馆、岭南画派纪念馆,还附设有新美术馆学研究中心、胡一川研究所等研究机构,总建筑面积约25000平方米,各类藏品两万多件。2025年,美术馆围绕几个核心专题序列规划展览计划,如“二十世纪与近现代广东美术研究”序列、“区域与国际当代艺术研究”序列以及“数字媒体与艺科融合”序列等,由本校策划的研究展将不少于15个,同时也包括由教学部门主办的教学成果专题展、毕业展、老艺术家捐赠收藏展和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巡展等。同时,我们还将持续推进开放的美术馆课堂,邀请师生在美术馆展厅现场进行讨论甚至授课,并以各种形式的讲座、论坛和工作坊,让美术馆成为知识生产和思想激荡的开放的能量场,为教学和创作提供资源。
岭南画派纪念馆
《艺术新闻》:岭南画派纪念馆历时四年改造翻新后在2024年重新开放,并推出了系列展览“从头越”,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群也由此完成了改造进程。岭南画派纪念馆的建筑进行了怎样的更新,纪念馆在重新开放后的内容策划方向又会产生怎样的变化?
范勃:这次升级改造是在何镜堂院士的指导下,由广州美术学院湾区创新学院院长伍端教授主持实施的,力求“在确保历史风貌得以保留的同时,赋予建筑新的活力”。改造延续了原来的设计理念——既反映了岭南文化精髓,又融入现代元素。改造后的展区,集地方性、专题性和艺术性于一体,为观众提供多元的观展体验。升级改造后的岭南画派纪念馆将在“高质量收藏、高水平利用、高品质服务”上下功夫,不断探索“老馆新用,小馆精用”的新方法,以“直面当代,立中研西,以古鉴今”的艺术态度,以综合学科的视野为广东文化强省建设助力、为岭南文脉传承和湾区建设发展赋能。
“从头越”展览现场,岭南画派纪念馆,广州,2024年,摄影/刘普丹
《艺术新闻》:广州美术学院当前正在探索构建的“湾区艺术创新系统”,是一个怎样的系统性工程?
范勃:“湾区艺术创新系统”是广州美术学院服务国家战略需求,面向未来发展,突破原有教学科研组织与资源系统内部架构条块分割的局限,从问题与需求出发,“打散重造”各项发展要素,构建的一个由若干创新集群组成的创新系统。这个系统集人才培养、科研创作、社会服务、成果转化于一体,旨在探索学校艺术设计教育与国家区域经济社会高度同频、深度对接的创新发展路径,实现湾区艺术与科学、设计与产业、教育与社会面向未来的共享共生和互惠互利。经过多年的建设,“湾区艺术创新系统”现已形成了六大动态创新集群,分别是:社会技术创新、艺术科技产业、艺术城乡建设、文化遗产保护、文化创意生活、视觉文化传播。学校围绕六大动态创新集群相继成立了“设计思维与社会技术系统设计研究院”“达芬奇创新学院”“城乡艺术建设研究院”“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研究院”“中国文化与生活方式研究院”“视觉文化传播研究中心”等研究平台,开展高水平创新实践和探索。
“城市作为艺术现场:从空间到日常的边界流变”展览现场,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昌岗校区),2025年
《艺术新闻》:从广州、粤港澳大湾区到全球,广州美术学院如何构建区域与国际的教育对话和合作网络?
范勃:居于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作为世界贸易口岸的广州,一直以来,广州美术学院都以开放的视野链接世界,积极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不断拓宽高层次人才培养国际化路径。近年来,学校更近一步加强与全球各大艺术高校和相关机构之间的联动与合作,不断提升学校在世界艺术学术版图中的影响力。2023年,学校正式成为CUMULUS(国际设计艺术院校联盟)成员,CUMULUS是拥有全球70多个国家近400多所设计与艺术院校的大联盟,广美的加入不仅体现了广美在世界艺术学术版图中的影响力,也将为广美在教学、科研和实践等方面开展更高水平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提供更优质的资源与平台。2023年,我们还举办了“多元多维•互通互鉴:全球湾区艺术与科技教育发展论坛”,邀请了来自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以及粤港澳大湾区四大湾区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专家学者,以多主体参与、多角色对话的形式,将艺术、科技、教育放置在一个更多元维度的语境中探讨交流,探索艺术与科技教育发展新路径。
“身体在课堂:以身体为媒介的学院教学与实践案例展”展览现场,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2024-2025年
《艺术新闻》:作为华南地区唯一一所独立建制的高等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七十余年来培养了无数艺术工作者,广州美院培养的艺术人才有什么普遍的特点吗?
范勃:根植于“守正创新、开放包容、关注现实、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借助于领风气之先的地理区位优势,从广州美术学院走出的艺术人才,我想大概都具备这样一些素质: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实践导向和跨界能力。譬如,跨出国门走向世界的一批广美人,杨诘苍以水墨为媒介进行的抽象及观念探索、王度的综合媒介创作、曹斐的虚拟现实创作等等,都在欧美艺术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年轻一代的广美人,也不断在材料、技术、形式上大胆创新,积极突破媒介边界,像近期在社交媒体上受到热捧、用10年时间复刻宋元宴席的广美毕业生徐鲤,开创了院校毕业作品成长为商业院线电影的新典范动画电影《落凡尘》的广美学子群体,都具有很强的创新意识、转化能力;一大批进入华为、腾讯、广汽的广美年轻设计师们,或崭露头角、或成为中坚,则展现了极强的实战水平和跨界力度。总之,广美人是“惟实励新”的,充满无限可能的。
(采访、撰文/姚佳南,来源:艺术新闻中文版)
艺术家简介
范勃,著名艺术家。本科、硕士、博士先后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现为广州美术学院院长、学术委员会主任、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五届油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首届国家重大题材美术创作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油画学会副会长、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先后入选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广东省中青年德艺双馨艺术家、广东省“特殊支持计划”教学名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