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音乐会

欣赏巴中 · 第十二届巴人文化艺术节④丨巴风古韵传千秋——巴文化源流

更新时间:2025-04-16 03:23  浏览量:3

漫漫时空中,巴人先祖在巴国巴地斩荆棘、辟蒿莱,靠着辛勤劳动和文明进化,凝练出巴文化个性鲜明、深邃坚定的核心价值理念。

作为长江上游重要的地域文明,巴文化的发展历程贯穿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历史脉络,从商周时期的青铜文明到当代巴蜀精神的内涵,巴文化在传承、融合、变革中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山水间的文明

有人说,巴人的文明是从石头上开始的;也有人说,巴文化源流是从山水之间流淌出来的。巴文化发源于何处?众说纷纭,如同长江与嘉陵江的流水,在历史褶皱中交织出多种可能。

学术界对巴文化的源流至少提出了三种观点:一说巴文化源自殷周文化;一说巴文化是在楚文化的强大影响下产生的;一说巴文化是一种地域文化,与楚文化、蜀文化并驾齐驱,但又相互影响和渗透,故也有“巴楚文化”“巴蜀文化”之称。

巴文化的起源,与山水紧密相连。大巴山和巫山纵横交错,嘉陵江、长江奔腾不息,共同勾勒出巴人生活的地理轮廓。险峻的山脉成为天然屏障,庇护着这片土地,也塑造了巴人坚韧不拔的性格;奔腾的江河则是交通要道和生活源泉,赋予巴人灵动与智慧。

依山而居,傍水而生,巴人在这片山水相依的家园,开启了独特的文化创造历程。从考古发掘的古巴人遗址中,我们能清晰看到山水对巴文化的深刻塑造。

甲骨文中“巴方”的记载,曾让学者将目光投向鄂西清江流域;三峡库区出土的青铜錞于与悬棺,一度为“三峡中心说”佐证。然而,通江擂鼓寨遗址的灰坑与房屋基址,以距今5000年的聚落遗存,将巴人活动的起点推至川东北的山岭间,清晰勾勒出了巴人祖先繁衍生息的足迹和脉络。

走进擂鼓寨出土器物的世界,就像踏入了巴文化的符号王国。黑陶、橙黄陶、褐陶、红陶等各类丰富的陶器,增添了独特的艺术美感,也反映出巴人独特的审美观念。而作为巴人改造自然的工具,石斧、石凿、石矛等石器则诉说着巴人在山林间的生存故事。

擂鼓寨遗址出土的陶器

石簇

石刀

擂鼓寨的选址,也是巴人适应自然、利用自然的智慧体现。它分布在离河道、水源较远的山顶西坡或较高的台地。从防御角度看,高处的地形让巴人能够及时发现潜在的威胁,山顶和台地成为天然的堡垒;从生活角度讲,避免了洪水等自然灾害的侵袭,保障了巴人聚落的安全与稳定。这与巴人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的生活环境和文化现象高度吻合,是巴文化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的生动例证。

巴文化,从山水的褶皱里蜿蜒而来,承载着巴人的历史记忆与精神追求。人类劳动的造物演化为意蕴深长的文明符号。我们从这些遗世符号的嶙峋筋骨中,还原出历史的丰盈血肉,感受到文明的精魂。

诗韵里的文明

巴山蜀水,钟灵毓秀,孕育出独特而灿烂的巴文化。从古老的歌谣到文人墨客的诗词佳作,不仅描绘了巴地的外在风貌,更深刻体现了巴文化的精神内核。

巴文化的源头,回荡着古老巴人的质朴歌谣。这些歌谣是巴人生活的直接反映,记录着巴人的生产生活,蕴含着他们对自然、劳动、爱情的理解与感悟,成为巴文化最原始、最生动的表达。

“巴河水哟,浪滔滔,幺喔幺嗨喔。巴河船工号子,响云霄,幺喔幺嗨喔。巴山蜀水,好风光,幺喔幺嗨喔。”作为巴人歌谣的重要组成部分,“船工号子”节奏鲜明,旋律简单却充满力量。在川江的险滩急流间,船工们喊着雄浑有力的号子,齐心协力拉动船只,是巴人在艰苦劳作中凝聚力量、鼓舞士气的精神支柱,也体现着巴人对劳动的尊重和对生活的热爱。

古老的巴山巴水,巴歌巴舞等,自古以来就引得无数文人学士、迁客骚人的关注和兴趣。他们在漫长的历史长河写下了大量与“巴”有关的诗、词、歌、赋,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熠熠生辉的瑰宝。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夔州任职期间,深受巴地民间文化影响,创作了十余首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这首竹枝词不仅描绘了巴地青年男女的爱情,同时也展现了巴地的山水风光和民间风俗。

巴人文化艺术节《巴山夜雨》专场演出

高耸入云的巴山、秦岭,使李白写出了千古名篇《蜀道难》;巴山夜雨,使李商隐写出了缠绵悱恻、流芳千古的《夜雨寄北》;白居易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云: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杜甫在《夔州歌十绝句》之一诗云:中巴之东巴东山,山水开辟流其间……

诗词不仅是巴文化的生动记录,更是其精神内涵的传承载体,二者相互交融,演绎出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盛宴。

巴人精神在诗词中屡见不鲜。宋代诗人范成大在其《夔州竹枝歌九首》中写道:“十十五五潭上嘻,竹枝歌里忆归期。白盐赤甲天下雄,拔地突兀摩苍穹。”体现了巴地山川赋予巴人的豪迈之气;而“巴女骑牛唱竹枝,藕丝菱叶傍江时。不愁日暮还家错,记得芭蕉出槿篱。”则将巴人质朴纯真的性格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

诗词与巴文化紧密相连,相互成就。诗词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记录了巴文化的发展历程,展现了巴地的风土人情和巴人的精神风貌;而巴文化则为诗词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使诗词具有更加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

民俗中的文明

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地区和族群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在巴国故土,巴文化元素比比皆是,丰富多样的民俗风情,展现出独特而迷人的文化魅力。

深入探究巴文化民俗,宛如翻开一部生动鲜活的文明史书,字里行间都透露着巴人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自然的敬畏。

“娃娃今天‘打三朝’,快请外婆舅婆七大姑八大姨……堂上就座咯。”在灯火小戏《打三朝》中,表演者以说唱的表演方式,幽默诙谐的语言,将巴中民俗“打三朝”演绎得淋漓尽致。

“打三朝”在巴中十分盛行,是农村姑娘结婚以后,生下第一个孩子的第三天以后举行的一种仪式。开饭席和摆礼是“打三朝”内容的重中之重,作为主客的外婆将给外孙准备的衣物和给女儿的营养品一道送到女婿家中,摆放在几张大方桌上,女支客司主持仪式,吟诵吉利语,外婆给外孙取名,偿长命钱。

“打三朝”来去三天,摆礼结束,高潮已过。还有两天两夜的时间就在支客司、小姑子的陪同下嗨吃嗨乐……邻居也很亲近友善,门窗洞开、茶水伺候。打趣吃茶,礼尚往来,“打三朝”不仅寄托着长辈对于幼儿的美好祝愿,更彰显巴人淳朴的民风与厚道。

巴文化民俗中的民间艺术,是巴人情感与审美的直观表达。“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在武王伐纣的战场上,巴人以激昂的战歌和勇猛的舞蹈,展现出无畏的精神,这便是巴渝舞的前身。巴渝舞的歌词虽已湮没在历史长河里,但从其气势磅礴的表演中,我们能感受到巴人尚武、坚毅的民族性格。

巴渝舞作为巴人舞蹈的代表,舞者们手持兵器,动作刚健有力,节奏明快强烈,展现出巴人勇猛无畏的精神风貌。这种舞蹈不仅具象真实地反映了三千多年前武王伐纣的历史传说,更生动展现了古巴人的生活方式、自然环境以及社会背景,至今令人神往。

比巴渝舞更具想象力的,是那些历史文化故事。据《舆地纪胜》记载:唐代的贾真人,“居难江县之紫极宫,白昼登仙,留诗壁间云:此后不知谁有分,壁间留得上天梯。”还有一位王子蒙,修炼山中,“白日升仙,旦跨一白驴入长安市,暮复回。”

巴蛇吞象、廪君掷剑、盐水女神、巴楚联姻、秦巴会盟、巴人射虎等充满神奇异彩的故事,让巴文化的血肉更加丰满。时至今日,巴人族群早已融入中华民族,巴国的身影也日渐远去,但在巴山巴水间,巴人精神历经千年岁月变迁,世代传承、不断演化,成为我们生生不息、繁荣发展的丰厚滋养。

巴文化民俗,作为巴文化的重要载体,宛如一面镜子,折射出巴人丰富多彩的生活画卷和深厚的文明底蕴,每一个民俗元素都蕴含着巴人独特的智慧、情感和价值追求。

文化的传承奔流不息,思想的波涛澎湃激荡。五千年文化赓续不绝,积淀起前所未有的自信自强,化作每一位巴山儿女内心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续写着这个时代的发展史诗。

巴山苍苍,巴水汤汤。血脉以系、影响深远的巴文化最终融入中华文明的浩荡江河,静水深流,波澜壮阔。

场馆介绍
天桥艺术中心,最大的剧场1600个座位,可以承接大型歌舞晚会、音乐剧等;戏剧剧场有1000个座位,主要承接戏曲、儿童剧等;400个座位的小剧场则以上演话剧为主;此外,还有一个300个座位的多功能厅,可以进行小型演出...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北京市西城区天桥市场斜街
天桥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