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恩师—李小可先生:艺术与人生的行者
更新时间:2025-04-20 22:17 浏览量:8
四载春秋,在浩瀚历史长河中不过惊鸿一瞥,却让我们对杰出艺术家—我的恩师李小可先生的追思愈发深沉。2021年谷雨时节,他挥别尘世,却将对艺术的赤诚与对生命的敬畏,镌刻成永恒的精神丰碑。
出身艺术世家的李小可,自小浸润于父亲李可染先生营造的艺术殿堂。可染先师以独树一帜的“为河山立传”的笔墨与深邃艺术哲思,为中国山水画开辟新境。小可先生虽承家学渊源,却未困于光环桎梏,始终以“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又要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为圭臬,在艺术天地中躬身探索。他的艺术生涯,是一部用脚步丈量山河、以心灵对话自然的壮丽史诗。
西藏高原的雪域冰川、青海湖畔的经幡寺庙,皆化作恩师笔下的灵动意象。在《山魂》中,他以浓墨重彩勾勒群山的苍茫与圣洁,将藏地雄浑的自然伟力与纯粹的人文精神凝于笔端。他不仅以水墨丹青记录藏地风情,更执起相机、操起刻刀,用摄影与版画多维诠释对这片土地的深情。难能可贵的是,他躬身艺术公益,赞助策划西藏传统艺术及当代绘画展,为藏地艺术发展注入鲜活力量。
古都北京的胡同巷陌、红墙碧瓦,同样是恩师创作的沃土。“水墨家园”系列作品中,《宫墙》以传统笔墨碰撞现代审美,将老北京的烟火气息与历史厚重感娓娓道来,完美诠释“画里一定要有人间烟火”的艺术理念。而黄山的奇松云海,更见证他的艺术执着——不顾劝阻长期驻留皖南写生,终成《天都迎客图》《水墨造化》等佳作,为“李家山水”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恩师的艺术视野并未局限于华夏大地。他以开放姿态走向世界,在《美国写生——旧金山金门大桥》《日本写生——京都雨后》等作品中,用中国水墨对话异国人文,展现出对多元文化的包容与创新,彰显中国画家的时代担当。在中国画坛纷繁复杂又暗淡的境况下,⼩可恩师穷尽⼀⽣的追寻传统、⾃然与⾃我本真的写生与创作的融合,⽤独特视觉结构去表达爱与感动、悲喜与敬畏,构建出独属的⽔墨家园。正如他对⾃⼰艺术⽣涯的概括:我企图⾛得更近,可她永远在远⽅,这远⽅包含着自然、敬畏、变化、发展和失去与永恒……。
在艺术传承的路上,恩师亦以师者风范,培育无数画坛新秀。作为贵州籍新岭南后辈的我,有幸得恩师垂爱,德能20多年的寻宗觅师,偶然间幸遇,恩师阅画片刻欣纳门下,十数载追随在恩师的言传身教中,甘德尔是我艺术真正的起点,恩师教会我感受山水,敬畏自然的艺术原初,婺源—恩师引我走入村落的艺术表现方法之旅途,2014年贵州黔东南李小可艺术工作室写生之旅,恩师给德能指点了未来艺术发展之路。在恩师走前的两月,我们聚在京郊小屋,听他谈艺说道,临别时他说要送弟子去机场,我再三婉拒,可恩师一再坚持,一路上他细心叮嘱表现技法上的问题、又反复强调艺术在于坚韧的坚持,殊不知这是恩师对我最后定格的亲切面教。文字千万行都表达不了对恩师的怀念与追忆。
小可恩师对贵州艺术事业的贡献同样令人敬仰。他亲自支持苗岭画院成立并出任名誉院长,更是亲自对接中国美术馆策划文化扶贫文化项目——贵州黔东南扶贫攻坚主题美术作品展,将贵州民间和传统艺术推向全国视野。他以艺术为桥梁,连接起都市与苗岭,让大山深处的艺术之花在神州绽放光彩。
生活中的恩师,每日坚持“日课”,临碑帖、摹古画,在传统中汲取养分,永葆对艺术的纯粹热忱。他的艺术成就,不仅在于传世佳作的美学价值,更在于以生命践行对艺术的坚守、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如今,恩师小可先生虽已远行,但他的艺术精神如不灭灯塔,既照亮弟子德能和李家山水追随后辈的创作之路,也指引无数艺术追光者,在传承与创新的征程中,续书艺术与人生的动人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