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演唱会

艺术与AI的透明之约|人工智能标识新规解读

更新时间:2025-04-21 09:45  浏览量:2

AI生成图片“显式标识”方法示例 该作品为《烟江梦寻图》系列之一,2023年用AI创作生成 作者:蒋澍

随着AI(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传统的艺术创作生态正经历着深刻的转型,从曾经以画笔描绘世界、镜头捕捉瞬间,到今天AI如浪潮般涌入艺术领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创意与可能。通过AI工具,我们得以谱写乐章、描绘画卷、剪辑影像、撰写诗篇……AI仿佛为艺术插上新的翅膀——毫无疑问,AI已成为艺术领域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驱动力。

然而,每一场技术革命的浪潮背后,总伴随着复杂的法律和伦理问题。我清晰地记得第一次听闻“深度伪造”时的担忧:当幻象足以乱真,我们该如何守护真实?当算法能模仿创作,我们又如何界定版权与原创的边界?社交媒体上层出不穷的虚假影像、让人难辨真伪的“新闻”以及对隐私和伦理的拷问,都像阴影一样笼罩着艺术的创作空间。这场技术的革命对我们所熟知的秩序提出了挑战,尽管我国已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等框架性法规,但针对生成式AI的特有问题尚缺乏精细化管理规定。在全球范围内,尤其是欧盟《AI法案》等加速出台之际,中国也急需出台细化政策,以确保在全球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以下简称《标识办法》)应运而生,这一新规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于3月共同发布,并将于9月1日起正式实施。为更明确地指导实践,同步落地的还有强制性国家标准GB45438-2025《网络安全技术 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方法》。

作为长期关注、研究、实践AI创作的艺术工作者,我深刻地感受到这一政策对艺术创作和行业生态的重大影响。由此,我以自身创作经历中的具体案例,结合新规的要求,探讨《标识办法》实施后可能带来的变化以及实践策略。

以2023年创作的作品《烟江梦寻图》系列为例,这一系列是我运用AI工具,融合中华传统文化,尝试让代码去渲染心中的山水之梦而创作生成的图像作品。该系列作品发布到网络后,被许多媒体转载,并在诸多摄影节上频频亮相。当时的我,既惊喜又自豪——AI成了我的同盟,帮助我触及以往难以企及的意境。画面中烟波浩渺,仿佛梦中寻觅千年的故乡,很多观众甚至不知道这梦幻般的图景出自人机合绘。

然而,在新规发布之夜,我再度凝视这幅作品时,心中浮现出另一番景象:画面的一隅,将出现一个清晰可见的标记。具体来说,这类作品必须显著标注AI生成的属性,需要在图片的边或角清晰标示出“人工智能”或“AI”以及“生成”或“合成”等字样,并且字体高度不低于画面最短边长度的5%。我不禁思忖,当观众目光掠过那片烟云,是否会因角落的标识而分心?这样的提示是为梦境增添解读的维度还是打断了意境的流淌?作品仿佛戴上了一枚小小的徽章,暴露了它“混血”的身世。这一刻,我对规则有了更真切的体悟:不隐瞒来源,亦是一种新的美德。

不仅是《烟江梦寻图》系列作品,我的另一件作品《白驹过隙》也在脑海中浮现。那是2024年春天的创作,我背着相机跋涉于贵州遵义的海龙屯遗址,在历史的残垣断壁间按下快门。回到工作室后,我将那沉睡的古老记忆与AI生成的想象融为一体:现实的影像占据了画面的半壁江山,另一半则由算法幻化出的奇景填充。最终呈现的《白驹过隙》既真实又梦幻,仿佛让人一眼看见时间飞逝的身影——古老的城堡在岁月中崩塌,又借助AI的魔法在画卷中重生。

AI生成图片“显式标识”方法示例 该作品为《白驹过隙》,2024年用AI创作生成 作者:蒋澍

这幅作品幸运地入选了由中国文联、中国摄协主办的“繁花竞放——深入生活 扎根人民十年摄影精品展”。而即将正式实施的新规告诉我:倘若再有这样的作品问世,我必须大大方方地为它戴上“AI合成”的徽章。在未来的展览上,《白驹过隙》的标签旁或许会多出一句注释,告诉每一位驻足者:“本作品由真实影像与人工智能生成图像合成。”我仿佛能预见那一幕:观众得知真相后的恍然点头,展厅的灯光下,作品不像从前那样默然不语,它开始主动袒露自己的来历,与观众展开另一种对话。

面对明确的技术标识要求,艺术家或许会感到束缚,但换个视角看,新规要求我们坦诚地与世界交流,我们应该明白:作为使用生成式AI的创作者,我们今后须恪守“不隐瞒来源”的原则。这意味着,当我们利用AI进行创作并发布作品时,应如实告知受众其中的AI成分,让每一件作品都光明磊落地站在公众面前。这并非是在作品上画蛇添足,而是在为观者递上一把钥匙,钥匙的另一端,是透明与信任。

在具体操作层面,《标识办法》对AI生成合成内容服务提供者(如DeepSeek、百度·文心一格、腾讯·智影等)与网络信息传播服务提供者(如抖音、小红书等)提出了内容标识方法的具体要求。一是明确AI服务提供者须对文本、图片、音频、视频、虚拟场景等生成合成内容,添加文字、角标、语音、节奏等“显式标识”的方法,显著提示公众,防范混淆误认。二是明确AI服务提供者须在文件中添加元数据“隐式标识”的方法,为内容传播服务提供者有效识别生成合成内容提供便捷方案和依据。

添加“显式标识”的具体要求为:对于图像类作品,需要在图片边角显著位置,以清晰文字的方式标识“人工智能”或“AI”,同时注明“生成”或“合成”等字样;视频和动画类作品要求在视频起始画面,乃至视频中适当位置添加显著的提示标识,持续至少2秒;音频和音乐作品则需要采用特定的语音或节奏进行标识;文本则要求在内容的开头、结尾或中间明显位置,以及界面或文字附近添加清晰的提示性标识;虚拟现实(VR)作品亦须按照类似要求标注。

“隐式标识”则是一种技术手段,不易被普通用户直接感知,但对AI服务提供者和传播平台却至关重要。传播平台需承担审核责任,确保上传作品均符合法规要求,否则必须主动添加或限制传播;而AI服务提供者则需在文件元数据中添加“隐式标识”,如AI服务提供者名称、编码以及内容制作编号等。这一“隐式标识”制度虽然不易被普通用户察觉,但在维护内容传播安全和版权纠纷方面却发挥着重要作用。艺术家在下载和使用AI生成素材时,需特别注意保留原始文件格式,以确保“隐式标识”完整无缺。新规明确指出,不得私自去除或遮盖那些已经附上的标识,更不能为了追求一种“纯粹观感”而抹去AI的痕迹。这听起来严厉,却也是情理之中——既然这枚印记代表着创作来源的真实,我们便应当尊重它、保护它,正如我们尊重自己的署名。或许有的朋友会问:那要是我确实需要一份没有水印的AI素材来完成创作呢?新规也给出了指引:可以通过正规渠道向AI服务提供者申请获取未标识的素材,但前提是,当最终作品公布于世时,我们应主动补上那份说明:这里用了AI,而且原本的素材带有标识,我现在出于艺术需要临时拿掉,但依然履行告知的义务。

此外,作为艺术创作者,我们还须清晰理解与AI服务提供者之间的用户协议,明确责任与义务的界限,以保护自己避免违反法律。

艺术本身带有一定的朦胧性和含蓄性,曾几何时,我也欣赏创作中的一点“朦胧感”——不将技术细节和盘托出,让观者在作品前自由想象:这究竟是照片,还是真实与虚幻交叠的梦?艺术作品的魅力之一便在于观众对其创作手法、过程和背景的好奇与想象,而过于显性的标识可能直接揭示了艺术的部分“秘密”,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艺术作品的神秘感和内涵丰富性,仿佛舞台上的面具被摘下一角。明确的技术标识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干扰观众的直观审美体验。艺术创作是一种深层次的人文表达,它不仅仅是技术或方法的呈现,更重要的是创作者内心情感、文化背景以及哲学思考的综合体现。过于明确的AI技术标识,可能会使观众过多地关注技术本身,而忽略了艺术更为重要的人文情感与思想表达。

然而,当我静下心来再想,这未尝不是对艺术家提出的新挑战:我们要学会在创作之初,便考虑如何将这些标识融为作品的一部分。也许,我们可以将提示性的文字巧妙地融合进画面构图,让它看起来不再只是生硬的标签,而像是作品里有意留白的一行题记,成为我们与观众互动的新元素,而非横加其上的枷锁。艺术家历来善于化限制为灵感,摄影术发明之初,人们担忧机械的冷酷会扼杀绘画的温度,但最终摄影自身也成为了伟大的艺术形式。而今,AI的烙印或许一开始让人不适应,但随着我们不断探索,它也可能升华为艺术表现的新语汇。

更何况,透明化带来的长远影响,也未必全然是负担。当观众明确知道一件作品中哪些部分来自算法,哪些源于人手,他们看待作品的眼光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可能更加理性,也更加充满敬意。因为当真相大白,他们反而能更清楚地欣赏到艺术家在创意上的巧思:在人机协作的空间里,哪些选择是出自人脑的独特判断,哪些部分是借助AI实现的壮丽幻想。观众手持“钥匙”走进作品内涵,反倒能体会到更深层次的美——这是人类想象力与AI共同奏响的乐章,其复杂性和丰富性远超单一来源的作品。长远看来,这份清晰的标识制度有望在艺术家与公众之间建立起信任的桥梁。当彼此的疑虑消弭,我们再也不必担心有人质疑:“这是不是你自己创作的?”大家会站在同一片透明的灯光下,专注于作品本身传递的情感与思想。

《标识办法》带来的变化甚至会延伸到艺术市场与行业生态中。在未来的数字艺术品的交易平台上,每一件包含AI成分的作品都会附有一纸清晰的“身份说明”,其中罗列着AI创作的比例、所用技术等标识方式。藏家在购藏时,多了一份心安:他们知道自己得到的是一件堂堂正正的“人机合著”之作。而对于创作者而言,这也是对自身权利的保护,标清AI部分,等于明确界定了哪些来自个人才华、哪些借助外力,从而在版权和署名上减少纷争。在展览中亦是如此,策展人在作品标签上特意注明AI的参与,不是为了贬低作品的价值,而是给予它一个公正的定位。艺术创作的每一个成分都被诚实对待,这样的行业环境下成长起来的AI艺术,也将更稳健。

技术的潮汐一浪接一浪地拍打着艺术的海岸,我们无法阻挡,但可以选择如何乘风破浪。《标识办法》正是时代浪潮中的重要航标,引导我们在技术与艺术的交汇点上探索前行。我们在探索AI艺术之路的同时,也愿意承担相应的责任,为受众呈上真诚与信任。这就像给未来写一封信,在信的末尾郑重地签上自己的名字,而在这签名旁边,允许AI也留下它的印记,共同作为创作者。

作者:蒋澍 | 一级摄影师、中国摄协智能影像委员会委员

场馆介绍
天桥艺术中心,最大的剧场1600个座位,可以承接大型歌舞晚会、音乐剧等;戏剧剧场有1000个座位,主要承接戏曲、儿童剧等;400个座位的小剧场则以上演话剧为主;此外,还有一个300个座位的多功能厅,可以进行小型演出...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北京市西城区天桥市场斜街
天桥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