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掖市文化遗产题材舞台艺术作品鉴赏(二)
更新时间:2025-04-21 10:20 浏览量:3
河南卫视《端午奇妙游之飞龙在天》在张掖取景来源:网络截图
从《唐宫夜宴》,到《只此青绿》,一部部鲜活的舞蹈艺术作品让文化遗产频频火出了圈,晋升为当下“顶流”。今天,张掖用舞台艺术的形式让各类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题记
“一张塞上江南画;一掖千年丝路史。”张掖,地处古丝绸之路咽喉要道,自古以来就是中西文化、经济交流的必经之路,丝绸之路演变过程为张掖存留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成为艺术创作不竭的源泉和动力。近年来,张掖市深入挖掘本土历史文化资源,创排了一批以文化遗产为原型的舞台艺术作品,丰富文化遗产的艺术表达,带给观众全新的历史文化体验。
《胡腾舞》演绎西域风情
“胡腾舞”铜人像资料图 来源:山丹县文旅局
胡腾舞铜人像由路易·艾黎(RewiAlley)于1980年捐赠给他的第二故乡——甘肃省山丹县,1996年被国家文物局专家组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是山丹县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该铜人深目高鼻,阔嘴大耳,头戴高耸而尖顶弯卷的帽子,身穿窄袖紧身衫和宽裙,足蹬长筒翘头软靴,腰束长带,身背酒壶,一臂向前高扬,一臂向下屈垂,右腿斜向踢出,左腿直立在六瓣莲花座的中央,长袖轻扬,裙角翻飞,作腾跳舞状。这件铜铸圆雕艺术珍品,塑造的是唐代西域胡人跳舞的姿态,其微醺的神情与潇洒的醉姿相呼应,造型刻画有巧夺天工之妙,也反映出盛唐时期与中亚地区文化交流的繁荣。”
舞蹈《胡腾舞》资料图来源:山丹县文化旅游演艺公司
舞蹈《胡腾舞》由张掖市山丹县文化旅游演艺有限责任公司根据“胡腾舞”铜人像为原型创编,将胡腾舞进行了“复活”,并结合甘肃省地域特色及文化艺术发展情况,在舞蹈的创作中加入了新的元素,成为山丹本土原创舞蹈作品的精品,先后参加甘肃卫视《大戏台》“多彩甘肃”系列节目、湿地之夏·金张掖文化旅游艺术节开幕式文艺演出、张掖市春节文艺晚会、张掖市全民文化旅游宣传行动颁奖典礼等大型文化活动,并荣获甘肃省“金色的田野”广场舞大赛二等奖。
《梦回北凉》再现魏晋生活
高台县博物馆馆藏魏晋墓葬画像砖资料图来源:高台县博物馆
魏晋十六国时期,中原战乱不休,河西相对安定。前凉张骏主政时期,在今高台县骆驼城置建康郡,成为当时丝绸之路上闻名的商贸城市和军事重镇。出土于骆驼城、许三湾魏晋墓葬的画像砖由高台县博物馆收藏。这些画像砖大多一砖一画、一砖一景,大多是社会生活场景,有农耕、畜牧、狩猎、宴饮、出行、庖厨、屠宰、衣着、生活用具、庄园建筑等,表现题材广泛,艺术风格活泼,构图巧妙生动,时隔一千多年,画中人和物依然呼之欲出,折射着强烈的时代气息,一砖一绘尽展千年前的烟火气儿。
其中,画面清晰、色泽鲜明的魏晋仕女裁剪、开箱图壁画砖生动的刻画出侍女服饰及妆发的时代特色,跪坐裁剪、开箱拿取衣物更是充满生活气息,反映出魏晋时期女子追求精致生活的社会风尚以及中国古代女子古朴典雅的社会仪礼习俗。
舞蹈《梦回北凉》资料图来源:高台县文化馆
原创古典舞蹈《梦回北凉》由高台县文化馆、高台县七色果幼儿园创排,该舞蹈创作灵感源自魏晋壁画砖,动作元素、服装设计部分取材于此,将高台县博物馆馆藏魏晋画像砖中河西地区农业开发、民族融合、丝绸之路畅通的历史画卷和生活意蕴再现舞台,展现了北凉曾经的繁华昌盛与时光的更迭变迁,无论从服饰还原、生活场景再现等角度,都是对丝路历史文化的一种传承与创新。该舞蹈于2022年初创排并亮相张掖市春节文艺晚会、高台县春节联欢晚会等,得到观众的广泛好评,并在张掖市“群星艺术节”活动舞蹈类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甘州乐舞》追忆大唐盛世
歌舞《甘州乐舞》
自汉至唐,张掖的《文康伎》《安国伎》《西凉乐》等乐舞作品先后进入当时的中原宫廷。隋炀帝时,九部宫廷乐中有三部为张掖乐舞,其辉煌可见一斑。唐代,生于斯、长于斯的《霓裳羽衣舞》《八声甘州》等乐舞作品更是名冠天下。
原创歌舞《甘州乐舞》由甘州区彩虹丝路演艺有限责任公司创排,以歌舞乐的艺术表现形式对上述乐舞作品进行复原,共有甘、州、乐、舞四个乐章组成。《甘》:甘的本意是甘甜,由“甘霖”“甘泉”联想到水。水是生命之源,祁连山的雪水和黑河的吟唱孕育了张掖的文化。《州》:“州”行政建制,也可理解为人类聚集的地方,介绍张掖各个朝代的伟大历史人物,因为他们开拓进取,打通丝绸之路,保证了文化和商业交流的顺畅,培养出甘州独特的文明。《乐》:“乐”是指具有甘州特色的古往今来,民间的各种歌曲和音乐,构筑了《霓裳羽衣曲》。《舞》:奢华绚丽、场面宏大、斑斓夺目的场景演绎了诸多文化元素的融合。
《甘州乐舞》先后参加全国优秀现实题材舞台艺术展演、中央电视台《欢乐城市派》录制等市内外大型文艺演出,是一场以艺术为主要载体,走进百姓的文化巡视;是以生活为创作源泉,深入历史的文明再现;是一台以乐舞为基本形式、撼动心灵的视听盛宴。
《裕固族盛装舞》体现民族风情
清·裕固族妇女头面 来源:《张掖文物》(甘肃人民出版社,2009)
裕固族的女性家里大都珍藏着华丽的裕固族盛装,每逢重大节日总要盛装出场。头面是裕固族已婚妇女的标志,肃南县博物馆里就珍藏着一件清代裕固族妇女头面,是该馆收藏的最完整也是较古老的裕固族头面,现为国家二级文物,无论是制作还是用料都反应了裕固族服饰的制作特点。
舞蹈《裕固族盛装舞》资料图来源:肃南县民族歌舞团
肃南县民族歌舞团创排的《裕固族盛装舞》以此为视角,把节日里裕固族妇女身着盛装的情态和裕固族妇女的独特气质相融合,展示了裕固族盛装的独特、大气、华丽,裕固族女性的端庄自信,还有对生活的无限热爱与美好憧憬。
《裕固族盛装舞》先后亮相第十一届全国优秀舞蹈节目展演、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等专业舞台,荣获第八届敦煌文艺奖,多次参加“欢乐春节”赴国外交流演出,并常年在“红色文艺轻骑兵”送文化下乡等文化惠民活动中演出,用舞蹈艺术的形式让更多人近距离了解裕固族服饰、感受裕固族独特的民族文化。
在张掖的晨昏里,舞台艺术宛若一位灵动的译者,将斑驳的历史文物、悠远的驼铃古道,化作舞台上翩跹的衣袂与动人的吟唱。这些跃动的光影不仅是文明的密码本,更是城市脉搏里新生的力量源泉。从遗产到舞台,让千年的故事在镁光灯下苏醒,那些镌刻在崖壁上的记忆便有了温度,那些沉睡在典籍中的灵魂便有了形貌。这样的重生,让张掖的每寸土地都流淌着文化的韵律,让远方的旅人不只为丹霞的绚烂而驻足,更为这座城市血脉中永不停息的艺术心跳而沉醉。(文:李莺,部分资料由市县区相关排演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