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雅明的光晕,永不消失
更新时间:2025-04-21 10:57 浏览量:2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是本雅明的精选集。因为本雅明生命最后的日子里忙于躲避德国人的追捕,他本人对自己的未来并无充分规划,所以他的作品未成体系,而且他逃亡时携带的一公文包的手稿在他离世后也消失不见,这对于后人来说是非常重大的损失。
这本书里收录了本雅明在美学理论、语言和历史哲学以及文学评论方面的十篇文章。本雅明的思考非常深入,而且偶尔思维会出人意料地跳跃,因此还是比较难读的。本雅明的文字非常感性,但是理论也非常艰深。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是本雅明最具代表性的一篇美学理论方面的文章。在其中本雅明提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美学概念,那就是“光晕”。本书中翻译为“灵光”,似乎并不常用。本雅明认为“艺术品的历史只发生在它独一无二的存在里”,人们可以对艺术品物质变化的痕迹进行化学和物理分析,然而复制品却做不到。摄影、电影等复制方式给了大众接触艺术品的机会,然而艺术品的光晕也随之消失。唾手可得的复制品促生了集体崇拜,例如曾经的纳粹,今天的追星。
《巴黎,一座19世纪的都城》,本雅明从巴黎的采光廊街说起,从钢材、玻璃等人造建筑材料的使用,到商品崇拜,再到新艺术运动、消费主义。个人主义盛行的一个标志就是开始强调个性化。
《译者的任务》,这一篇讲述了信与雅之间的关联。“在所有的文学形式里,翻译负有一种最独特的任务,也就是察觉本身词语的阵痛,以及外来词语的熟成。”这句话真的相当能引起译者群体的共鸣。
除此之外本雅明对于波德莱尔及卡夫卡等作家作品的分析评论也非常精彩,值得反复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