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敏感内向的孩子Moy,来自艺术家羊芳涛
更新时间:2025-04-21 18:45 浏览量:3
时常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温和而含蓄地做着平凡的日常琐事;时刻被一整套潜水服包裹,仿佛一个敏感又自我保护意识极强的内向孩子,这个被网友取名为“Moy”的人物,来自艺术家羊芳涛的创作。
“Moy”的发音源自某地俚语“默唧唧”,意指“呆萌”的样子——羊芳涛觉得这个名字甚为贴切,便一直沿用下来。如今,Moy已经陪伴他走过了十多个年头。
《Moy 编号220903》,2022
十多年来,Moy的形象亦伴随着羊芳涛人生经历的变化而“成长”着。从最初羊芳涛有感于人类的渺小和生命的不确定性,创造出的那个靛蓝色、头套与衣服分开、带着条纹的小比例人物造型以及低沉的画面色调。
到之后艺术家第一个孩子的出世,Moy有了明快的基调氛围。再到如今身着连体潜水服、色彩与图案自由多变的样貌,这一切均源于他的内心以及外部环境与社会变化带来的反馈——“我希望它更单纯、更包容。”羊芳涛说道。
《春天》,2023
《Moy 编号230502》,2023
由Green BAZAAR Lab(芭莎文化艺术部)出品的《时尚芭莎》2025新年礼盒特邀艺术家羊芳涛创作了礼盒的主视觉——芭莎小青蛇,用于礼盒包装以及环保袋。小青蛇既像串联的阿拉伯数字“8”,也像表示无限的符号“∞”,寓意着无穷的圆满和无限的宁静,探索着人与自然、宇宙万物的关系。
此外,羊芳涛特别创作了全新限定版画作品《Moy小王子》,以中国传统剪纸纹样“金蛇”为灵感,创作全新Moy形象。承载着Moy带给我们的治愈,《BAZAAR ART时尚芭莎艺术》对话艺术家羊芳涛。
出生于广东汕头的羊芳涛成长在中国南方,而后考入广州美术学院版画系。生活在人潮涌动的城市中,他感慨万分:目之所及的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然而远远望去,又恰如佛教中提到的“芸芸众生”——他们生来平等,本质上并无差别。
这种广义上的“人”成为了羊芳涛所感兴趣的重要课题,他希望可以创造出一个形象来契合这“芸芸众生”,“来代表画面里需要出现的所有人”——于是,Moy的形象应运而生。
《星星》,2013
“我开始纠结什么样的形象能代表更多的人,包括我自己。这个形象不能有特别具体的着装,不能有过于具体的发型,甚至连性别也是模糊的。”羊芳涛如此思考。
彼时的中国,互联网与社交媒体的发展方兴未艾,QQ与MSN占据了年轻人的日常生活,羊芳涛发现,很多同龄人——也包括自己,常年都设置着“隐身”状态,出来说话时就自动上线,隔久了不说话又自动隐身,而大家通常把这种状态称为“潜水”。这一生动形象的表述让他灵光一现——一个身穿潜水服、圆头圆脑、没有太多细节的人物形象就此诞生,成为了Moy的雏形。
羊芳涛希望赋予这个人物更多的时代印记,于是又选择了纽扣——20世纪八九十年代玩偶脸上典型的眼睛,来作为Moy的眼睛或瞳孔的图案。
《Urgent and Spontaneous》,2018
羊芳涛收集的各种纽扣,这也成为了Moy的眼睛。
“纽扣眼睛”仿佛从儿时记忆中走出,保留着岁月的痕迹,跨越了年代、性别与国界,呈现出一种普世的亲切感;一只睁开与一只闭上的眼睛,亦指向“关注当下与保持独立思考”的双重状态;而“潜水服”更是隐喻着成长的常态与代价——从曾经那个无忧无虑、口无遮拦的孩子,到后来在社交媒体平台的信息海洋里默默潜水的人,大多数人或许都经历着这样一条难以回避的人生之路。
在羊芳涛看来,孩童时期对于外界和他人的探知欲以及从他人身上寻求自我身份认同的动力促成了乐于分享的状态,而这一切,伴随着成长中独立人格的不断完善,也逐渐被消磨为“已读不回”的沉默,继而成为过往。
“我觉得艺术创作最好玩的一个点,在于它允许我们把对于世界的各种理解塞到作品中,并以此构建一个可以讨论的场所。”羊芳涛如是说。
《你好,Moy先生》,2024
《寻找平衡的Moy》,2024
他时常用“拿着望远镜的Moy”来隐喻人类对于地外探索和历史文化研究的努力——无论是“看向过去”,还是“看向未来”,都是某种意义上的“看向远方”。而在一些大尺寸的作品中,他则喜欢在画面中置入许多大小不一的Moy,以此表达自身对于宇宙层次与空间维度的想象,乃至神与人之关系的想象。
“巨大的Moy一般会有三个,这个选择主要受道德经中‘三生万物’以及尼采的‘精神三变’或西方神学中‘三位一体’理论的影响。”
《Moyom》,2018
羊芳涛解释道:“同一个画面有多个Moy时通常都是没有重复颜色的,我以此来象征人与人的共性和个性。有时我还会把很小的Moy放置在巨大的Moy的肩膀或头顶上,以此表示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无论是看书、行走、沉思、游戏,还是拥抱、牵手、肩并肩、背靠背……画布上的Moy在温暖而炫目的光影中演绎着那些稀松平常的生活片段,仿佛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缩影,又似乎与艺术家的自我保持着某种连接,就像是存在于我们共有潜意识中的他者,投射出我们眼中那瞬息万变的人生百态与大千世界。
羊芳涛的工作室。
明亮的色彩、朦胧的光影、诗意忧郁的氛围、柔和梦幻的笔触……观者不难在羊芳涛的绘画中感知这独特的视觉语言与张力。少年时期学习工笔国画和古典油画,大学时期主修丝网版画,羊芳涛对于多层透叠色彩颇有偏爱——学生时代的他时常运用各种半透明的颜色通过多层叠印而得到一些层次独特的全新色彩,乐此不疲。
《风景 编号19》与《风景 编号11》。
“不过,这种方式放到油画中,其实是挺笨拙的,非常耗时间。”羊芳涛坦言。然而,这一层层叠透的过程与形式早已成为其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绘画的过程犹如一层一层剥开记忆,寻找那些曾经或正在感动我的事物。当一个画面慢慢呈现出最贴合我印象的样子时,也是作品完成的时候。”
画面中,色块边缘通常保留每个色层的轮廓,仿佛树的年轮,又好似风洞测试时的空气流线或是地形等高线,正形与负形之间呈现出相互拉扯、挤压的状态,让羊芳涛深深着迷。
绘画对他而言早已成为一种习惯,一种观察世界与自我表达的重要方式。创作灵感的来源是多样的——现实生活、经典绘画、影像作品、文学与诗歌都会在合适的时机衍生成为羊芳涛构建画面感的参照。
羊芳涛的胶片摄影作品,他用相机记录着生活中的场景,成为他创作的灵感。
一如家乡的那条小溪,不时浮现在羊芳涛的脑海中,结合常年生活在沿海城市的个体经验,演化为其画面中的河流与大海。“这些熟悉的场景会被优先考虑到画面中,河流(小溪)的偏好主要也是受赫拉克利特的说法‘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的影响,我想用它隐喻‘时间’。”他解释道。
而对于宇宙和天空的描绘,主要源自近几年受到的地外科研信息的影响以及生活环境的变化。“现在,城市里夜晚的天空能看到星星了!”不过一直以来,羊芳涛试图模糊画面中的具体场景,正如模糊Moy的细节特点以抵达对于“芸芸众生”的概括,他亦希望以这些场景来隐喻“任何地方”。
《风景》与《风景 编号10》。
敏感、迷幻、细腻、抽象、温和、不安……这些杂糅的情绪充盈在羊芳涛的画面中,令梦幻与诗意中裹挟着一种复杂的情感。
在羊芳涛看来,这种复杂性或许源于其自身矛盾的性格与创作习惯——在一次又一次的想象与虚构中,构建画面的时间漫长且反复,每一个重新提笔的时刻都可能触发不同的关注点,而这些即时的想法自然而然地融入画面中,构成了这样一个杂糅的混合体。“这整个过程是流动的,像意识流式的手法,这样也就不会无聊了。”
“我对于这个世界的思考必然是基于我生活的时代。”羊芳涛在采访中提到。无论是承载着时代记忆与成长之路碎片的Moy,还是那埋藏在你我心灵深处的来自家乡的河流与山川,抑或是画面中那细腻的光影与色彩,光怪陆离之中,仿佛把我们带回了少年时代某个暖洋洋的午后,时间被按下暂停键,恍惚之间,不禁让人产生一种或许自己从未长大的幻觉。
Moy泥塑和小黄鸭。
BA = BAZAAR ART时尚芭莎艺术
羊 = 羊芳涛
BA
画面中的Moy时常呈现出一种温和而含蓄的状态,并时刻用一套潜水服包裹自己,看起来似乎很敏感且自我保护意识很强——这是否与现实生活中的你有些相似?它能否被看作是现实生活中的你的一种投射?你如何看待自己的性格?
羊
肯定或多或少和我自己有一些相似。虽然在塑造Moy时,大多数时候我在尝试让它传达我所理解到的他人的情绪,比如愿望、焦虑等,但我无法完全站在他人的立场思考,并且有时也把一些和自己童年相关的东西放到了画面中。
这个创作过程是一个“自我”与“人”的相互对抗、融合的过程,我从个人体验和感受出发,构建了一个“人”,然后尝试寻找作为“人”的时代共性,剥除去那些过于具体的个人印迹,使它成为一个更中立的形象。
我应该是一个性格比较矛盾的人,性子很急,想到什么事情就得马上去做,不过一旦开始做了,又很有耐心把它做完。比如我画创作草稿,会一次画很多张,而且都是很潦草的鬼画符式的草稿,但是真正画到画布上时,却选择了一个需要反复叠色、漫长等待的处理方式。总的来说,我应该是一个真诚的人。
艺术家羊芳涛与Moy人偶。
BA
从你的创作呈现出的童真以及对于画面意象的解读中,可以感受到你对于儿时岁月的追忆。对此,你怎么看?你算是一个怀旧的人吗?
羊
是的,我对于“记忆”的关注从大学时期就开始了,在我看来,记忆是证明自己存在的重要证据,它不像户籍档案——户籍档案是向他人证明自己的存在,而记忆则是向自己证明。
但我也不知道自己算不算怀旧,比如摄影,我更喜欢用机械相机和胶卷,但我对怀旧风格的摄影作品并不感兴趣;比如看书,我喜欢看纸质书,但我喜欢看最新出版的书,不喜欢看电子书的原因是因为它不能同时看两页。
《发声练习 1》,2024
《发声练习 2》,2024
BA
为什么说Moy是你“自我认知的缩影”?你是如何把自己对时代和社会的理解放在这个形象中的?
羊
绘画创作是一个作者与画面相互交流的过程,尤其像面对Moy这样一个泛指的人物形象,既像面对一个朋友或陌生人,也像面对一面镜子。在这个交流的过程中,思考它“应该如何”“可以如何”,也像在思考自己“应该如何”“可以如何”,所以它很自然地成为了自我认知的缩影。
每个时代和社会都有属于自己的问题,艺术的社会意义更倾向于提出问题。既然自己在从事艺术创作,那么我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履行它的责任。比如在2022至2023年间,我的关注点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互联网时代和经济发展让人与人的关系变得微妙疏离,这种疏离感在社会中又经历了一个特殊时期: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需要保持一定距离——这一点变得具象化,这个现象是促成我在这期间画了一些都是由两三人组成的画面的重要原因。
羊芳涛与女儿做的星星灯罩,以及他家中的星星窗帘。
BA
你如何看待艺术所具有的疗愈性?在你的绘画创作中,是否试图在为观者(以及你自己)带来一定的疗愈?你期望观者从你的创作中获得什么?
羊
我觉得所有真诚的作品都必然具备充分的疗愈性。艺术作为人类“务虚”的产物,并不能直接解决人的任何生存问题,但它能为人的精神世界提供一个栖居的场所,有了这个场所,灵魂或精神才不至于在虚无中流浪。而且,这种疗愈是双向的,首先疗愈了创作者自己,进而才有可能疗愈他人。我希望我的作品能让观者获得一种持久的热爱生活的动力。
羊芳涛“星星们”系列的部分作品。
BA
Moy的故事在未来是否还将延续下去?是否有一些新的计划或方向可以与我们分享?
羊
目前还是在继续的。Moy本身就是一个开放性的故事。原来在做的方向还在延续着,近期又开始在做“星星们”系列,这个系列是Moy系列的延伸,我从和不同年龄段的朋友关于童年的交谈中得到了各自童年相关的东西,以此作为绘画的主题。另外,我还在着手做一些Moy相关的周边设计。
图片来源:艺术家羊芳涛提供
总策划:徐宁
编辑:杜涵茜
撰文:夏寒
设计:张晓晨
合作
greenbazaar@trends.com.cn
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