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周慧珺书法艺术探微:笔锋流转间的生命诗篇

更新时间:2025-04-21 05:02  浏览量:8

在当代书坛,周慧珺(1939-2021)的名字如同一杆劲竹,既扎根于传统沃土,又舒展于时代风云。她的书法作品,既有“风樯阵马”的淋漓痛快,又有“知白守黑”的哲思深邃,将传统文人的气节与现代艺术的张力融为一体。本文将从技法、风格、精神三个维度,结合其生平与作品,解析周慧珺书法艺术的独特魅力。

1. 用笔如剑:从“刷字”到“起倒”

周慧珺的笔法以米芾“刷字”为根基,却更添黄庭坚的波折意趣。她作书不拘泥于中锋,追求“八面灵动、八面出锋”的境界,笔锋起倒间如刀劈斧斫,线条刚健爽利。例如其行草长画,常以一波三折的韵律展现“山谷意态”,既保留了米芾的迅疾,又融入碑学的浑厚。正如她所言:“用笔要妙于起倒,方能在纸上生出万千气象。”

2. 章法如棋:虚实的哲学博弈

周慧珺深谙“知白守黑”之道,将空白视为“无形的笔墨”。在作品《李白〈赠汪伦〉》中,字的大小、粗细、正侧错落交织,黑白分割如交响乐章,强烈的对比中迸发出“气韵生动的画面感”。她曾比喻:“书法如同围棋,黑白之间皆是战场。”这种布局理念,既源于传统道家思想,又暗合现代视觉构成原理。

1. 早期:碑帖交融的探索期

1960年代,周慧珺以节临米芾《蜀素帖》崭露头角,作品清新流畅,兼取欧阳询的严谨与褚遂良的秀逸。这一时期,她对唐楷的研习为日后笔法打下根基,但也因“规矩森严”而转向汉魏碑版,汲取《张迁碑》的方劲与《嵩高灵庙碑》的古拙。

2. 中期:雄强之气的觉醒

1980年代后,周慧珺大胆融合北碑的方折与行草的跌宕,作品轴线摆动幅度增大,结体险绝如危崖立松。其代表作《满江红·暮春》中,字形随情绪起伏,铺毫提按间金石气与书卷气交织,形成“铁腕柔情”的独特风貌。

3. 晚期:人书俱老的化境

晚年作品如《竹里馆》,笔力雄肆却内含温润,线条苍涩如老梅虬枝。疾病缠身的她,将生命感悟化为笔墨,字里行间既有“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磅礴,又有“暗香浮动月黄昏”的幽微。正如评论家所言:“她的书法,是痛楚与超越的双重史诗。”

1. 以病为友:笔墨中的生命抗争

类风湿性关节炎伴随周慧珺大半生,手指变形、步履维艰,但她以“咬破笔管”的毅力坚持创作。在《书道苦旅》中,她写道:“疼痛是另一种导师,教会我如何与笔墨对话。”这种坚韧,使得她的书法既非病榻呻吟,亦非强作豪迈,而是“骨中带血”的真情流露。

2. 文化担当:海派书法的擎旗者

作为上海书协主席,周慧珺推动“海派书法进京展”、编纂《海派书法大系》,将任伯年、吴昌硕的文脉薪火相传。她主张“传统是根,创新是翼”,在全球化语境中重构书法的现代性表达。

1. 《鲁迅诗歌选》行书字帖(1974)

这部创下百万销量的字帖,以米芾为骨、颜真卿为魂,笔意健拔洒脱。如《自嘲》诗中“横眉冷对千夫指”一句,横画如剑出鞘,竖笔似松立崖,将鲁迅的硬朗与书家的刚毅完美契合。

2. 《秋风纨扇图》题跋

行草题跋中,她以侧锋切入,墨色枯润相生,字势欹侧如秋风扫叶。空白处似有寒蝉凄切,与画中执扇仕女的孤傲形成精神共鸣,堪称“诗书画印”的现代演绎。

3. 《兰亭集序》临作

不同于王羲之的飘逸,周慧珺的临本融入北碑方笔,转折处如金石铿鸣。通篇气韵连贯如长江奔涌,却在“俯仰之间”等细节处流露女性特有的细腻。

周慧珺的书法实践,为传统文化如何回应时代提供了范本:

技法层面:打破“碑帖对立”,以兼容并蓄重构笔法语言;

美学层面:将“黑白哲学”转化为视觉张力,契合当代审美需求;

精神层面:以个体生命体验激活传统,让书法成为“活的文化基因”。

周慧珺的书法,是宣纸上的黄河九曲,是墨色里的傲雪红梅。她以一生践行“此身只为书法生”的誓言,在疾痛与荣耀间,写就了一部“人书合一”的艺术传奇。当我们凝视她的作品,不仅能看见笔锋的起落,更能触摸到一个时代文化守望者的炽热灵魂。正如陈佩秋所言:“她的字,是用生命刷出来的山河。”

场馆介绍
天桥艺术中心,最大的剧场1600个座位,可以承接大型歌舞晚会、音乐剧等;戏剧剧场有1000个座位,主要承接戏曲、儿童剧等;400个座位的小剧场则以上演话剧为主;此外,还有一个300个座位的多功能厅,可以进行小型演出...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北京市西城区天桥市场斜街
天桥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