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里的庆阳丨宁县高跷艺术
更新时间:2025-04-23 01:16 浏览量:6
宁县高跷艺术高跷艺术流传于宁县的中村、早胜、良平、春荣、瓦斜、南义、焦村、和盛、太昌等十四个乡(镇),总传布面积达230多平方公里。以中村镇大户曹家自然村为主。目前全村共有老中青少160多人从事表演。辐射3个自然村和相邻的3个行政村。流传历史最悠久的宁县中村镇大户曹家村,位于宁县南部,其位置南与陕西省长武县隔沟相望,东与正宁县宫河镇为邻。全村共辖3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人口2500多人,总面积15平方公里。土地肥沃,交通便利,国道211线穿村而过,自然条件良好。
流传于中村的踩高跷表演,前身叫做走柳木腿。相传始于明朝中期,当时士兵攻城,因有护城河,为了过河方便和增加高度,就接了半截木腿,城攻下取得胜利后,带着木腿,上街庆祝而流传了下来,逐渐演变成今天的踩高跷。
中村高跷可分为造型艺术和表演艺术两个类型。民国时期曹尔恽(外号公鸡嘴)在冯玉祥部下当兵期间行军打仗,见到山东、河南等地的低跷,就把低跷上的表演艺术移植到高跷上,从而使高跷艺术发生了质的变化。解放前后,逢年过节进行表演,人数一般为7-11人,由于表演需要,一般为单。1969年结合革命样板戏进行表演,1983年起开始兴盛,到平凉市表演,引起了轰动,以后曾多次前往平凉表演并搞了培训辅导。每年春节除在本村表演外还到宁县县城、庆阳市区等地进行汇报演出。2002年代表宁县参加了首届中国·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演出,荣获演出二等奖。
社会功能和文化意义:
1.民俗性。贫困落后的自然环境使人们向往寻找一种自娱自乐的文艺方式,而这种大众欢迎喜爱的娱乐方式正迎合了人们的心理。它包含了人们对神灵的敬仰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符合人们祈福纳祥的信仰目的。
2.群众性。踩高跷这个民间艺术活动,看似单一,但参与面甚广,老小皆宜,妇孺都爱,又具有改善村风,弘扬正气的社会功能,是一种向往美好和追求幸福生活的寄托。
3.娱乐性。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追求年岁五谷丰登,四季平安,高跷即赋予了这种传统节日的内涵理念,又极大地丰富和满足了人民群众的节日文化生活需求。
2007年9月“宁县高跷艺术”被庆阳市人民政府公布列入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庆阳到底有谁在啊!世界最早“高速公路”展现中国智慧庆阳香包,到底长啥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