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他的“房东”是抗日英雄

更新时间:2025-04-23 11:28  浏览量:5

深圳

是许多人心中的梦想之城

可逐梦的过程往往崎岖坎坷

有这么一个人

他来深二十余载

前后两次离深,三番落定

最近八年

他住在龙华两位抗日烈士的祖宅中

从谋生到记录

用镜头镌刻独属于这片土地的年轮

【我的深圳故事】

01 此心安处是吾乡

王兆宇进行《樟坑径24号——寻找陈国基》纪录片资料拍摄

1979年出生于北方的王兆宇,是伴随着改革开放脚步成长起来的一代人。“深圳是一个年轻人聚集的城市,有活力有干劲,朝气蓬勃,充满无限可能。”在深圳生活了23年的王兆宇依然觉得深圳“永远年轻”。

2002年,刚毕业不久的王兆宇听从朋友建议,只身南下,赴深圳寻梦。“那时的我对生活充满向往,觉得自己有能力去改变世界,创造新的生活。”

新鲜感褪去后,王兆宇要面对残酷的现实——找不到工作。新皮鞋被磨破了鞋底,即便有意向的工作,开出的薪资也没有想象中高,他第一次对自己的选择产生了怀疑。当身处河南的朋友打来电话诚邀他过去帮忙时,王兆宇没有犹豫,背上行囊匆匆离开了深圳。

“我在河南待了一年多,始终对深圳念念不忘。”在河南工作期间,王兆宇买了一本讲述深圳的书籍,了解了深圳背后的历史故事,他终于明白为什么深圳会给他留下如此美好的印象。“我不应该离开这座城市。”王兆宇再次回到深圳,并在人民公园附近的一间影楼任职摄影师,开启在深圳的打拼生活。

令王兆宇自己也没想到的是,“二入”深圳后还会有离别。“同期与另外两个朋友在深圳都遭遇了感情挫折,心灰意冷。朋友打算离深返回东北寻找机会,我决定同行。”王兆宇说,当时临近春节,回家更成为迫切的期盼。3000公里,36个小时的车程,王兆宇没有抢到坐票,一路站回了家。

春节过后,王兆宇冷静了下来,“我想实现的梦想,在深圳通过努力都能实现,这是我始终坚定的信念。”当选择第三次“返场”时,王兆宇暗下决定这次就选定深圳再也不走了。

【我的深圳故事】

02 “情定”76号

纪录片导演王兆宇(右)与妻子生活和创作在上围艺术村76号。

在深圳,王兆宇的身影穿梭在各个城区。住过龙岗,搬过福田,最终来到了龙华。从街道到新区,再到行政区,龙华的变化不可谓不大。但囿于生活的王兆宇似乎没有留意这座城区的点滴改变。“刚开始在梅林关一带生活,那儿离福田近,工作往来方便。”

真正令王兆宇把目光投注到龙华,并逐渐爱上龙华,得从他与上围村相遇的那刻说起。2015年底,迫切想要找寻一处幽静场所潜心创作的王兆宇来到上围村,试着挑选“合心意”的老宅。“当时一进村,就是一个很破败、很乱的老村形象。”但这种情况并没有吓退王兆宇,在走近樟坑径76号时,王兆宇意外停下了脚步,应该就是它了。

上围艺术村

2016年上半年,王兆宇与房东陈智常签订了一份八年的长期租赁合同,与首批艺术家一起入驻上围村。最初,王兆宇也有懊恼,老房子改造工程大,且因为离山比较近,地下渗水,“我的摄影、灯光器材等都生锈了。”但这种懊恼的感觉并没有维持多久。在艺术家和设计师的持续“改造”下,上围的面貌逐渐发生变化。与此同时,观湖街道也陆续投入资金改善基础设施,推动老村转型。

2017年,上围村以实践分展场的身份开展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活动,主题定为“村-城突围——栖居困境与上围实践”。一时间,专家、学者涌进上围艺术村,共同探讨如何突破现有环境、资源等条件的限制,激活村落内部现有的历史文化元素,实现乡村和城市共同发展的宏观议题。

正是这一年,让王兆宇对樟坑径76号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其时,深圳市本土文化研究会会长、民俗文化学者廖红雷受邀参加双年展,并提及樟坑径76号原是抗日航空英烈陈桂林、陈桂民兄弟的祖宅。经王兆宇牵线,廖红雷得以与陈桂林的儿子陈智常联系,采访还原陈氏兄弟抗击日寇血洒长空的故事。“我觉得自己做了一件好事,间接让两个英雄被更多人所知。”当时的王兆宇不知道,那一刻他的命运齿轮也开始转动。两个英雄的故事,也成为后期他转型蜕变,潜心挖掘本土文化历史,为深圳留痕的起点。

【我的深圳故事】

03 从谋生到记录

王兆宇在电脑前介绍飞行员陈桂林和陈桂民兄弟的事迹。

如今,提起王兆宇,人们关注到更多的是其深圳青年纪录片导演的身份。

2019年至2022年,是社会趋于相对沉寂的三年。王兆宇因“闲”得福,意外找到一条有助于自我快速成长、转型的路径——拍摄纪录片。“商业的停滞让我得以静下心来思考,未来到底适合干什么。”在看完部分关于空军抗战的书籍后,王兆宇萌发了通过拍纪录片的形式来延续报刊对两位英雄报道的影响。“我得让更多人知道,我的(原)房东是英雄。”王兆宇说。

2019年起王兆宇开始了纪录片的资料搜集、整理和拍摄等工作。整整历时三年,跨越五个省,寻找了46名相关人士,这部潜心力作《樟坑径76号》于2022年11月正式发布,该纪录片讲述80多年前樟坑径上围村爱国飞行员烈士陈桂林、陈桂民两兄弟的英雄事迹。这是王兆宇跨界纪录片拍摄的处女作,也是他作为樟坑径76号房客,为曾经的房主献上的一份珍贵“礼物”。

如今再经过上围艺术村这幢76号老宅,人们会发现外墙张贴了陈氏兄弟的英雄事迹。“很多人会认认真真把内容看完,对这个村子刮目相看。”王兆宇说,纪录片拍摄的过程尽管辛苦,但是有其重要价值和意义,“我觉得做这个事(拍纪录片)算是对自己的人生有了个交代。”王兆宇说。

上围艺术村

首部作品面世后,王兆宇紧锣密鼓地拍摄并推出第二部作品——《樟坑径24号》,挖掘的人物是樟坑径上围的革命烈士陈国基。而今,王兆宇正忙于开展其计划“樟坑径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樟坑径45号》,这次的主角是民主革命家、作家陈安仁。

命运将王兆宇引向龙华,为其推开纪录片拍摄的大门,找到用影像记录去对抗历史遗忘的方法。“村里的老人陆续去世,知道历史真相的人只会越来越少,如果历史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丢了,那是很可惜的一件事。”王兆宇说,在上围艺术村居住的这些年,有时候觉得自己比本村的居民还了解这一片土地,他视这个村落为家,他希望这个家的历史文化能得到记录与传承。

与樟坑径76号第二个八年正式开启,王兆宇和上围的故事还将继续。如今,他内心的声音越发清晰,也逐渐明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去年在他的推动下,首届24格“突围”——在地影像艺术周在上围艺术村成功举办,7天32场活动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导演参与,年龄最大的67岁,最小的仅16岁。要将上围艺术村“推”出去,仅靠他个人力量显然远远不够,他开始积极链接社会资源,探索更多合作共赢模式。“今年我也会在立足本土文化资源基础上尝试拍摄短剧,扩大村子的影响力,同时也希望打造出个人IP。”

在上围的这些年,王兆宇坦言更多是学会了如何“生活”。对于未来,他表示会放慢脚步。以跳出上围的角度重新审视上围,不断在艺术创作之路上沉淀、学习,打磨出更优质的作品,传颂这个村落的人文故事,回馈这一片他所热爱的土地。

龙华融媒

LHRM

| 龙华新闻(记者 袁春燕 陈建华)

| 曾毅伟 校对| 林玲 梁盈豪

审核| 李世钊

| 深圳市龙华区融媒体中心

如 有 侵 权 请 告 知 删 除

转 载 请 注 明 以 上 信 息

深圳⇌南宁2.5小时!深南高铁有新进展【龙华818】

出海成大明星,外国朋友紧追……

龙华:推进“四个万家”搞好开门教育

场馆介绍
天桥艺术中心,最大的剧场1600个座位,可以承接大型歌舞晚会、音乐剧等;戏剧剧场有1000个座位,主要承接戏曲、儿童剧等;400个座位的小剧场则以上演话剧为主;此外,还有一个300个座位的多功能厅,可以进行小型演出...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北京市西城区天桥市场斜街
天桥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