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艺术画的瑰宝》:慢下来,凝视一朵花的宇宙
更新时间:2025-04-24 18:40 浏览量:6
《植物艺术画的瑰宝》
〔英〕雪莉·舍伍德/马丁·里克斯 著
刘启新/余天一/刘然 译
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5年3月 出版
在数字图像泛滥的时代,翻开《植物艺术画的瑰宝》,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另一个世界的门——这里没有像素的冰冷,没有滤镜的虚假,只有植物最本真的姿态被艺术家们以最虔诚的方式定格在纸面上。这本书不仅是一部植物艺术画图谱,更是一部人类如何观察、理解并再现自然的史诗。
如果说邱园是世界植物学的殿堂,那么,位于邱园内的雪莉·舍伍德植物艺术画廊就是这座殿堂里的一颗明珠。这座画廊是全球首个专门以植物艺术为主题的永久性公众美术馆,自2008年开幕以来,已成为邱园最重要的文化地标之一。为纪念画廊开幕十周年,邱园重磅推出了《植物艺术画的瑰宝》一书,致敬这位伟大收藏家与她的非凡热情。
书中收录了来自23个国家的123位艺术家的248幅植物画,其中包括168幅舍伍德游历世界的精彩收藏、80幅邱园异域奇花的珍贵图像,每一件艺术品都得到了精美的复制。这些画作按“古典—大发现—异域热”三个历史时期分章节排列,将邱园的收藏与舍伍德的收藏按主题并列、对照,展示了不同时空中人们对于同一类植物的探索历史与艺术表达。作为当代最为重要的植物艺术收藏家、植物艺术复兴的关键推手,雪莉·舍伍德博士在书中以真挚而热忱的笔触记述了自己的个人收藏史,她对植物艺术的热忱备至、独特收藏准则与审美标准。《柯蒂斯植物学杂志》资深编辑、园艺学家、作家马丁·里克斯以史学笔触,系统梳理了邱园的植物绘画与收藏的历程,这些藏品不仅记录了自然,也记录了人类逐渐认识自然的过程。
植物艺术画的独特魅力在于其双重基因。正如英国科学院院士、曾任邱园主任的彼得克兰教授在本书序言中所言:植物艺术画既展示植物本身的美,也展示植物的精准特征,是精神和心智的双重满足。16世纪地理大发现时代。当欧洲探险家们带回的异域植物标本在运输途中不断腐烂时,画家们的笔触成为了保存物种信息的唯一可靠载体。这一实用需求催生了植物艺术画这门独特的艺术。18世纪植物学家们委托绘制的异域植物图谱,每一笔线条都是启蒙时代理性精神的具象化呈现。这些画作不仅是艺术品,更是重要的科学文献,许多新物种正是通过这些图像首次被欧洲学术界认知。现在,人们所掌握的植物生命多样性的知识已经远远超过18世纪博物学家们的想象,即便是林奈本人也望尘莫及。但是即使过去了几个世纪,人类的情感需求和科学需求却未曾改变。捕捉植物的神韵,记录其结构,同时创作出一幅美妙绝伦的作品,这些绘画技巧仍然不可或缺,它们并未被取代,即便是最精密的现代相机也不行。这本书中每幅作品都是植物绘画历久弥珍以及流行不衰的证明。
▼鹤望兰
〔奥〕弗朗西斯·鲍尔
手工着色石版画
18世纪晚期至19世纪早期
邱园藏品
▼山茶花品种‘保罗·琼斯优选’
〔澳〕保罗·琼斯
纸本水彩
舍伍德藏品
雪莉·舍伍德博士的收藏哲学为这本书注入了当代灵魂。雪莉·舍伍德从20世纪90年代起游历全球,收藏了大量来自不同国家的众多艺术家的植物绘画作品,到2018年,藏品已逾1000件,出自35个国家的298位艺术家之手。因其对植物艺术画的杰出贡献获英国皇家园艺学会维奇纪念奖章、大英帝国勋章。2008年以她的名字命名的雪莉·舍伍德植物艺术画廊在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正式对外开放,展示了雪莉·舍伍德珍藏集中的当代植物绘画以及邱园的历史作品,如今已成为全球植物艺术的中心。她以收藏家和策展人的身份,推动了植物艺术在全球范围内的复兴与发展。她的贡献不仅在于保存珍稀作品,更在于赋予这一古老艺术形式现代生命力,使其在科学、艺术与公众教育领域持续发挥影响力。
▼雪莉·舍伍德博士
作为牛津大学植物学博士,她没有被传统学术的条条框框所限制,而是以近乎浪漫的热情在全球范围内搜寻杰出的植物艺术作品。从她在1990年收藏的第一幅画作《暗红蕾丽兰》开始,舍伍德就展现出与众不同的眼光——她不仅看重作品的科学准确性,更看重其“墙面上的吸引力”。这种双重标准使得她的收藏既保持了植物学插图的严谨,又具备了独立艺术品的审美价值。她周游全世界,还曾专程前往中国拜访冯晋庸、张泰利等优秀的植物科学画画家,体现了其收藏视野的全球性。在舍伍德看来,巴西雨林中玛格丽特·米笔下的兰花与中国画家描绘的山茶具有同等重要的艺术价值,这种去中心化的收藏理念打破了植物艺术画长期以来的欧洲中心主义传统。
▼暗红蕾丽兰
〔英〕潘多拉·塞拉斯
纸本水彩
舍伍德的第一幅收藏
▼浙江红山茶
〔中国〕冯晋庸
纸本水彩
舍伍德藏品
书中收录的作品展现了惊人的技法多样性。从传统水彩、钢笔素描到较为少见的犊皮纸画、蛋彩画和玻璃画,不同媒介各擅胜场。中国科学画画家冯晋庸的《浙江红山茶》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花瓣的丝绒质感;而西方艺术家则可能更强调光影效果和立体感。这种文化差异不仅没有造成隔阂,反而丰富了植物艺术的表现语言。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书中对每件作品的植物学特征和艺术特点都有简明扼要的评注,使读者能够从专业角度欣赏画家的匠心独运。比如在评价一幅银杏画作时,会指出其如何准确表现了扇形叶片的脉序特征,这正是植物艺术画区别于普通植物写生的关键所在。
▼纽约东61街的银杏叶
〔美〕罗里·麦克尤恩
水彩+犊皮纸
舍伍德藏品
本书精心编排的结构本身就是一部浓缩的植物艺术发展史。画册将邱园的历史藏品与舍伍德的当代收藏并置对照,形成了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古典时期的植物画如何服务于纯粹的植物学描述,大发现时代的作品如何洋溢着对异域物种的好奇,而当代艺术家们又如何在前人的基础上发展出个性鲜明的风格。特别引人深思的是,当17世纪的铜版画与当代艺术家的水彩或钢笔画作品对照观看时,尽管技法媒介迥异,但对植物形态的精准捕捉和对生命力的传神表达却一脉相承。这种编排方式巧妙地揭示了植物艺术画恒久不变的核心价值——在科学真实与艺术美感之间寻找平衡点。
▼[左]仙客来/17世纪《艾希施泰特花园》插图/邱园藏品
[左]常春藤叶仙客来/〔美〕弗朗西斯卡•安德森/钢笔+墨水/舍伍德藏品
2008年,雪莉·舍伍德画廊在邱园的揭幕,标志着植物艺术从科学附属品向独立艺术门类的转变。这个全球首个专门致力于展陈植物艺术的公共美术馆,将曾经只出现在植物学文献中的插图提升到了高雅艺术的殿堂。书中详细记录了画廊十年来的展览历程,展示了植物艺术如何吸引着越来越广泛的观众群体。当人们驻足于这些画作前,他们不仅获得了植物学知识,更体验到了一种静观自然的审美愉悦。这种双重体验正是植物艺术画的独特魅力所在——它同时满足了人们对真与美的追求。
▼雪莉·舍伍德植物艺术画廊的外观与内景
当代植物艺术画的复兴背后,是人类对自然关系重新思考的文化现象。书中提到,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记录濒危物种的紧迫性赋予了植物艺术画新的时代意义。与摄影相比,手绘能够排除无关干扰,突出植物的关键特征,甚至可以在同一画面中呈现不同生长阶段的形态。更为重要的是,绘画过程中艺术家与植物建立的那种亲密关系,是冰冷的相机镜头无法替代的。当中国年轻一代通过曾孝濂等人的作品重新发现植物艺术之美时,他们寻找的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与自然对话的方式。在这个意义上,《植物艺术画的瑰宝》不仅是一本植物图谱,更是一剂对抗“自然缺失症”的良方。
▼树蕨:银背番桫椤
〔新西兰〕布赖恩·普尔
铜版蚀刻
舍伍德藏品
▼捕蝇蕈
〔英〕保利娜·迪安
纸本水彩
舍伍德藏品
在快速城市化的今天,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日益疏离。《植物艺术画的瑰宝》提醒我们,植物不仅是资源或装饰,更是值得静心观察的生命奇迹。当一位艺术家花费数周时间描绘一朵花的细节时,他(她)实践的是一种慢速的、专注的自然观察方式,这种方式在信息爆炸的当代社会显得尤为珍贵。书中的每一幅画作都是对匆忙生活的温柔抗议,邀请我们停下脚步,仔细观察一片叶子的轮廓、一朵花的对称、一颗果实的结构。
▼木兰的叶和果
〔英〕布丽吉德·爱德华兹
铅笔+水彩+犊皮纸
舍伍德藏品
▼郁金香‘黑色鹦鹉’的花瓣
〔英〕格雷厄姆·拉斯特
纸本水彩
舍伍德藏品
▼稀树草原的果实
〔巴西〕阿尔瓦罗·努内斯
纸本水彩
舍伍德藏品
本书由两代学人刘启新(新版《江苏植物志》主编)研究员和余天一、刘然联袂翻译。书中大量的译注为中国读者提供了宝贵的背景知识,极大拓展和丰富了本书的知识内涵,为读者更好的理解、认识这些精彩的画作提供了专业、严谨的帮助,体现了高水平专业译者的价值。
合上这本书,那些精美的图像仍在脑海中挥之不去。从古典植物学的精确描绘到当代艺术的自由表达,植物艺术画走过了漫长而精彩的历程。《植物艺术画的瑰宝》成功地捕捉了这一历程中的精华时刻,让我们看到,当科学家的大脑与艺术家的眼睛协同工作时,会产生怎样令人惊叹的成果。这本书值得每一位热爱自然、欣赏艺术的人珍藏——它不仅展示了植物王国的丰富多彩,更展现了人类心智探索和再现自然之美的不懈努力。在这个意义上,这本书本身就是一个瑰宝,一座浓缩的纸上植物园,等待着每一位读者前来探索和发现。
《植物艺术画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