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85新潮——张弛艺术中的磁场共振与文化根脉

更新时间:2025-04-26 12:19  浏览量:5

朱屺瞻艺术馆近期正在举办“心弛神来:张弛艺术展”。在展期内,以“张弛的艺术”为主题,根据展览结构和展出作品,深入挖掘作品背后的时代情境、创作故事、艺术语言风格等,进行每个单元的专题推送,今天推出的是张弛老师在“85美术新潮”时期,在浙江美术学院学习时期的实地写生作品。

在中国现当代美术史上,1985年是一个充满张力的历史坐标。当"85美术新潮"以西方现代主义浪潮冲击传统艺术体系时,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的艺术家们正经历着文化抉择的阵痛。张弛1985年在雁荡山、石塘、赤城山等地的实地写生作品,既承载着时代思潮的激荡,又彰显出对传统根脉的持守,形成具有研究价值的艺术个案。

一、1985:文化潮涌中的锚点

在“85新潮”席卷中国艺术界的年代,浙江美院的画室里弥漫着解构传统的焦灼。当同辈画家以西方表现主义撕裂宣纸的边界时,张弛的恩师陆俨少先生总是神态自若,报以温和笑意,继续专注于案头创作。在先生心里,中国画传下来的绘画技艺,肯定能一直流传下去,不会被轻易取代。这种从容不迫的态度,无声却有力地传递出深厚的文化自信——在他的艺术世界里,传统绘画的根脉从未动摇,张弛也在陆俨少老师“笑而不语”的沉默中触摸到另一种力量。她意识到,坡石、主峰、孤树这些传统元素并非简单的图像符号,而是凝结着历代文人观照自然的方式。这种创作路径,与当时全盘西化的艺术潮流形成鲜明对照,展现出对传统绘画精神的深刻理解——笔墨不仅是造型工具,更是连接天地万物的感知方式。

陆俨少和张弛

陆俨少老师为张弛画册题写的序言 纸本水墨 34cm×22cm 1988年

陆俨少老师为张弛画展题写的前言 纸本水墨 30cmx 79cm 1991年

她85年这批实地写生作品是一次在大自然中实验性作品,将水墨皴擦与抽象肌理叠压,看似背离传统的笔触深处,实则藏着对“天地人”关系的当代转译。1985年的写生《石塘渔港》《赤城山》作品,在技法与构图上展现出对传统的继承与突破。《石塘渔港》以纸本设色绘就,海港景致在墨色与色彩交织中,既有传统山水画对山水空间的营造感,又融入了对现实场景的生动捕捉。船只、屋舍与海浪的描绘,突破了传统山水画程式化的构图,赋予画面生活气息与现代感。《赤城山》同样是纸本设色,山体的色彩渲染与墨色交融,在传统浅降山水设色基础上,展现出更为大胆和自由的色彩运用,体现出对自然新的观察视角与表现手法。

张弛1985年于杭州

张弛 石塘渔港 45×68cm 纸本设色 1985

张弛 赤城山 45×68cm 纸本设色 1985

二、文明磁场的校对:创新思维的共振

在这样的时代语境下,张弛在创作中对传统与创新的思考颇具代表性。她在回忆中提及陆俨少老师传递出一种文化自信,这种自信源于对传统深厚底蕴的认知,传统并非僵死的模式,而是蕴含着无限生命力的根源。中国绘画的演变从未脱离对天地宇宙的认知,画家从大自然中汲取灵感,这是传统延续的内在动力。张弛的画作正是在这种思考下,既保留传统绘画对自然精神的追求,又试图在形式与内容上寻找契合时代的表达。张弛的回忆揭开了那个时代的隐秘真相——所谓“创新”,从不是对传统的背离,而是对文明磁场的重新校准。

张弛 雁荡清流 68×45cm 纸本水墨 1985

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张弛的创作展现出独特的文化自觉。她将写生视为与自然对话的修行,在雁荡山云雾变幻间捕捉山水的气韵流动。《雁荡山莲花峰》以简练的笔墨勾勒山体轮廓,通过虚实相生的构图,使画面既保留宋代山水的雄浑气象,又具有现代构成的抽象意味。这种探索暗合了中国画演进的内在逻辑——正如五代荆浩在太行洪谷的写生实践,或是元代黄公望富春江畔的观察体悟,真正的创新始终根植于对自然的深度认知。

张弛 雁荡山莲花峰 68×45cm 纸本水墨 1985

张弛 灵峰寺西 45×68cm 纸本水墨 1985

从更深远的角度看,张弛对艺术与宇宙磁场的感悟,为其作品注入了精神深度。她将绘画视为画家与读者在宇宙磁场中共振的媒介,如同音钵所蕴含的五音与天地宇宙的关联。张弛说艺术像一座时空对撞机,将85新潮的躁动、三星堆的巫性、量子物理的玄妙熔铸成新的文化图腾。张弛用自己的画笔证明:真正的先锋从不是斩断根脉的狂奔,而是让传统基因在当代磁场中变异重生。当她的画笔在虚空划出光的轨迹时,我们听见了文明DNA螺旋上升的嗡鸣。

张弛 雨后45×68cm 纸本设色 1985

三、空无之境:艺术修行的终极道场

张弛在艺术生涯的不断探索中,逐渐领悟到艺术创作的更高境界。在“85新潮”时期,她积极尝试将传统与现代融合,在创作中不断思考艺术与自然、与宇宙的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她的创作理念逐渐升华。

近年创作中,张弛更注重在自然写生中体悟"物我两忘"的境界,这种从传统画论中生发的艺术理念,实则是以东方智慧回应现代人的精神困境。她在创作与感悟中追求的“空”与“无”,是对自我与世俗的超越,是在艺术中探寻宇宙本真与内心宁静的体现。这种创作状态,恰与她1985年笔记中的困惑形成闭环——当年苦苦追寻的“创新”,答案竟藏在放下执念的“无我”之境。这是她内心的感悟与升华,是让艺术回归到与自然、与宇宙和谐共生的本质。

张弛 雁荡云起 45×68cm 纸本水墨 1985

从新潮时期的实验到当下的精神性探索,张弛的创作轨迹揭示出中国画现代转型的重要路径:传统的激活不在于符号搬运,而在于将文化基因植入当代语境进行重组。其1985年作品既避免了新潮美术常见的文化断裂倾向,又突破了传统主义者的保守姿态,为理解中国画的现代性转化提供了珍贵范本。

张弛 石塘渔村 45×68cm 纸本设色 1985

回望1985年的艺术写生,张弛的创作轨迹揭示了中国美术现代转型的深层规律。当新潮艺术家们热衷于观念实验时,她选择回到山水现场,在自然观照中重构传统笔墨的当代价值;当文化激进主义者否定传统时,她却从中发现了应对现代性焦虑的精神资源。张弛以更深刻的方式完成了对85新潮文化命题的回应——中国画的现代转化,本质上是通过对传统的创造性阐释,建立具有文化主体性的现代艺术语言体系。张弛1985年的这批作品,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幅幅作品,更是艺术在文化传承与时代发展中不断前行的轨迹。

场馆介绍
天桥艺术中心,最大的剧场1600个座位,可以承接大型歌舞晚会、音乐剧等;戏剧剧场有1000个座位,主要承接戏曲、儿童剧等;400个座位的小剧场则以上演话剧为主;此外,还有一个300个座位的多功能厅,可以进行小型演出...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北京市西城区天桥市场斜街
天桥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