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绘画表达行动,被称为“最具力量的抽象表现主义艺术家”
更新时间:2025-04-26 19:30 浏览量:8
“现代艺术家生活在一个机器时代,我们有机器手段来逼真地描绘客观对象,如相机、照片。在我看来,艺术家的工作是表现内在世界,换句话说,是表现活力、运动以及其他的内在力量。现代主义艺术家的着眼点是时间和空间,他表现情感,而不是图解社会。”
滴溅作画
1947年,在美国一间狭窄的农舍里,碍于空间有限,一位青年决定将巨幅画布铺在地板上作画,当颜料滴漏在画布上时,不受控的流动痕迹让他突然灵光一闪,他停下准备蘸取颜料的举动,转而用手头的各种工具甚至直接上手,将颜料随性滴洒、喷溅在画布之上。
杰克逊·波洛克创作过程
顺着他行动的轨迹,颜料的泼洒已渐渐与他的思想和行为融为一体,看似随意扭曲仿佛“一团乱麻”的画面,却轰动了整个美国乃至国际艺术界。
这位青年便是美国抽象表现主义艺术家杰克逊·波洛克,而他在38岁这一年创造出的“滴画法”不仅成为了他此后创作的重要手段,也推动着美国抽象主义艺术摆脱欧洲艺术的标准,形成独立的面貌与影响。他被称为美国抽象绘画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作品也被公认为二战之后新美国绘画的象征。
波洛克创作生涯的辉煌时期由此开始,他对“滴画”的创作体验深深着迷,不断进行着此类实验,从材料和工具的不断拓展,波洛克也在不断寻找着更多直觉表达的可能,他尝试过金属漆、珐琅、油彩等多种材料,用钻孔的容器、木棍、铁钉、纽扣、火柴等生活用品作为创作工具和画面元素,让材料自然倾泻而下,形成独特的肌理感。
这样的实验无疑是对当时传统绘画形式的颠覆,空间、构图等传统绘画语言的淡化让整个作画过程变得更为自由,即使这番创新并不被时人广泛接受,波洛克却保持着自己的坚持与热爱,始终在这条道路上探索着自己的艺术表达。
他依靠着无意识、潜意识的直觉作画,在颜料的深浅、色彩的交叠中,似有一种冲破画布直击内心的律动感与力量感,常能给观者以视觉和心灵上的双重冲击。
杰克逊·波洛克在画室创作
走进波洛克的画室,室内随处可见不同的颜料桶,整个墙面都滴溅着作画时留下过的偶然痕迹,与四处摆放的作品呼应对话着。波洛克常常会沉浸在这样的作画环境中,于混乱和繁杂中抽丝剥茧,在一次次围绕着画布行走、滴洒的行动之中,释放内心真实而充沛的感情。
他的创新表达被当时的许多评论家视为“行动绘画”,对此,他个人的解释是所有滴画作品都是“绘画自身的行动”,至于表达的主题,波洛克并不会提前设想太多,他更愿意全情投入,让绘画带领他进入到自己可能都尚未发掘的精神世界。
他曾说,“一旦我进入绘画,我意识不到我在画什么。只有在完成以后,我才明白我做了什么。我不担心产生变化、毁坏形象等等。因为绘画有其自身的生命。我试图让它自然呈现 。只有当我和绘画分离时,结果才会很混乱。相反,一切都会变得很协调,轻松地涂抹、刮掉,绘画就这样自然地诞生了。”
冲破雾霭,自由表达
波洛克的创新看似是偶发的行为,实际更像是偶然中的必然,与当时的美国社会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那时正是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之后的混乱时期,而二战的发生更加剧了当时美国社会的萧条与瘫痪,许多民众都深陷困苦的生活之中,精神压力也随之上升。
社会的大环境也在艺术领域有着直观的反映,诸多艺术家如无头苍蝇一般,一边深受欧洲先锋艺术的影响,一边也想构建美国的独立艺术体系,矛盾之下,他们在艺术中寻求生活与理想的出路,试图冲破重重雾霭,自由表达自己内心的复杂情绪。
波洛克是当时一众画家中的代表,社会生活的变化间接影响着他的创作,从一次“滴画”开始,他隐隐感觉自己找到了表达的方向,在颜料的滴落与堆积之中,波洛克肆意挥洒的更是自己内心理性与感性交织碰撞的情感和思绪,“滴画”仿佛他的倾泻出口,借由颜料的行动,也让他在创作中更能了解自己。
波洛克曾经的学习生涯中,曾广泛接触过人体写生、壁画、雕塑、石板印刷等创作方式,在尝试中,他对抽象主义产生了浓厚兴趣,并在1943年之后开始转向抽象艺术的深入研究与创作实践,他常将抽象表现与壁画创作融合,摸索着自己的特色语言。
在生活的重压之下,波洛克早已染上酗酒的习惯,甚至因此频繁危及到身体与心理健康,直到婚后搬离纽约的高压环境,他在医生的帮助下开始戒除酒瘾,渐渐从浑浑噩噩中走出,也就在那时,他的创作灵感迸发,终于找到了自我创作的方向与突破口。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到五十年代初,波洛克处于创作的黄金时期,他的灵感源源不断,先后完成了《1948年5号作品》《纵深五英寻》《秋天的韵律,第30号》等作品,这些传世的画作见证着他在艺术上的激荡与想象,也见证着他一去不回的全盛时期。
“滴画法”所带来的赞誉和荣光并没有让波洛克停止探索,他仍在追求着创作中的再次突破,只是屡屡碰壁,让他常常感觉到无力与苦恼,他画中的色彩开始与具象的形象杂糅,画面变得支离破碎起来。
而随着曾经帮他取得良好戒酒成效的医生骤然去世,波洛克的内心再次因种种压力而变得躁郁难抑,酒瘾再犯,并且一发不可收拾。当时的波洛克或许只是太过痛苦,只能借助酒精麻痹和刺激自己,但未曾想到的是,酒精竟将他送上绝路,在1956年8月11日,波洛克酒后驾驶并超速,在一场交通事故中匆匆离世。
还在挣扎着寻求创作突破的波洛克就这样因意外结束了自己的艺术生命,但他曾经在艺术界掀起的风浪却从未被遗忘。
杰克逊·波洛克《壁画》
2020年10月3日至2021年8月30日,在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展出了波洛克创作生涯中的第一件大尺寸作品《壁画》,创作此画时,波洛克正处在风格转变的关键时期,可以从画中感受到他在抽象表现主义的进一步探索。
杰克逊·波洛克《壁画》局部
杰克逊·波洛克《壁画》局部
那时31岁的波洛克还未迎来自己的创作巅峰,也还未开创滴画法,但从他开始尝试离开画架的那一刻起,一场席卷美国乃至世界艺术界的创新之举,已然在酝酿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