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时代》中国最具投资价值艺术家—钟国康
更新时间:2025-04-27 17:04 浏览量:4
序 言
人工智能正颠覆性地重构人类文明的运行逻辑,带动艺术领域迎来前所未有的革命。中国书画作为千年文化精粹,必然在AI浪潮中被赋予跨越时空的新势能。传统艺术站在了历史的拐点上!智能算法与个体思维共振,数据集结与水墨色彩交融,一个属于中国艺术家的新黄金时代已然开启。
《AI时代》中国最具投资价值艺术家主题活动,积极打造产学研投一体化平台,集结最具AI时代基因的艺术家与作品。创新性聚焦AI技术带来的创作、鉴评、投资新维度赋能,引入AI大模型深度挖掘艺术作品价值潜力,带领艺术家热烈拥抱AI新时代,突破个体经验创作的一切桎梏,构建人工智能与个体才华相互融合的创作生态!
发现人才,推荐经典,我们将在AI赋能的万亿级市场体系中,为最具投资价值的艺术家立标定位,通过算法解析与笔触韵律呈现作品的价值张力,让下一个张大千、齐白石横空出世,成为定义艺术市场的话语权的新时代领军人物!
北京墨真书画院编辑
钟国康题《AI时代》
艺术家简介:
钟国康,一九五七年生。中国艺术研究院写意画院导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协会会员。深圳市设计委员会委员。深圳市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羊城晚报《联名得意》专栏作者。羊城晚报《双子星》专栏作者。新快报《叫醒服务》专栏作者。信息时报《亦兰亭》专栏作者。《东方收藏》杂志编辑委员会委员。
著作有《钟国康书法篆刻集》(荣宝斋出版社,二零零二年出版)。《国粹》(南方出版社,二零零二年出版)。《钟国康篆刻集》(线装书上下册,西泠印社出版社,二零一零年出版)。《金字招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二零一四年出版)。《珠海盛世华章》线装书(岭南美术出版社,二零一四年出版)。《金庸武侠小说名篆刻》线装书(岭南美术出版社,二零一四年出版)。《当代中国文人印谱》线装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二零一六年出版)。《印回大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二零二零年出版)。《钟国康带你大刀阔斧学篆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二零二三年出版)等等。
2014年为《中国印花税》创作了九枚主题印章。
钟国康之书法、篆刻,师法吴昌硕、齐白石、王觉斯、张长公诸大师,心慕手追,得其三昧,几可乱真。行草篆隶,各体兼工,苍劲老到,气韵两善。挥笔如刀,屋漏痕中,极其碑味。挥毫泼墨,干湿浓淡,方中带圆,飞白有度,还带刀锋。篆刻尤力,操刀如笔,飞扬恣肆,莫不中规,章法井然,让就并妙,秦朱汉白,绝无匠气,但见儒雅,味厚韵长,盖非技术而为艺也。
钟国康认为傲世执着的生活状态,就是艺术家的笔头状态……所以钟国康闻墨就醉,无须烈酒来调情。
作品欣赏:
深圳李灏书记的土特产
■ 陈 文 / 文
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的大部分时间,深圳市的市委书记和市长都是由李灏担任。李灏是广东电白人,回深圳任职之前,是国务院的副秘书长。他主政深圳10多年,为特区的发展夯实了理论基础和腾飞的动力。
李灏作为主官,并不认识钟国康。是李灏的一位老朋友陈东推荐,李灏爱才,把钟国康调入深圳,开始在深圳群众艺术馆,后调入深圳大学。李灏的爱才道理很简朴,艺术家要有一个单位,有工资,有饭吃,有房子住,他才有精力专心搞他的艺术。否则就会饿死。钟国康调入深圳后,李灏还经常托人带话问钟国康,“生活怎么样?有困难就说。”
而钟国康也没有辜负李灏的希望,关在房子就整天写啊刻啊,这一关就是13年。艺术爆发力也一触即发。
深圳作为中国的经济特区,国内外来参观学习的官员,国际友人经常人来人往。按国际惯例,都互送礼物。而深圳作为经济特区,只有探索的经验,没有什么土特产互送。李灏想到了钟国康,让他刻一些来访深圳嘉宾和国际友人的印章,作为深圳的“土特产”送给他们。中国篆刻,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这样的“土特产”很受欢迎。大家都一打开礼品,是一方“中国印”,非常高兴。有人慕名通过李灏请钟国康刻印章。久而久之,钟国康的印章就成为深圳这个当初被批评为文化沙漠的“土特产”。李灏主政深圳时,大力引进艺术家,看得比别人远。他把所有的批评都当成宝贵的意见,默默无闻干自己的事,夯实基础。钟国康也就成为深圳文化基础的基石。
一个市委书记和一个篆刻家的故事,是深圳发展千千万万故事中的一个。我们记录故事,就是记录历史。
2008年9月26日,我陪钟国康去探望李灏。他已退休多年,赋闲在家。我问:李书记,你当初是怎样看上钟国康的?李灏说:“他刻得非常大胆,非常空灵。属于艺高人胆大那种,我把他的印章送给友人,他们都说好,惊叹深圳还有这样的人才”
李灏对钟国康的评价很高,也很简单。随后,钟国康向老书记汇报了最近到北京发展的一些情况,李灏连连头点:好、好!
那一天下午,说到兴趣处,李灏还回忆起深圳画院组建初期,在全国选拔院长,他谈了一串中国艺术家和他们的代表作,还有他们的个人性格和工作评价。具体的细节还有,有次广东人大代表会期间,他还找到广东艺术大师潘鹤、关山月了解某画家的情况,看他是否能担任深圳画院院长一职。
世事沧桑,人生变幻无穷。20多年后,一个政治家同我们说起了艺术,没有一句话与政治有关。
20多年前,钟国康的书法和篆刻只是深圳的“土特产”。20多年后,钟国康的篆刻已经成为中国的土特产,成为中国印的一个标志性符号。
奇人钟国康
■薛永年 / 文
钟国康者,岭南之奇人也。生于雷州,侨寓深圳。高居七楼,室号寄缶庐,四壁悬书法,柜案列千章,令人目眩神迷,如进七宝楼台。而居恒无定,于番禺有三贤堂,羊城亦有居所,故贸然造访者,每望门墙而去。本工绘事,然深藏不露,唯以毛颖铁笔闻名朝野。其京中友人刘君彦湖,与余同事,雅擅金石,尝称其能,并做曹丘,因得以相识也。
国康其人,发浓黑,须数茎,短小精悍,身似晏婴,形容羸弱,而精力弥满。不衫不履,似落拓,亦似潇洒。室内戴墨镜,赴宴着短裤,衣襟之墨痕印色赫然,手机之长绳春蚓秋蛇,似若不修边幅,而实寓设计意匠。而于嵌名对联,精巧雅正,早已有声文林。所作装帧包装,更极尽巧密精思。一望而知,此公乃深谙当代社会种种,又善出奇兵之现代书家印人也。
其人语速极快,如弹发连珠。相与论印学,初不言传统,而自美其美。讥刺今古印人,淋漓酣畅。标举自家艺术,雄谈自信。尝曰:“吾之印殊少解人,唯上诉真宰耳!”乍闻其言,觉出语轻狂,而相谈有顷,轻狂之感顿无,善学深思之诣遂显。盖不独能见古今诸家之短,尤能会古哲今贤之长,取舍前修,推陈出新,其思维辩证,识超见灼,故独具手眼。余不禁叹曰:“昔米元章谓英雄欺人,实欺附庸风雅无学而好事者耳。”
治印一道,由来久矣,本于昭信实用,发为艺术审美。秦汉以来,与时俱进,明清以降,复与书画齐驱。本于六书,而小变篆隶体势,分朱布白,而考究疏密参差。刀法兼之笔意,锋芒迸于美石。妙师造化,发自灵台,笼天地于方寸,挫万象于刀锋。历代名家辈出,晚近流派蜂起,各擅其妙,极少雷同。故世称金石之学,原系考校文字,迨至清代,亦以涵括治印。此独特之艺术,早与书画并美,实吾华艺术之独创,民族文化之奇葩,而泽被东亚万方者也。
观夫印学典范,真如千峰竞秀,百派分流。或繁丽如群星布天,或灿烂若万花齐放,或淡冶似春风舒卷,或蒙胧近烟霏雾结,或豪放如骏马脱缰,或神奇如惊雷闪电。意象关乎世情,风调系乎情性。故千变万化,面貌各殊,与时俱进,至今尤然。古来交通不便,治印每囿于地域风习,时下开放搞活,印人多耽于抽象表现。彼国康者,贵能超越地域之井底,逐鹿古今大家于中原。此固在眼界开阔,目标高远,若非积数十年艺舟推移之力,又何能此日中流自在哉。
岭南印学,盛于乾嘉,黎、谢开其先路,诸家踵继其后。二樵治印,出自秦汉,间以隶书入印,古朴峻傥。云隐铁笔,溯源秦汉,承接元人,雅正淳古。其后虽有陈澧、孟鸿光、朱越生、何昆玉、梁星堂诸家争流竞秀,而名垂海内者,均不及黟山黄牧甫。黄氏佐吴愙斋主广雅书局,流寓羊城,钻研金石,篆刻初学吴熙载,后转攻秦汉玺印,平正中见错落,含蓄中寓刚健,用拙于巧,不加修饰,异军突起于清末,影响岭南至大。邓尔雅、黄文宽,虽依违各家,各有所成,而深受黄氏之陶镕,旨趣尚妍雅,亦不容讳言也。
然而,列宿垂天,大星夺目,印坛百家,巨匠夺人。揆诸近代印坛,允称独步千古者,唯赵悲盦、吴缶庐、黄牧甫与齐白石耳。而赵、黄秀雅,吴、齐豪放。岭南多传赵黄一脉,国康性近吴齐雄肆。弱冠即嗜篆刻,初生牛犊,铁笔纵横,不由门入,为求深造,乃拓印百痕,远赴广州,请教时贤,得黄文宽当头棒喝,遂焚膏继晷,潜入传统深处,研字学,究布白,穷笔意,探刀法,行将而立,篆刻已优入法度。个展开幕,求者如云,作品远行东亚西欧,日本书画篆刻家联盟聘为顾问,年方而立,已为中国书协会员焉。
惟胸有远志,乃不息进取,需摒弃干扰,能深造求通。明乎此,国康遂摆脱俗物,闭关自处,十三载间,借径明清流派,参证秦玺汉印,放大各家印蜕,从容斟酌比较,探索时代气息,谋求印外融通。始悟完白、让之疏密婀娜,至缶庐而古厚雄浑。考敬身、小松之刀锋石味,至白石而淋漓痛快。故于吴齐雄健磅礴,心悦诚服。盖缶庐得益于石鼓封泥,用刀如笔,苍古雄浑,布白雅正参差,边栏完残互见,故气象浑成,雄视千载。白石取法三公山,用将军印急就法,变曲为直,简化笔意,夸张收放,单刀侧入,天马行空,沉着痛快。以是,国康因白石堂名寄萍,昌硕斋号缶庐,乃合而为“寄缶”,自名其庐,盖欲囊括两家而更求开拓故也。
历二十寒暑,钟氏印学卓然自成一家。盖取白石之肆而去其薄,取缶庐之雄而去其钝。合二氏之长,融多家之美,刚健益增婀娜,浑厚亦出锋芒。字法以斯篆为本,兼之缪篆、汉隶、旁参简体。笔意以篆为体,以魏碑、黑体、宋版、行草为用。刀法旁收博采,不拘一法,尤于天发神懺,多有会心。其印务求内圆外方,气足韵厚。白文分布,取汉印计白当黑,虚实以变使转,横斜以佐平直,倍觉笔阵之严,不乏壮怀之肆。朱文布白,取碑额镜铭变化,增其转折顿挫,有风舒云卷之逸,多浪遏飞舟之雄。更益以石门颂堂宇之宽博、王觉斯勾连映带之气脉,颜鲁公抱一守正之张力。其独特之风格遂炳耀乎诸家之外。
赵悲盦曾有印跋曰:“古人有笔兼有墨,今人但见刀与石。”刀锋石味,每见诸西泠八家,有笔有墨,自赵吴更形自觉。唯水晕墨章,运于宣纸始见,石质坚实,发挥墨晕为难。以是晚近印人,知易行难,苦无良策。凡称有笔有墨者,不过笔意之筋骨肉毕具耳,鲜有得印中墨趣者。国康参白沙飞白之苍,取虹庐涨墨之润,出之以刀锋隐显与夫印石斑驳,更从印泥之粗细,钤盖之轻重,求飞白涨墨之趣。于是,治印之墨法乃备。其行刀如笔,或正或逆,或衝或切,亦单亦双,或沉稳,或跳跃,笔中见意,意外有墨,或精整如玉箸,或风化如古拓。清晰处为多,一如晴空朗月,模糊处辅之,又如兴云蕴雨。铁石变为生命,艺术赋予精神,不独筋骨肉停匀,精气神饱满,而宇宙大化之万千变化,亦现于方寸也。
论者每云,国康印艺,变岭南之秀雅,成河朔之壮伟,气象浑成,磅礴恣肆,沉着痛快,生意勃发,一味霸悍,良有以也。然以余观之,国康之技,豪放寓乎沈雄,刚健兼之婀娜,庶几近乎道矣。道在自然,更在三易。三易之中,变易居首,不易奠后。羲献相传,古质今妍。而书为心画,古今不易。视觉经验,昔弱今强,而应目会心,千古同慨。国康初谓余曰,“吾之刻印,富现代感!”余质之曰:“何以见之?”答曰:“富张力,极动势,抒个性。”余辩之曰:“当代印人,莫不以此自鸣,而少入法眼者,何哉?君其无异乎?”答曰:“吾以传统为庭庑,以新机为气韵也。”余始恍然曰,国康自谓之现代感,得非“质沿古意,文变今情”者乎!其“古不乖时,今不同弊” ,岂偶然哉?
余尝论艺云:“天然功夫,如鸟两翼。传统得于功力,天然发自个性。无功夫之天然,何异小儿?失天然之传统,个性凋零。必也赖功夫而发个性,离习气而成风格也。”国康学力深厚,故铁笔纵横而不失准的,而其彰显个性,卓然成家,则始于择近代之高端,扬其长而补未逮,发前人之础润,弘诸己而滂沱。师造化之神奇,寓铁笔以生命。解诸艺之同理,求通常而达变。观风吹草动,入篆刻之微茫。见打铁截竹,纳张力于印学;思老藤苍苔,悟骨外有肉。比新旧影片,更觉时代有别。至于广告之简明、版画之黑白,凡所经历擅长与感悟者,一一纳之于篆刻。故其方寸之内,气象万千,铁笔奏处,风雷激荡,生命之激情,精神之灿烂,无不现于腕下矣!
余少小亦耽篆刻,及长专事赏鉴。著述书画,偶及印学,早已老眼昏花,篆刻荒疏亦久。不意国康谬认赏音,以新版印集即将付梓,关山千里,来京索序,扫榻深圳,倾谈既往。余遍览近作,惊其才艺非凡,闻其略历,钦其自学成才。偶然阅其旧谱,见已钩去若干,论其长短,亦谓朱文无稿操刀,正在知难而进。足见其严以律己,贵有自知也。国康岂狂人哉!乃略述己见,聊为引玉之砖,并谓国康曰:“高才年方知命,已名动遐迩,大展雄才,来日方长,金石寿永,勿以求索日众而忘其将传百代也!”国康曰:“然。”其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必矣!
北京墨真书画院于2013年在北京成立,2020年在天津成立分院,是一家专注于学术研究,组织开展大型书画展览、全国采风、公益事业以及国际交流活动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