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音乐会

从罗西尼到中国艺术歌曲,石倚洁唱响时代经典!

更新时间:2025-04-28 16:40  浏览量:3

## 跨越时空的对话:当罗西尼遇见中国艺术歌曲


五一节来星海音乐厅石倚洁唱响百听不厌的世界名曲


2023年盛夏,一场名为"从罗西尼到中国艺术歌曲"的音乐会在国家大剧院上演。男高音歌唱家石倚洁以他独特的艺术视角,将西方歌剧经典与中国艺术歌曲并置在同一舞台空间,创造了一场跨越时空的音乐对话。这种看似大胆的曲目编排,实则揭示了一个深刻命题:在全球化语境下,中国声乐艺术如何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艺术节重磅演出,这场音乐会集结了当今乐坛多位重量级歌唱家,石倚洁


罗西尼的《塞维利亚理发师》咏叹调与中国艺术歌曲《大江东去》之间,相隔的不仅是地理距离,更有近两百年的时光长河。石倚洁的演绎却让这两种截然不同的音乐传统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当他以纯正的意大利语演唱罗西尼时,我们听到了中国歌唱家对西方声乐技术的完美掌握;而当他转向《我住长江头》时,又能感受到他对中国诗词意境的深刻理解。这种自如切换的能力,正是当代中国声乐艺术家文化自信的最佳诠释。


中国艺术歌曲自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诞生以来,就面临着"中西合璧"的创作难题。赵元任、黄自等先驱者尝试将德奥艺术歌曲的形式与中国古典诗词结合,开创了这一独特体裁。石倚洁在音乐会上演唱的《思乡》(黄自曲)、《春思曲》(赵元任曲)等作品,既保留了西方艺术歌曲的严谨结构,又融入了中国音乐的线性思维和虚实相生的美学追求。这种"不中不西,亦中亦西"的特质,恰恰构成了中国艺术歌曲最迷人的魅力。


值得注意的是,石倚洁对罗西尼作品的诠释并非简单模仿西方歌唱家的处理方式。在《快给大忙人让路》这样的高难度咏叹调中,他既保持了意大利美声的技术规范,又注入了中国审美特有的含蓄与克制。这种"以中化西"的尝试,打破了长期以来中国歌唱家在西方经典作品演绎中的"学生心态",展现出成熟艺术家的主体意识。正如乐评人王纪宴所言:"石倚洁的罗西尼不是复制品,而是带有中国文化基因的再创造。"


音乐会的下半场集中展现了中国艺术歌曲的现代发展。从青主的《大江东去》到陆在易的《家》,观众可以清晰感受到这一体裁的演变轨迹。特别是当代作曲家如叶小纲、陈其钢等人的作品,在保持中国美学内核的同时,大胆吸收现代作曲技法,使艺术歌曲这一形式获得了新的生命力。石倚洁对这些作品的精准把握,证明了中国歌唱家完全有能力成为本国音乐文化的最佳诠释者。


这场音乐会最动人的时刻,或许是石倚洁用中文演唱《我爱你中国》的瞬间。当熟悉的旋律响起,观众席中不少人眼含泪光。这一刻,技巧、风格等专业考量都退居其次,音乐回归到最本质的情感表达。这种直击心灵的力量,正是艺术歌曲无论中西都追求的最高境界。它提醒我们,在讨论中西音乐对话时,不应陷入简单的技术比较或价值评判,而应关注音乐如何成为人类共通的情感语言。


从更广阔的视野看,石倚洁的音乐实践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提供了有益启示。在全球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我们既不能固步自封,也不能全盘西化,而应在深入理解两种传统的基础上,找到恰当的"转化器"。就像石倚洁用美声唱法演绎中国歌曲时,既保持了声音的科学性,又传达了中文特有的声韵美,这种平衡正是文化创新的关键所在。


音乐会结束时,观众持久的掌声不仅献给歌唱家的精湛技艺,更是对这场音乐对话的由衷认可。从罗西尼到中国艺术歌曲,看似遥远的两个音乐世界,在一位中国歌唱家的声音中实现了和谐共鸣。这或许预示着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方向:扎根传统,拥抱世界,在交流互鉴中创造出既具有民族特色又能被世界理解的艺术表达。当越来越多的中国艺术家具备这种文化自觉时,我们将迎来真正多元平等的全球艺术图景。


场馆介绍
天桥艺术中心,最大的剧场1600个座位,可以承接大型歌舞晚会、音乐剧等;戏剧剧场有1000个座位,主要承接戏曲、儿童剧等;400个座位的小剧场则以上演话剧为主;此外,还有一个300个座位的多功能厅,可以进行小型演出...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北京市西城区天桥市场斜街
天桥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