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演唱会

艺术名家:他的书法媲美毛主席,蒋介石为其豪掷5亿

更新时间:2025-04-30 05:05  浏览量:7

1946年,蒋介石60寿辰,点名要请谢无量为他作寿文。

谢无量起初答应得漫不经心,直到蒋介石毕恭毕敬献上润笔3亿元,他才动笔。

但他留了一手,只是大概抄示一遍,蒋介石就已经美滋滋了。

手下又问该让何人书写此文,蒋介石只说:“谢先生是大写家,就请他本人写。”

手下来到谢府,转达蒋介石的意思,谢无量表示太遗憾了,他并不会作楷书。

那人又敬献了2亿元,谢无量这才悠悠想起,自己确实会点楷书,笑纳后一挥而就。

朋友说他怎么什么钱都赚,谢无量笑嘻嘻道:

“他是出钱买寿文,我是出门不认。大家都在做生意,商场上往来,照例如此。”

比起谢无量会答应替蒋介石作寿文,朋友其实更惊讶的是,蒋介石居然会既往不咎找他作寿文。

因为,这两人一直都不太对付,谢无量也曾好几次公开表达对蒋的厌恶。

尤其就在蒋60大寿前不久,谢无量当选为国民大会代表,要赴南京参加大会。

他以患心脏病为名,当众闭眼打瞌睡,大家都戏称他为“睡诸葛”。

到了选举环节,谢无量更是投给了居正,留下蒋介石一脸错愕。

事后,居正还调侃道:“我这辈子也算没有白活,竟然得到半个社会活动家的一票。”

此后,谢无量便有了“半个社会活动家”之名,而这半个社会活动家,也是来去自如,会议还没结束,他直接撂挑子回去上海,继续卖字维持生计。

在谢无量那里吃了这么多次闭门羹,蒋60大寿竟然还会找他赐墨。

没有什么高深莫测的隐情,没办法谢无量就是有才得让人无法忽视。

他3岁会背唐诗,6岁已经可以上手作诗,如今还广为流传的《咏风筝》:儿童心怀巧,剪纸作飞鸢;不是麻绳系,乘风直上天”,就是他6岁的杰作。

9岁四书五经烂熟于心,当地称之为“神童”。

他17岁所作的爱国诗,让冯其庸记了一辈子,那是他亲眼目睹八国联军在北京烧杀抢掠,愤而写下诗篇。

其中三句“酒酣拔地起高歌,意气直与山嵯峨,拔剑茫茫欲问天”,意境与情感所达到的高度,让人很难想象竟出自一个未成年的孩子。

没成年都这样了,成年了那还了得?是的,他22岁就敢霍霍到慈禧头上了。

1906年,22岁的谢无量奔赴北京任《京报》主笔,《京报》在那时候是什么性质,大家想必都知道。

谢无量写文章也从不掂量,现实有多辛辣,他的文章只会更辛辣,有篇文章甚至把一个当官的背地里干的勾当全挖出来了。

这篇文章一经刊登,瞬间引起轩然大波,慈禧碍于舆论施压,只能撤了那个官员的职,当然《京报》和谢无量都不能幸免。

《京报》被勒令停刊,谢无量丢了工作。

没了工作,谢无量倒也乐呵,开开心心回四川,出任四川国学院副校长。

注意,此时他25岁,当时四川国学院人才荟萃,有吴之英、廖季平、刘师培等人。

一个个不仅年长于谢无量,而且在学界都堪称大师级别的人物,按理说,这个副校长怎么轮也轮不到谢无量。

但是,当时无人不服,后来校长吴之英请辞时,曾致书四川当局,推荐后任人选,他说:

“院中群才济济,譬入瑶林。最著者,谢无量硕学通敏,刘申叔渊雅高文。”

把年纪最小的谢无量放在开头,可见对其的认可与器重。

但谢无量在艺术圈最出名的,还是他的书法。

当年于右任曾说:“四川谢无量先生笔挟元气,风骨苍润,韵余于笔,我自惭弗如。”

沈尹默也称赞道:“无量书法,上溯魏晋之雅健,下启一代之雄风,笔力扛鼎,奇丽清新……株守者岂能望其项背也。”

笔挟元气、韵余于笔,上溯魏晋之雅健,下启一代之雄风,这些褒奖可谓高且精准。

他的书法南北兼收,兼采汉魏碑刻之刚健与晋唐帖之俊秀,又融入民间残纸意趣,筋骨不露,锋芒尽韬、风骨兼备,很难评定出自哪一家、哪一门派。

毛主席同样很喜欢谢无量的书法。

20世纪50年代,谢无量应邀参加北京会议,毛主席亲自接见了他,还向他请教“诗写得这么好,学的是哪一家?”

谢无量答不上来,毛主席又问“书法呢,学的是哪一家?”谢无量又回答不了。

毛主席并不见怪,还夸其学问很高,会议后还邀请他同自己合影留念。

(最右是谢无量)

受到主席亲自接见,谢无量受宠若惊,“毛主席问我诗学的哪一家,写字学的谁人,我一时答对不出来,今后真该要好好地专学一家了。”

因其过于独特,谢无量的书法引来不少争议,形成了泾渭分明的两派。

一派如毛主席、沈尹默,对其赞赏有加,还将他推到20世纪中国十大杰出书法家宝座,其余9位是毛主席、齐白石、吴昌硕、李叔同、沙孟海等人。

另一派则觉得“狗屁不通”,“我去写都比他好”。

一次全国书法展上,四川有好事者故意将他的书法送去参展,惹得组织者大动肝火。

对方怒骂:“这是什么字,跟小孩子写的一样。这样的字怎么可以送来展览,太不严肃了”。

于是,他的“丑书”便有了“孩儿体”之称,对此当事人欣然接受这一称号,还觉得“挺可爱的”“夸我年轻”。

与其他9位大师相比较,谢无量生性浪荡不羁,他给人写字不喜欢盖章,哪怕章就在旁边,顺手的事,他也不盖。

有人要求加个章,他拒绝说:

“你当面看着我写还不放心?我的字有图章者反为假托,如果你非要盖章,别人误以为是伪作,我更是出门不认了”。

还有人委婉地表示:“写字写画不盖印在作者名下,就好像美人有目无眉,大欠姿态了。”

谢无量还是不买账,“字画如果要用印章来证明它的真伪,或用来增加它的优美,本身就有问题了。”

晚年更夸张,给人作书连名字都懒得写全,要么省去姓氏,要么把“无量”随机砍去一个字。

别人不解问原因,谢无量回答:“少写一个字,可以节省时间,无他”,倒也对得起他晚年取的号“啬翁”了。

1964年12月,谢无量在北京医院病逝,享年80岁。

在世许交深,哀乐情忘,久悟死生同昼夜;

乘风何太速,语言道断,空余涕泪洒山丘。

人已逝,但他所带来的影响,却深植于一代又一代人的骨子里。

比如马一浮之前叫“马浮”,为了纪念与谢无量的友谊长久,才在中间加了“一”,取自“此生一知己足矣”。

再比如在谢无量去世50年,冯其庸写字还保持着用鸡毫当毛笔,这是受谢无量影响。

因为谢无量的笔就是纯鸡毫,用公鸡的尾毛,去掉中间的硬芯,再将羽毛一根根分开,加工制成鸡毫笔。

这样的笔拿着蘸墨后着到纸上,可想而知有多软,冯其庸也回忆:“我第一次试时,一着纸,就是一个墨团,根本无法成点划”。

但谢老一握管,笔尖一接触纸张,照样抑扬顿挫,随意婉转,让人叹服不已。

他告诉冯其庸,运笔全在于腕力,腕力控制得好,最软的笔毛,也可以挥出弹性。

冯其庸坦言,自己学了很多年,也没能掌握这般腕力,所以他所用的鸡毫,并没有去掉中间的硬芯。

他非常惋惜:“谢老用纯鸡毫写的书法,现在求之书界,恐已是无人能继了,如此当今书苑的麟凤,我看很难找出第二家了。”

下面是谢无量作品欣赏:

场馆介绍
天桥艺术中心,最大的剧场1600个座位,可以承接大型歌舞晚会、音乐剧等;戏剧剧场有1000个座位,主要承接戏曲、儿童剧等;400个座位的小剧场则以上演话剧为主;此外,还有一个300个座位的多功能厅,可以进行小型演出...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北京市西城区天桥市场斜街
天桥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