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音乐会

艺术评论 | 张立珩抽象艺术的精神性与未来性

更新时间:2025-04-30 00:54  浏览量:3

抽象艺术作为一种超越具象世界的视觉语言,始终围绕着形式与精神的辩证关系展开。它通过几何化、色彩化和节奏化的形式语言,追求一种超越日常经验的纯粹表达,同时承载着艺术家对时代发展的回应、对内心世界的挖掘以及对人类存在本质的思考。从早期的几何抽象到后来的奥普艺术(Op Art),抽象艺术不断拓展其视觉与精神性的边界,成为现代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张立珩 《花非花01》100x100cm

在抽象艺术这一艺术发展脉络中,张立珩的艺术实践显得尤为突出。她作为美籍华人艺术家,其艺术实践跨越绘画、文学与投资等多个领域,形成了独特的跨学科创作视角。这种跨学科的背景不仅为她的艺术创作提供了多元化的思维模式,也使其作品在视觉表达与精神内涵上呈现出独特的深度与广度。她的艺术探索不仅局限于传统的绘画技法,更融合了现代科技、心理学以及哲学的元素,形成了一个兼具理性与感性的抽象艺术体系。

▲张立珩 《花非花02》100x100cm

张立珩的艺术创作脉络清晰且具有强烈的系统性,其艺术创作以抽象几何语言为核心,融合了冷抽象与热抽象的特征。她通过色彩与线条的理性编排与感性表达,构建出兼具秩序与诗意的视觉空间。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张立珩始终保持着辩证的思考能力,这使得她不断迸发出创作灵感,创作出了多系列作品。

▲张立珩 《我们是世界》系列

记忆拼图 100x100cm

早期创作:几何抽象的初步探索

张立珩的早期创作以《我们是世界》系列为起点,逐渐形成了一个完整而丰富的视觉序列。这一时期的作品以几何图形的分割与重组为核心,通过色彩的渐变和图形的波动,创造出独特的微观世界。在这一系列作品中,方块和对角线的色彩分割构成了画面的基本元素,展现了张立珩对色彩和几何结构的敏感度。这些作品不仅体现了她对抽象艺术的初步探索,还通过“光幻闪烁”和“运动感”的视觉语法,带入了真实的主题化叙事。

▲张立珩 《我们是世界》系列

时光的玫瑰 100x100cm

中国抽象艺术的根系可追溯至传统水墨的写意精神。张立珩作品中线条的流动性与书法中的“气韵生动”不谋而合,而她对留白与虚实关系的处理则暗含道家“有无相生”的哲学智慧。这种跨文化的融合使她的艺术既具备国际抽象语言的普适性,又隐含东方美学的含蓄与深邃,呼应了徐冰、赵无极等艺术家在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探索。

▲张立珩 《我们是世界》系列

天空 100x100cm

中期创作:抽象几何语言的深化

到了中期,张立珩的创作进一步深化了对抽象几何语言的运用,她通过色彩与线条的理性编排与感性表达,构建出兼具秩序与诗意的视觉空间。在《区块链》《平凡之路》等作品中,这种视觉编码既是对技术理性的批判,亦是对精神归属的呼唤。例如,《区块链》以不同灰色度渐变构成,模拟数据网络的秩序感,而《平凡之路》则通过几何图形的变化,展现出一种动态的视觉体验。

▲张立珩《区块链》 200x150cm 2018年

从心理学视角看,张立珩的作品可视为格式塔心理学的视觉实践。她通过几何色块的对比与交错,激活观者的完形心理本能,使碎片化的形式在意识中自发重组为动态整体。这种“视错觉”不仅挑战感知惯性,更暗示了人类认知中理性与直觉的永恒博弈。

▲张立珩《平凡之路》 200x150cm 2017年

近期创作:情感与人性的深入表达

近期,张立珩的创作在形式与内容上则呈现出多维度的艺术特点。首先,《海蓝之谜》系列以蓝色为主色调,通过流畅的线条和多样的几何形状构建出一个神秘而梦幻的海底世界。蓝色的深邃与宁静,搭配上柔和与刚劲的线条,以及圆形、螺旋状、伞状形等形状的组合,营造出大海的灵动与力量,展现出海底世界的丰富多样性。

▲张立珩《海蓝之谜》系列 01

100x100cm 2024

社会学理论家齐格蒙特·鲍曼曾提出“液态现代性”概念,指出现代社会的流动性与不确定性加剧了个体的孤独感。张立珩通过抽象艺术构建的“治愈性空间”,恰似鲍曼笔下“寻找固态港湾”的尝试。她的《海蓝之谜》系列以蓝色象征精神深海,观众在色彩的沉浸中暂时逃离现实的碎片化,进入一种集体无意识的疗愈场域。

▲张立珩《海蓝之谜》系列 02

100x100cm 2024

其次,《爱与纠缠》和《love》系列作品则以抽象的色彩和线条传达复杂而细腻的情感。张立珩大胆运用鲜艳的色彩对比和自由的线条组合,营造出强烈的情感冲击。这些作品虽无具体形象,却能触动观众内心,引发对爱情、亲情和友情的共鸣。

▲张立珩《爱与纠缠》100x100cm 2024

从哲学层面上分析,张立珩的艺术呼应了梅洛·庞蒂的“身体现象学”——强调感知的主体性与世界的交互性。在《爱与纠缠》系列中,线条的缠绕与色彩的碰撞并非单纯的形式游戏,而是将情感转化为可触的视觉经验,使观者通过身体的直观体验抵达存在本质。此外,海德格尔“诗意地栖居”理念亦在其作品也中得到了延伸:抽象形式剥离了实用主义的遮蔽,直指“存在之真”。

▲张立珩《love》150x200cm 2025

张立珩主张艺术应“与政治、商业、地域无关”,这一观念与极简主义艺术家唐纳德·贾德的“特定物体”理论形成对话——两者皆追求形式的纯粹性与自律性。然而,她的跨学科实践(融合科技、文学与投资)又超越了极简主义的封闭性,更接近约瑟夫·博伊斯的“社会雕塑”理念,即艺术应渗透至人类活动的所有领域。

▲张立珩《思念》100x100cm 2024

可以说,张立珩的抽象艺术不仅是形式语言的革新,更是对当代社会精神需求的深刻回应。她的作品通过非叙事的视觉语言触发观者的潜意识共鸣,使抽象艺术从精英化的学术讨论转向大众化的心灵对话。这种转向不仅延续了“八五美术思潮”对个体自由的追求,更在全球化语境下为抽象艺术提供了新的生存策略。

▲张立珩 《Kisses of the rain》

100x100cm 2024

综上,在当代艺术的语境下,张立珩的艺术探索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在技术理性膨胀的今天,她的作品提醒我们:艺术的核心使命在于以纯粹的形式唤醒人类对存在本质的思考。正如她所言,每一幅画都是一个“崭新的世界”——这个世界既是视觉的,更是精神的。

中央美术学院国际学院特聘教授 李纲

2025年4月写于广州

评 论 家 简 介

Introduction Of The Critic

李纲

当代艺术家

1962年生于广东普宁

中央美术学院国际学院特聘教授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艺 术 家 简 介

Artist Profile

张立珩,美籍华人,现居深圳。职业投资人、画家、作家,广州国际艺博会推荐艺术家。

在艺术创作上,张立珩主张用抽象的符号表达自我精神,她在岁月流转中不断积蓄能量,并选择以油彩的方式储存、散发能量。观其抽象几何画作,不觉让人抛却尘世烦扰,进行深入地思考。

场馆介绍
天桥艺术中心,最大的剧场1600个座位,可以承接大型歌舞晚会、音乐剧等;戏剧剧场有1000个座位,主要承接戏曲、儿童剧等;400个座位的小剧场则以上演话剧为主;此外,还有一个300个座位的多功能厅,可以进行小型演出...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北京市西城区天桥市场斜街
天桥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