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吴从容|艺术・空间・人生:在同频中寻找一种共识
更新时间:2025-04-30 14:52 浏览量:3
作为视平线画廊创始人,吴从容在中国当代艺术策展领域深耕二十载,用他的话讲:“一直都在和空间打交道。”
譬如2017年,宝龙美术馆开馆展 “寻脉造山” 横空出世,吴从容在两万三千平方米的宏大场域中,组合了绘画、书写艺术、雕塑、建筑、园林、影像以及戏曲、琴等古今艺术形态。由东方价值体系出发,对艺术现代性、当下性、未来性进行了梳理、界定与展望。
宝龙美术馆开馆展 “寻脉造山” 现场
“最近我不想再进行那种常规的创作了,而是想通过空间来展现自己当下的状态。我希望艺术能融入生活,但又不希望它完全充斥生活。在保持一定精神含量的同时,兼顾生活的叙事性,我觉得这样会很有意思。”吴从容说道。
于是,在一个午后,我们踏入了吴从容的住所。新近组装的音响星罗棋布于房间各处,流淌的古典音乐轻柔漫过每一寸空间;暖黄的台灯在一隅投射出一束恰到好处的光,裹挟着岁月沉淀的韵味。光影交错间,我们与吴从容对坐而谈。
*以下是对他分享内容的整理
中国视平线画廊创始人/艺术策展人/书写艺术探索者/资深艺术经纪人/艺术生活、生活艺术的鉴赏家/东方传统与当代人文寻求完美融合的推广者
收拾家的过程就如同整理自己的灵魂
家的本质,是供人放松休憩之处,是在外奔波一日后,用以舒缓身心的港湾。然而,对于“在家放松”的状态,人们的理解却存在差异。有人秉持这样的观点:既然归家是为了放松,便不愿再耗费精力整理房屋,毕竟劳累整日之后,再进行家务劳作,无疑会增添更多疲惫。
我也曾将家仅仅视作短暂停留之处,满足住宿、饮食、睡眠需求后便匆匆离去,而这种停留不过是为达成其他目标的过渡。但现在,我将停留的意义颠倒过来,其他事情反而是为了能更好地在家中停留。因此,我想要赋予家中的空间新的生机,比如购买了许多植物,还做了不少细节上的调整。现在我很享受待在这个空间里,也开始在家里接待朋友。
人作为具有社会属性的个体,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社会化因素的驱动。但随着时光流转,这种驱动的侧重点也会逐渐发生改变。从将家视为灵魂归宿、把家务整理当作灵魂梳理的视角来看,这些事务非但不会令人疲惫,反而会让人在其中构建起更有序、更高层次的生活价值。
我喜欢“老树开新花”的状态
我的房子是二十几年前装修的,除了刚买下时装修过一次,之后都只是小调整,到现在依然保持着二十年前的样子。我不太想重新装修,虽然房子在款式上确实有些陈旧了。
我喜欢“老树开新花”的状态。我期望具有深厚文化根基、承载着个人成长记忆的独特空间,能与反映时代特征、带有季节性流行元素的事物形成一种复合关系。
很多年前我在松阳,看到获得2025年普利兹克建筑奖的建筑师刘家琨的作品——文里·松阳三庙文化交流中心。这一项目位于松阳县城正中、文庙和城隍庙街区,自古便是松阳人的公共活动与精神文化中心,留存着不同时期的各色建筑。
他对原有建筑稍加改造,将其打造成集文化、艺术、休闲于一体的综合体。这实际上是为历史记忆赋予了新的生命力,并且在这新生的事物与历史之间建立起了一定的关联与照应。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城市建设与小空间设计的理念是相通的。当新旧元素交融,空间便兼具了历史温度与视觉反差。全然新建的环境,往往因缺失人文积淀,令人产生漂泊无依的空荡感。相较之下,那些既留存着往昔记忆、又被赋予新生机,如经历迭代更新般的空间,更给予我触动。事实上,我们的文化亦是如此——唯有新与老的交织碰撞,方能彰显独特韵味。
我喜欢她 但她更喜欢她的未来
我的女儿于 2009 年出生,我总将她的画作摆放在家中显眼之处,她就像是我的传承与延续。她笔下的作品中蕴含着一种无意识的美感,色彩等元素皆非刻意为之,而是自然流露出未经雕琢的天真特质。
每当目光触及这些作品,我总会深受触动,仿佛能唤醒我灵魂深处更悠远的记忆。无需理性分析,仅凝视片刻,便能让内心归于安宁,就像是一种安抚。
对比我的创作状态,即便试图放松,笔触间仍难免残留过往紧绷的痕迹,这是一种从紧张桎梏中挣脱的“松弛”;而女儿的放松,是天然纯粹、与生俱来的。只是随着年岁渐长,她的画作开始融入理性思考,那份浑然天成的稚拙气息逐渐淡去,我其实更喜欢她懵懂无知时创作的样子。
在我看来,艺术最大的价值在于让人永葆天真,宛如一层高级的“保鲜膜”,滤去现实世界中必须遵循的规则,让人得以触摸真正的自由。这个由艺术构筑的“天真空间”,虽可能与现实准则相悖,看似缺乏约束与规划,甚至在世俗眼光中充满“错误”,却蕴含着蓬勃涌动的生命力。
创作者在艺术实践中往往灵感迸发,创作时对自身行为的解释笃定而坚决,如同人本能地感到饥饿便要进食,全凭内心涌动的创作冲动行事。然而创作完成后,部分细节与当时的心境却可能被遗忘,难以回溯。换言之,当艺术创作中的秩序被解构重组,便会形成一套超越现实逻辑、难以归纳总结的真实系统。这种游离于客观现实之外的艺术表达,恰恰彰显着极具当代性的价值内核。
当我们只关注浪花时 根本没有真正理解大海的本质
AI 的崛起,几乎将我们认知世界的各个领域尽数覆盖。艺术若想坚守其文化属性与人文价值,就必须具备前瞻性。若缺乏前瞻性,艺术便会沦为单纯的商品。AI 拥有强大的复合性、综合性,形成了一个极具影响力的能量场。在如此强大的 AI 系统面前,许多艺术家正面临着“破产”——这并非指物质财产的损失,而是指个人价值体系的崩塌。
因此,留给我们探讨艺术发展的空间极为有限。但凡能被人类意识总结、捕捉到的内容,AI 都能将其纳入自身系统。因此,那些不受意识左右的元素,才是未来艺术得以存续的最大价值所在。
荣格曾提出“集体无意识”的概念,他认为人类在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积累的普遍心理经验,形成了潜藏于意识层面之下的无意识心理结构。这种 “集体无意识” 深刻影响着个体的感知、思维、情感及行为模式。若想在 AI 时代保持艺术的独特性,人类唯有激活自身那些无法被归纳总结的部分,也就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原始特质。
在 22 世纪,随着 AI 技术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我们将面临一场极具艺术性与学术性的探索。这场探索无关技术革新、风格流派,也不再局限于当代艺术或东西方艺术的争论,而是聚焦于人本身的存在——挖掘人类自身具备却无法被现有世界归纳总结的内在秩序,探寻人类存在的本质“底盘”究竟是什么。
不要以为大海仅仅是表面的浪花,浪花只是大海的外在表现。实际上,汹涌的海底潮水才是支撑浪花的基础。我们只关注浪花时,根本没有真正理解大海的本质。
当下艺术更需要的是无意识地流淌
如今,我专注于无意识书写。在我看来,这个时代已不再需要过多描述性、叙述性的表达,传统的叙述方式难以再成为艺术主流。当下艺术更需要的,是情绪的自然宣泄与无意识的流淌。
这是我创作的一幅名为《高山》的书法作品,家中悬挂的是其另一个版本。在创作时,我不想让它过于规整,而是模糊其边界,试图营造出一种混沌朦胧的艺术效果。我有许多作品都未做装裱,仅仅将纸张简单张贴书写后,仍觉意犹未尽,便在作品两侧随意涂抹,甚至不惜弄破纸张。
“屋漏痕”“锥画沙”“力透纸背”,这些技术层面的表达于我而言并非难事。只是我现在更钟情于这种边界模糊的创作,这种自己也难以说清、别人也不太明白,但又能引起他人好奇的感觉。在这个世界上,好奇,是滋养人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 从容 潜意识书写一 纸墨 178 x 88 cm 2023 (右)
当心境澄澈如镜,摒弃一切繁杂干扰,便能专注于探寻自身与内心世界、精神世界的共鸣。我曾举办过一场名为“同频宇宙”的展览。“同频”二字,意在追寻更高维度的认知共识。当代艺术常常探讨社会、经济及哲学层面的共识,但我所关注的,是超越这些维度、更深层次的共识——对人性的思考。
人性与宇宙之间是否存在某种隐秘的联系?宇宙本身是否也蕴含着某种共识?
我所追求的艺术创作,是 AI 无法触及、无法穷尽的空间。
案例分享
写心:当传统徽派古宅邂逅现代东方艺术
在对谈中,吴从容分享了他对空间、艺术的诸多见解,而他也将这些理念付诸实践。在2024年的《写心》展览中,便能一窥他对空间的探索。
此次展览选址别具一格,是在传统的徽派老宅——一尺花园(西施故里店)中布展,这也是吴从容首次在这样的空间里呈现作品,当古朴的徽派老宅遇上现代东方艺术,一场东方古典工艺与当代艺术的对话就此展开。
与西方画廊常见的“白盒子”展示方式不同,中式建筑空间更强调“陈列”,要让展品与老宅中已有的布置元素相互呼应,这对吴从容工作室而言是一次全新的挑战与突破。徽派老宅本就以精美的木雕、石雕闻名,吴从容巧妙地利用“屏风”隔断进行布置,恰到好处地减弱了老宅原有的沧桑感,还为空间增添了几分动态之美。置身于充满年代感的老宅空间中,人们能真切地感受传统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的魅力,触摸到东方艺术的深厚风骨。
吴从容自幼研习书法,笔墨纸砚于他而言,早已不只是创作工具。在时代浪潮的冲击下,书法这一传统艺术逐渐被边缘化,可吴从容始终坚守。他深入钻研传统书法审美的演变轨迹,创新性地提出“不为功能而写,只为审美而书”的理念。
在他的作品中,艺术情感得到了充分的孕育和放大,甚至融入了西方抽象画的元素。这些作品虽然看似打破了传统,实际上却是在追寻古老书写艺术的本真,反映了内心真实的心境。这场名为《写心》的展览,无疑是吴从容对空间与艺术关系的一次深刻诠释。
(资料、图源:一尺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