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路”书法家翁艾入展700余次?书法界的“拼多多”评委审美!
更新时间:2025-05-01 10:35 浏览量:7
评委席上的刽子手:谁在批量生产书法僵尸?
在故宫博物院珍藏的《兰亭序》摹本前驻足,我们能看到王羲之酒酣耳热时的率性涂抹,在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中触摸到忠烈泣血的悲愤笔锋。这些传世经典印证着中国书法最本质的基因密码——以笔墨为心迹的艺术表达。但在当代展厅里,一群"书法技工"正用程式化操作肢解着这门千年艺术,将本应鲜活的艺术创作异化为批量化生产的展览商品。
在书法艺术的璀璨星河中,本应闪耀着创新与个性的光芒,每一位书法家都应是独具匠心的追光者,用手中的笔墨书写着对传统的敬意与对未来的探索。然而,近日青年书法家翁艾的创作现象,却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层层令人深思的涟漪,也让我们不得不直面书法展览背后隐藏的暗礁。
翁艾号称入展全国展700余次,乍一听,这似乎是一个令人惊叹的成就,仿佛他已然在书法界开辟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康庄大道。但当我们怀着敬意去欣赏他的获奖入展作品时,却如同被泼了一盆冷水,满心的期待瞬间化为泡影。那些作品,无一例外地遵循着同样的套路——大幅小字拼凑而成,正文字体大小随意切换,活脱脱像是一颗颗在纸面上肆意跳跃的“跳跳糖”,全然不见书法应有的沉稳与韵律。
友情提示:眼力不好者慎入!
十二届国展创作手记:
此幅作品,根据作者介绍:在用新和形式上花了较大的功夫,思考用了半年,创作花了一周,一遍过。
书法,作为一门古老而深邃的艺术,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化底蕴和精神追求。它不仅仅是笔墨在纸张上的简单堆砌,更是书法家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是情感、思想与技艺的完美融合。每一位有追求的书法家,都深知创新与个性才是书法艺术不断发展的动力源泉。他们会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新的表现形式,尝试不同的笔法、墨法和章法,力求在作品中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而这种套路化的创作模式,无疑是对书法艺术精神的亵渎。他就像一个技艺娴熟的工匠,机械地重复着相同的动作,却失去了书法家应有的灵魂与温度。我相信,有高追求的书法家是不耻于这样进行艺术创作的。
更令人费解的是,这种做作的书法创作套路,竟然能够在各种大大小小的展览中屡屡获奖入展。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实则暴露了书法展览评审体系中的诸多问题。评委们仿佛被一种无形的力量所束缚,陷入了对某种固定模式的盲目追捧,而忽略了书法艺术最本质的东西——创新与个性。他们就像一群迷失在迷雾中的行者,只看到了眼前的“套路”,却忽略了远方那片真正属于书法艺术的广阔天地。
这种频频获奖的激励,对于他来说,或许是一种暂时的荣耀,但从长远来看,却是一种致命的毒药。它让他沉浸在一种虚假的成就感中,逐渐丧失了创新的动力和勇气。他以为只要继续沿用这种套路,就能在书法界站稳脚跟,却不知自己早已成为了一个被时代抛弃的“套中人”。而对于整个书法界来说,这种现象无疑是一种悲哀。它不仅会打击那些真正有才华、有追求的书法家的积极性,还会误导广大书法爱好者,让他们误以为书法创作就是简单的模仿和重复,从而阻碍了书法艺术的健康发展。
书法展览,本应是书法家展示才华、交流心得的重要平台,是推动书法艺术创新与发展的重要力量。然而,如今却因为评委的“失明”,沦为了“套路秀场”。这让我们不禁要问:书法展览的评委们,你们究竟是在评选优秀的书法作品,还是在评选“套路”的熟练程度?当然,可能也可以理解,因为你们也不一定懂书法!
我们期待着书法展览能够回归本真,重新成为书法艺术的净土。评委们应该擦亮双眼,以专业的眼光和公正的态度,去发现那些真正具有创新精神和艺术价值的作品。书法家们也应该坚守自己的艺术底线,不被眼前的利益所诱惑,用心去感受书法艺术的魅力,用手中的笔墨书写出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只有这样,书法艺术才能在时代的浪潮中不断前行,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莫让书法展览沦为“套路秀场”,这是我们对书法艺术的深情呼唤,也是我们对书法未来的美好期许。让我们共同努力,为书法艺术创造一个更加纯净、更加充满活力的创作环境,让这门古老的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