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读书:安争鸣《非主流艺术史》
更新时间:2025-05-01 08:51 浏览量:8
说起西方艺术,我的第一反应是达芬奇的多才多艺、米开朗基罗雕塑作品的雄浑大气、卡拉瓦乔的剧场光、莫奈真实的模糊、梵高明黄灿烂的向日葵。
翻开本书之后我发现,学艺术史就像是玩游戏,平时我们看到的不过是“主线剧情”,真正精彩的“隐藏剧本”还多着呢。
这本书的独特之处,恰似一把钥匙,打开了通往艺术秘境的几扇大门,其 “非主流” 特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聚焦边缘画家的传奇。当我们将目光投向休伯特・罗伯特,这位曾执掌卢浮宫的艺术大家,竟以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描绘出卢浮宫沦为废墟、罗马烈焰冲天的奇幻图景。
这些充满超现实意味的画作,仿佛是现代游戏场景图,在当时却因背离主流审美而被边缘化。谁能想到,数百年后的今天,这样的艺术创作仍能带给我们新的启发。
《罗马大火1》
其二,展现女性视角。德国版画家珂勒惠支的《死亡》,宛如重锤叩击心灵。画中母亲蜷缩着身躯,紧紧拥抱着孩子冰冷的尸体,那凝固的悲怆时刻,将生命的脆弱与母爱的深沉展现得淋漓尽致。
鲁迅先生对她的作品情有独钟,不仅自费收藏,更以 “我从外国借得火来,目的是要煮自己的肉” 作比喻,期望用欧洲艺术刚健质朴,为中国革命注入新的活力。
《死亡》
其三,融合哲学思辨的深度。弗里达・卡罗的人生堪称悲苦,自己遭受车祸重创后并未消沉,在父亲的鼓励下借助镜子画自画像。
弗里达后来创作了《破碎的柱子》,画中那个脊柱插钢筋、浑身扎铁钉的女子,泪流满面却眼神坚毅,将肉体的痛苦升华为对生存意志的礼赞,把个人的苦难转化为对人类生存境遇的深刻思考。这哪里是简单的自画像,分明是存在主义哲学最生动的视觉诠释。
《破碎的柱子》
今日读书:安争鸣《非主流艺术史》。
合上本书,那些被日月之光遮蔽的星辰突然清晰起来。艺术从来不是少数人的独奏,而是无数灵魂共同谱写的交响曲。
所谓 “非主流”,不过是被某个时代忽略的经典,当喧嚣的主流叙事渐渐褪去色彩,这些坚守自我的艺术灵魂,终将如破晓的曙光,照亮艺术未来的征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