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岁协和博士碾压董小姐,艺术生成医学博士,规培日常堪比偶像剧
更新时间:2025-05-03 10:07 浏览量:7
2025年5月,协和医学院“4+4”试点班再次被推上风口浪尖。继董某莹事件后,00后女生韩佳澍的履历引发更大争议:15岁留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19岁进入协和“4+4”班,23岁拿下临床医学博士,还创立生物公司。普通医学生需要苦读10多年才能获得的学位,她只用8年就完成。
网友质疑的焦点在于“4+4”班的公平性。这个项目本意是招收国内外顶尖高校的非医学本科生,通过4年医学训练培养复合型人才。但韩佳澍的轨迹显示,她15岁就能进入世界排名前50的多伦多大学,19岁恰好赶上协和“4+4”班冬季招生——该批次面向海外名校生,且需2名医学副教授推荐。更蹊跷的是,董某莹事件曝光后,韩佳澍连夜注销社交账号,协和官网关于她的专访也同步消失。
对比普通医学生的生存状态,这种“开挂”更显刺眼。多数医学生本科5年、硕士3年、博士3年,30岁能毕业已属幸运。而韩佳澍的规培生活被曝“堪比偶像剧”:晒下午茶、与领导聚餐,而同期规培生却在手术室连轴转。这种反差让人想起董某莹——她在手术中因操作失误被护士批评,主刀医师竟抛下患者带她离场40分钟。
协和的沉默加深了公众疑虑。“4+4”班官网和录取名单突然无法查询,而据公开资料,该项目已培养169人,包括艺术中专毕业的导医蒋某。
更讽刺的是,这些“天才医学生”的就业去向成谜。韩佳澍毕业后直接入职协和医院基本外科,参与国际科研项目,但普通医学生连简历关都难通过。
医学界人士指出问题的核心:协和“4+4”本是创新尝试,但执行中可能异化为特权通道。董某莹本科读经济学,论文仅30页正文;韩佳澍跨学科创立生物公司,却无公开科研成果。饶毅教授曾批评:“协和的问题在于任人唯亲”,而国家卫健委已介入调查。
公众的愤怒不仅针对个人,更是对医疗资源世袭化的担忧。当患者托关系找医生时,医生可能也是“关系户”——如某协和医生对患者坦言:“巧了,我也是托关系进来的”。
这种黑色幽默背后,是普通家庭孩子寒窗十年却输给出生在“终点线”的人的无奈。
医疗反腐正在深入。2023年以来,全国已有160余名医院领导被查,但“学术特权”仍是顽疾。协和事件提醒我们:医学圣殿容不得镀金文凭,患者性命更不是关系户的练手工具。
正如网友所说:“如果手术台上站着镀金博士,我宁愿跳下手术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