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诗人<张可久>三首经典古诗赏析
更新时间:2025-03-11 05:56 浏览量:8
在元代文学的璀璨星空中,张可久是一颗耀眼的明星。他一生致力于散曲创作,作品风格多样,题材广泛,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流传千古。下面,让我们走进他的三首经典古诗,领略其独特的文学风采。
一、《人月圆·山中书事》
兴亡千古繁华梦,诗眼倦天涯。孔林乔木,吴宫蔓草,楚庙寒鸦。数间茅舍,藏书万卷,投老村家。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
这首散曲开篇“兴亡千古繁华梦,诗眼倦天涯”,以一种纵观历史、俯瞰世事的宏大视角,将千古以来的朝代兴亡、繁华兴衰比作一场虚幻的梦,诗人历经世事,一双“诗眼”已然对天涯间的种种纷扰感到疲倦。
随后“孔林乔木,吴宫蔓草,楚庙寒鸦”,分别列举了孔子墓地的乔木、吴国宫殿的蔓草、楚国宗庙的寒鸦,这些曾经辉煌的历史遗迹如今的破败荒凉,象征着历史的沧桑变迁,昔日的荣耀皆已消逝,只留下一片荒芜。
后半部分笔锋一转,描绘自己的生活:“数间茅舍,藏书万卷,投老村家”,在简陋的茅舍中,坐拥万卷藏书,在乡村中安度晚年。最后“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以轻松闲适的口吻,展现了一种宁静悠然的山中生活情趣,与前面的历史兴亡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诗人远离尘世喧嚣、淡泊名利的心境。
二、《卖花声·怀古》
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不堪回首,东风还又,野花开暮春时候。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此曲前半部分“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分别用阿房宫的歌舞升平、金谷园的奢华建筑、隋炀帝沿隋堤乘龙舟出游的典故,生动地展现了封建统治者的穷奢极欲。
然而,这些繁华最终都烟消云散,“不堪回首,东风还又,野花开暮春时候”,如今只剩下暮春时节的野花在东风中绽放,曾经的辉煌已成为过去,令人感慨万千。
后半部分则从历史上的英雄美人、战争风云入手,“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写虞姬自刎、赤壁之战、班超空老玉门关等故事,引出“伤心秦汉,生民涂炭”的主题,深刻地揭示了无论朝代如何更迭、英雄如何争霸,受苦受难的始终是普通百姓。
最后“读书人一声长叹”,这一声长叹,饱含了诗人对历史沧桑、百姓苦难的深切同情与无奈,是整首曲子情感的集中爆发。
三、《殿前欢·对菊自叹》
客中舍,梦归秋尽秣陵居。霜前白雁樽前酒,醉里青山梦里书。黄花又开数,白发添无数。南山回首知何处?问陶潜闲赋,问袁安高卧,问屈子醒多。
开篇“客中舍,梦归秋尽秣陵居”,点明诗人身处异乡为客,在秋尽之时常常梦回到故乡秣陵。“霜前白雁樽前酒,醉里青山梦里书”,描绘了诗人在异乡的生活场景,在霜前看到南飞的白雁,手持酒杯,醉眼朦胧中仿佛看到故乡的青山,在梦里还想着读书。
“黄花又开数,白发添无数”,菊花又一次开放,而自己却增添了无数白发,时光流逝,岁月不饶人之感油然而生。“南山回首知何处?问陶潜闲赋,问袁安高卧,问屈子醒多”,诗人回首向往的归隐之地却不知在何方,于是向陶渊明、袁安、屈原发问,询问归隐之法、高洁之道、清醒之理,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渴望找到心灵归宿,却又迷茫无措的复杂心情。
▷结语
张可久的这三首古诗,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真挚的情感表达和独特的艺术手法,成为元代文学的经典之作。他或借历史兴衰抒发人生感慨,或为百姓苦难发出悲叹,或表达自己的人生迷茫与追求,让我们透过这些文字,触摸到了元代社会的脉搏,感受到了一位文人的精神世界。在岁月的长河中,这些诗篇熠熠生辉,不断启迪着后人对历史、对人生的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