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昌硕临《张迁碑》,体现“强其骨、厚其气”艺术理念
更新时间:2025-05-04 08:34 浏览量:7
吴昌硕以篆书(尤其是石鼓文)的圆劲笔法入隶,突破了传统隶书“蚕头燕尾”的波磔规范。他的线条多取篆书中锋行笔,如“屋漏痕”“锥画沙”般凝练厚重,却在转折、提按中注入跳跃性节奏,使静态的隶书结构呈现出动态的笔势连贯感,仿佛笔锋在纸上游走时带有“奔腾”的韵律。
《张迁碑》原碑以方整茂密、朴拙奇崛见长,而吴昌硕在临摹时强化了字形的欹侧与开合。他常将某些笔画夸张拉长(如竖画、撇捺),或压缩局部空间,形成险峻的姿态,如“奔雷坠石”般充满张力,赋予隶书以行草书的动感。
吴昌硕善用羊毫硬毫,通过“裹锋”“绞转”等技法,使线条表面呈现斑驳苍涩的肌理,仿佛历经岁月侵蚀的碑刻痕迹(即“金石气”)。这种“毛涩”的用笔与传统隶书的光洁波磔形成对比,增强了线条的力度感和历史厚重感,如“铁骨钢筋”般坚韧。
在章法上,他延续了《张迁碑》的茂密布局,但通过加重墨色、加粗主笔,使字与字之间形成强烈的虚实对比;墨色上常含“飞白”与枯笔,营造出“干裂秋风,润含春雨”的效果,整体气象磅礴,如“万马奔腾”般壮阔,展现出雄强霸悍的个人风格。
吴昌硕临《张迁碑》并非亦步亦趋的复制,而是借汉隶之形,抒自家之意, 以书入画,以画入书:他将绘画中的“大写意”精神融入书法,用笔酣畅淋漓,不拘泥于细节,追求整体气韵的贯通,在清代碑学潮流中,他突破隶书的单一传统,将篆隶笔法互通,开创了“雄强书风”,对后世齐白石、潘天寿等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