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画展套个概念,就成艺术疗愈了?
更新时间:2025-05-04 21:40 浏览量:8
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对绩效的崇尚给人们带来了心理压力和情绪困扰,公众逐渐认识到艺术在心理健康和情绪释放方面的作用。近两年,“艺术疗愈”成为美术馆等艺术机构关注的焦点,并被视为新兴的艺术概念及公共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艺术疗愈”似乎被消费化,仿佛人人都能进行“疗愈”。实际上,“艺术疗愈”的说法源于“艺术治疗”,这是一种结合了艺术、心理学和精神治疗的跨领域治疗方法,要求从业者具备专业知识与背景,并需耐心地与患者沟通实施多样化的治疗方式。
对比之下,国内许多以“艺术疗愈”为名的展览或活动停留在初级阶段,往往只是简单展示艺术家作品或在医疗机构摆放雕塑,缺乏实际的精神治疗效果。真正的艺术治疗是一种双向互动的行为,需要特定情境和疗程,而国内普遍存在将这一概念扁平化的误区。作为精神治疗方法的“艺术治疗”最早实践于英国,1942年由阿德里安·希尔提出,并在《艺术与疾病》一书中完整阐释其想法,认为创作过程中的专注、投入和情感表达才是疗效的关键。现今,艺术治疗涵盖多种年龄层的人群,使用绘画、戏剧、音乐等多种媒介,旨在帮助患者掌控自己并面对内心的痛苦。
在欧美国家,成为一名合格的艺术治疗师门槛很高,需要专业背景和注册认证。而在我国,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推出的“600号画廊”项目以及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的“探索艺术疗愈的力量”系列都是较好的案例,前者展示了精神病院内外患者的作品,后者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吸引了大量公众参与。这些实践不仅有助于患者的治愈,也启发了社会对美育的新思考。呼吁将“艺术治疗”纳入基础教育和美育课程中,因为它不仅是关于美与艺术,还关乎看待世界的方法和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