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尹默撰书《忆鲁迅》手稿,日常书写提升为艺术创作
更新时间:2025-05-05 05:32 浏览量:6
沈尹默撰书的《忆鲁迅》手稿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兼具文学价值与书法艺术高度的重要文献。这件作品创作于1956年,为纪念鲁迅诞辰70周年而作,后收录于人民文学出版社同年出版的《忆鲁迅》文集,手稿现存唐弢先生旧藏。
《忆鲁迅》手稿全文约3000字,以沈尹默与鲁迅的交往为线索,详述了二人从杭州相识到北京共事的往事。文中特别提及鲁迅在八道湾周宅的生活细节,如与苏联盲诗人爱罗先珂的交往场景,以及五四前后文人雅集的文化氛围。沈尹默以细腻笔触还原了鲁迅作为学者、作家与友人的多重形象,例如回忆鲁迅在宴会上“冷不防地刺中所谈对象要害”的犀利谈吐,展现出鲁迅兼具锋芒与温情的人格魅力。
值得注意的是,沈尹默在文中特别强调鲁迅对书法的态度。他提到鲁迅早年抄写古碑的经历,以及对《张迁碑》《石门颂》等汉碑的偏爱,认为鲁迅的书法“朴质而不拘挛,洒脱而有法度”,与他的文学思想形成内在呼应。这种观察为理解鲁迅的艺术观提供了珍贵视角。
沈尹默的书法以楷书与行书著称,其早年宗法褚遂良,晚年融合苏轼、米芾笔意,形成“清劲秀润”的独特风格。《忆鲁迅》手稿以行书书就,笔法流畅自然,结体严谨而不失灵动。例如“横”画起笔含蓄,收笔略顿,体现出帖学的温婉;“竖”画则挺拔如松,隐含魏碑的刚健。
在章法布局上,手稿采用传统文人手札形式,行距疏朗,字势欹正相生。如“革命”“文学”等关键词以重墨强调,形成视觉焦点;而“之”“乎”等虚词则以游丝牵连,增强书写的韵律感。这种处理方式既符合手稿的实用性,又彰显了书法的艺术性,体现了沈尹默“以书入文”的创作理念。
沈尹默与鲁迅的交往始于1913年,二人同为北大教授,常参与八道湾周宅的文化沙龙。《忆鲁迅》手稿不仅记录了鲁迅的生活细节,还披露了沈尹默与周氏兄弟、钱玄同、刘半农等新文化运动领袖的互动,为研究五四时期的知识分子生态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沈尹默是20世纪碑帖融合的代表书家之一。他在《忆鲁迅》手稿中弱化了魏碑的方折棱角,强化了行书的流畅性,这种“化碑为帖”的实践,与梁启超《节临龙门三品》形成对照,共同推动了民国书法的转型。启功曾评价沈尹默的书法“直入宋四家而无愧”,此手稿正是这一评价的生动例证。
手稿释文中多次出现历史考据,如对鲁迅日记中“景明四年十月七日”的辨析,体现了沈尹默作为学者的严谨。这种“考据入文”的写作方式,与他在书法中追求的“笔笔有来历”形成互文,展现了传统文人“知行合一”的精神特质。
沈尹默在文中特别提到鲁迅的书法成就,认为其“笔墨坚韧,一往无前”,与文章风格同质。这种评价在《忆鲁迅》手稿中得到印证:沈尹默的行书虽以秀逸见长,但某些笔画如“横折钩”的顿挫、“撇”画的舒展,仍可见鲁迅书法的影子。例如“锋”字的末笔,沈尹默刻意拉长并加重,与鲁迅《悼丁君》诗轴中的笔法如出一辙。
这种艺术上的共鸣,源于二人对传统文化的共同理解。鲁迅曾抄录《张迁碑》《爨宝子碑》等碑刻,而沈尹默则精研《兰亭序》《圣教序》,二者看似路径不同,实则都在探寻传统书法的现代转化。《忆鲁迅》手稿正是这种对话的物质载体。
《忆鲁迅》手稿启示在于:它证明文人手稿不仅是历史文献,更是书法艺术的重要形式。沈尹默将日常书写提升为艺术创作,这种“无意于佳乃佳”的境界,为当代书家提供了“以文养书”的典范。正如他在文中所言:“书法之妙,不在形骸而在精神”,此手稿正是这一理念的完美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