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香百年/萧娴隶书《春晚杂兴》中的生命韵律与艺术永恒
更新时间:2025-05-05 09:09 浏览量:8
在中国近现代书坛的星空中,萧娴以其独特的艺术光芒照耀着无数后来者。当这位八十七岁的书坛耆宿以隶书挥就宋代方回的《春晚杂兴》时,她不仅完成了一次跨越时空的艺术对话,更将其一生的积淀与感悟凝练于笔墨之间。这幅作品恰如诗中所描绘的"芳草茸茸没屦深",看似平淡中蕴含着深厚的艺术底蕴,需要我们深入其中,方能领略其妙处。
萧娴,字稚秋,号枕琴室主,贵州贵阳人,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女书法家。她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受家庭熏陶,五岁开始习字,十三岁即以书法闻名乡里。萧娴一生跨越晚清、民国和新中国三个时期,历经战乱与社会变革,却始终坚守书法艺术的本真。她早年师从康有为,深得"碑学"精髓,后广涉历代名碑,形成了雄浑大气又不失女性温婉的独特书风。晚年时期的萧娴,艺术造诣已达化境,八十七岁所书的这幅《春晚杂兴》,正是她艺术生命成熟期的代表作之一。
八十七叟书坛耆宿萧娴隶书
宋 方回《春晚杂兴》十二首其一
芳草茸茸没屦深,
清和天气润园林。
霏微小雨初晴处,
暗数青梅立树阴。
注:纸本立轴118*32cm
(广州梦墨斋藏)
萧娴的书法渊源深厚而多元。她早年从唐楷入手,后专攻北碑,尤其得力于《石门颂》《张迁碑》等汉代名碑。康有为的指导使她确立了"尊碑抑帖"的艺术取向,但她并未囿于师门,而是广泛汲取营养。她对篆隶的钻研尤为深入,曾临习《石鼓文》《泰山刻石》等,将篆书的圆劲融入隶书创作。此外,萧娴还善于从晋唐行草中汲取灵动之气,使她的隶书在古朴中见流畅,形成了独特的"萧体"风貌。这种转益多师的学书路径,使她的艺术既有深厚的传统根基,又充满个性创造力。
《春晚杂兴》隶书作品集中展现了萧娴晚年的艺术特色。首先是用笔的老辣与从容。八十七岁高龄的萧娴,腕力已不如壮年,但她将这种生理限制转化为艺术优势,以舒缓的节奏、凝练的线条表达出更深沉的内涵。
作品中"芳草"二字起笔浑厚,收笔含蓄,不见锋芒而内力充盈;"天气"二字则方圆并用,刚柔相济,体现出"人书俱老"的境界。其次是结体的宽博与变化。萧娴隶书结字取横势,中宫疏朗,如"润园林"三字,左右舒展,上下错落,在端庄中见生动。再者是章法的自然和谐。整幅作品行距宽松,字距疏朗,如"霏微小雨初晴处"一行,字字独立又气息贯通,恰似诗中描绘的雨后园林,清新宜人。最后是意境的含蓄深远。萧娴通过笔墨将方回诗中春日静谧、生机暗涌的意境完美呈现,达到了"书中有诗,诗中有书"的艺术效果。
萧娴的隶书艺术对当代书坛产生了深远影响。作为女性书法家,她打破了"闺阁书风"的局限,开创了雄强朴厚的艺术风格,为女性书法创作开辟了新境。她的"碑帖融合"实践也为当代书法如何继承创新提供了重要启示。萧娴晚年作品尤其显示出"渐老渐熟,乃造平淡"的艺术真谛,这对当下浮躁的书坛无疑是一剂良药。通过《春晚杂兴》这样的作品,我们看到书法不仅是技巧的展示,更是生命体验的凝结,是艺术家与自然、与传统、与自我对话的永恒记录。
回望这幅八十七叟的隶书佳作,我们仿佛看到一位世纪老人以笔墨为杖,漫步在艺术的园林中。她笔下的"青梅树阴",既是方回诗中的意象,也是她艺术人生的隐喻——历经风雨而愈加苍劲,阅尽繁华而归于平淡。萧娴的《春晚杂兴》隶书作品,以其深厚的传统功底、鲜明的个人风格和隽永的艺术魅力,成为中国书法宝库中的瑰宝,也将继续滋养着后来者的艺术心灵。在这"清和天气润园林"的意境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件书法作品,更是一段凝练的文化记忆,一种永恒的艺术精神。
(文斌)